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k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三角形器(请提不同见解)

[复制链接]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02:33: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02:5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4#
发表于 2007-3-5 11:54: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认为图中的地面是否为原工艺面,还需商榷。

55#
发表于 2007-3-5 11:5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请问K兄,凸起物是否在同一平面?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4:29: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4:30: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9#
发表于 2007-3-7 14:23:00 | 只看该作者

藏友们;此类我也有几块,有的明显是真品。有的我也再犹豫,其原因就是它的不可仿制性,工,神可以乱真,可疑之处是熟,肥,透。盘过放置一段时间也反浆。我主观想;玉在地下年久,是软的,旁边如果有砂[硅类比重较大],如也融,就会慢慢沁入玉中,由于比重不同不能相融,形成如此现象。此类似次生的物质是一直沁入玉里的,不是浮在表面可以仿造的。而且入里很深。有的还覆盖沁色。本身又很难入色。

愿听大家意见,愿如此同大家讨论问题。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00:5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6 03:18 , Processed in 0.0548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