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adesto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讨论]任老师十二字法的学习小结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六、玉器的鼎盛时期——元明清
(公元1271年—1911年)

  中国的一部美术史到了明、清两代已进入低潮期,习惯的看法也是认为明清画塑是美术史衰落期的产物。但工艺美术史却不同于绘画、雕塑,它在明、清两代是继续发展、向高峰攀登的时代,玉器也不例外。玉器繁荣期的标志就是蒙古渎山大玉海和清“大禹治水图”玉山两件巨硕玉器(或玉雕)的问世,二器堪称为这一鼎盛期的代表作。另外,玉器在此期的社会功能极为广泛,制玉地点遍布各地,产玉数量空前庞大。凡此等等,都是此期的重要标志。

  近10年来,笔者曾就蒙古汗玉器、元代玉器艺术、乾隆帝对清玉的贡献及明清仿古玉等课题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此略作说明。

(一)蒙古汗玉器做工上的特点

  蒙古汗玉器仅有一件,即“渎山大玉海”,现置北京北海团城。此玉海成于忽必烈汗至元二年(1265年),相当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故旧称南宋玉,尚早于元建国六年。今列为蒙古汗玉。此玉海在乾隆十年(或十一年)至十八年经过除垢、修琢,疑其已失原貌。为了弄清其本来面貌,笔者曾数次察看原物和档案,对蒙古汗玉有所了解,曾撰《北京团城渎山大玉海清工修琢辨》一文,发表于《收藏家》杂志。今略述其要点:清工修琢时曾磨细水兽、云纹、水纹,并改琢龙鳞,这都是局部的改变,对其整体无大影响,未伤其轮廓和形态。可以肯定,今之渎山大玉海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原貌,其形制、图案可能都是承袭宋金而无变动,工匠也是被掠至蒙境之汉族玉工。但其做工却出现了异乎宋金的粗工现象,如:(1)对其钻砣痕未全部磨除;(2)地表显出凸凹不平;(3)抛光工序简化,光泽不足;(4)阴线似以圆头砣子顶撞而成。上述这些做工在宋、金玉中似未出现过,而蒙古汗玉却出现多处。这种做工可称为偷工减作,其痕迹在元明玉器上也常常可见,而其肇端则是渎山大玉海。

(二)元代玉器艺术方法的归属

  如上所述,元代玉器往往留有砣琢痕,给人的感觉是做工粗糙,不拘小节。但是若从动、植物题材的图案和玉雕来看,其风格跌宕起伏,泼辣不羁,颇有野趣。再从其艺术方法与形象做工来看,与明玉有一定距离,却与宋、金玉比较接近,可见其一脉相承的先后关系,应属于宋元艺术系统。固然,明初如洪武年间汪兴祖、朱檀二墓出土的玉器与宋元玉器风格相似,但此后维持时间并不长便出现变异。所以,在玉器艺术分期上将元代玉器纳入现实主义时期,比较妥当。上述“中国古代玉器的现实主义艺术时代……至元代已走向下坡路,至明初而告终”是符合实际的。

  过去,国内外研究玉器的人士往往也习惯于将元、明、清三代连贯起来加以论述,笔者也有过这种尝试,确实也是可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蒙古族主政中华,有许多政策、措施与南宋不同,画坛上发生了文人画迭兴的新情况,明、清继承其衣钵,又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都,联系起来确有其贯穿之便,也是言之有理、行之有效的分期方法。

(三)乾隆帝对清玉发展的贡献

  玉器收藏家可从乾隆年款玉器了解乾隆时代玉器的做工与风格,慢慢形成了“乾隆工”的认识和概念。这种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不能强求一律。20世纪玉器行业还形成了一种凡是工整精细的就是乾隆工的看法,现代又有人认为当今玉器上的烦琐纤细都是学自乾隆工。总之,何为乾隆工的真面目、乾隆帝本人对清玉发展的功过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曾发表《清代宫廷玉器》一文,其后,察看了乾隆御制诗文中大量有关玉器的篇章,作了分析整理,撰文《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概析乾隆帝玉器观为:一、鉴考古玉,二、辨证伪制,三、端正俗样,四、崇尚师古,五、提倡画意,六、推广痕玉等六个方面。从乾隆御制诗可以了解到他曾不遗余力地端正俗样,斥俗样泛滥成灾为“玉厄”。细审他所指的“俗样”,亦称“时样”、“新样”、“时世样”、“时新样”、“俗时样”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其缺陷可概括为“新奇、繁缛、华嚣、机巧”八字,这也就是乾隆帝对“俗”的具体解释。他反对的对立面即是他要提倡的,一字以蔽之,就是“雅”,也就是淳朴、清简、高古、工致的玉器风格。当今精雕细刻之玉则是以工取胜,并非乾隆工之主旨。乾隆工的要旨在于首先是“良材不雕”,次为“古尚简约”,这是乾隆工的审美基础。所以,乾隆帝与世俗之新样水火不容,称之为“玉厄”,口诛笔伐,直至他寿终正寝。

(四)研究明清伪古,提倡科学辨伪

  凡研究、收藏明清玉者,都不能不正视仿古玉与伪古玉的存在与干扰。仿古玉是仿制历朝古玉以借稽古赏玩;伪古玉则是为了骗取高额利润而伪造的玉器。两者界限说起来似乎清楚,泾渭分明,但实际上也不容易分清,故有时亦含糊其辞地以仿古玉盖涵上述两种玉器。这种情况对一般收藏来说似不必苛求,但对博物馆来说则必须分清孰仿孰伪,不能含糊不清。为了整理研究藏于博物馆的传世古玉,必须认真研究明清有关文著,了解造伪的历史及其伎俩。笔者在故宫博物院做古玉研究工作,面对近三万件传世玉器(不包括运往台北者),每每深感辨伪的重要性,故不断研究伪古辨伪问题,曾撰《仿古玉》一文公诸于世④。1996年,中国玉器研究会特于济南市召开“中国传世古玉鉴定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玉器鉴定家、考古家共商传世古玉辨伪问题。笔者宣读《传世古玉辨伪的科学方法》一文。为了正确了解明清人辨伪的成果,已撰《传世古玉辨伪的文献考察》⑤、《传世古玉辨伪综论》⑥等文,以供收藏家参考。

  《中国美术全集·玉器》于1986年公开问世之后,笔者又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六册),业已出版。不久又担任总主编,完成了十二册的《华夏玉器》,已陆续出版。在编书的同时,也促使笔者的古玉研究工作向深广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今当上海宝玉石协会成立之际,谨将偶得扼要地整理成文,交流于同业同好,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1997年10月8日脱稿
注释:
①  详见拙文《齐家玉文化初探》,载于《陇右文博》1997年第1期。
②  徐寿基:《玉谱类编》“光绪十五年”。
③  笔者此文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
④  笔者此文载于《文物》1984年第4期。
⑤  笔者此文载于《故宫文物月刊》第172-175期,台北。
⑥  笔者此文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出自http://zj.cangcn.com/u/301.shtml   {如有版權爭議,請來信告知,於予刪除}

112#
发表于 2008-9-10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真古玉,你看到的透也是熟,摸的浆也是熟,闻的土香也是熟。深深迷恋你眼球的也是熟。

 

说的真好,受益非浅,感谢~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零度漂移在2008-9-10 23:11:00的发言:
真古玉,你看到的透也是熟,摸的浆也是熟,闻的土香也是熟。深深迷恋你眼球的也是熟。

 

说的真好,受益非浅,感谢~

零度漂移朋友,欢迎您的到来。

杭州的水土真好,感觉您是那么的温柔,恬静。

 

114#
发表于 2008-10-10 21: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零度漂移在2008-9-10 23:11:00的发言:
真古玉,你看到的透也是熟,摸的浆也是熟,闻的土香也是熟。深深迷恋你眼球的也是熟。

 

说的真好,受益非浅,感谢~

[em227]

115#
发表于 2008-10-17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说的真好,受益非浅,感谢~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愿意跟朋友们

在这块红土上

共同学习。

117#
发表于 2008-10-26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adestone在2008-10-26 13:38:00的发言:

愿意跟朋友们

在这块红土上

共同学习。

玉姑娘

辛苦了

敬茶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7: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8-31 22:29:00的发言:
 

红山知名红山玉,古人制玉为哪般。

尽道古玉寻不易,岂知有缘觅不难。

走进论坛行非远,红山文化玉开端。

任南指引红山路,何劳跋涉千里远。

感悟学习。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8-12-2 22:23:00的发言:一定要把这样的东西记牢;注意各色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混乱.找不到玉本来的材质的原色[哪怕是受沁的原色]红黄色已经盘到底,而黑色无变化.工在色上.这些都是河摩色料的表现.

*

 

cesarcyy

盤玉心得的泌變重點: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帅哥,在线噢!

--- 红黄色已经盘到底,而黑色无变化.工在色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3 9:13:31编辑过]

0.jpg (66.31 KB, 下载次数: 0)

[讨论]任老师十二字法的学习小结

[讨论]任老师十二字法的学习小结
120#
发表于 2008-12-3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 05:01 , Processed in 0.0557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