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古玩市场诡计二十七招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7-4 13:15 编辑

十,假戏真唱
       骗术特征:大张旗鼓下套,明目张胆害人。杀伤力★★

       在各地古玩届,都有各别于光天化日之下用假古董坑人的家伙,这些人到处鼓吹家中多古玩,即使在行家面前,他们也大言不惭。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并不高明的骗术总是有人上当。

       案例:市场上有个“大忽悠”

       在潍坊市的一个县城里,有一个臭名远洋的古玩无赖,人称“大忽悠”,在潍坊的古玩市场上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他常年带着一幅平光眼镜,腰上、脖子上挂满玉件,手里也经常拿着几件小东西,动瞅西瞅地物色买主,一旦瞄上一个对象,就会锲而不舍地贴上。他先是向对方大吹大擂,胡乱编造自己是大收藏家的后代,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如今已成为齐鲁大地的知名收藏家,家中藏有珍奇古玩无数,且上过“鉴宝”栏目,见过鉴定大家等等,说着,便从包里掏出一张复印的照片,上边是他与某古玩界鉴定大师的合影,其实,照片是他削尖脑袋混入公开场合与人家照的。不仅如此,他还吹嘘有众多外国富翁慕名而来,希望买他的宋代等五大名瓷等国宝级文物,但是他坚决不将文物出卖给外国人云云。这番信口雌黄,也确实迷惑了一些人。

       一日,一个外乡古玩店的小老板在潍坊遇到这个“大忽悠”。这位小老板刚刚与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古玩店,同说从潍坊可以进到比较便宜的瓷器,于是专程前来,没想到被“大忽悠”发现了,经验不多的小老板轻信了“大忽悠”的话,从他家买进了十几件所谓的宋代钧窑瓷,随后乐呵呵地踏上了归程。

       第二天,发觉上当的小老板打来电话,要求退货,“大忽悠”义正词严地拒绝,说“货到码头船到岸,古玩卖出不退换”。最后,经行内人士的协调,“大忽悠”才极不情愿地退给小老板1万元。这就是这个“大忽悠”,依靠这种恬不知耻的海吹与诈骗,每年都能骗到一二人,赚的钱比一般开店的老板还多。所幸最近几年,这家伙从市场上消失了。

0-25.jpg (25.49 KB, 下载次数: 48)

0-25.jpg

0-26.jpg (17.76 KB, 下载次数: 57)

0-26.jpg

0-27.jpg (18.76 KB, 下载次数: 57)

0-2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3:38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偷梁换柱
       骗术特征:假意周到服务,乘机调包损人。杀伤力★★

       此伎俩专门对付那些公款送礼或粗心大意者,方法很简单,就是利用调包计以劣换优,以伪换真,其关键环节是在买卖成交之后附加的“服务”项目中动手脚,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吃个哑巴亏。

       案例1:唐代石狮被调包

       1998年,我在潍坊郊区的一家农民古玩专业户家中看好了一尊唐代石雕狮子,还有几只明清时期的作品。事后,那人给我送货时,我打开一看,唐狮居然被调包成了明清石狮,幸亏是货到付款,在我的质问下,那人终于承认是“一不留神”搞错了。随后,他重新把那件唐狮送来。

       案例2:热情背后的猫腻

       这是我一位朋友的经历。2001年,他的一位同学为了祝贺好友喜迁新居,准备送一件古瓷作为贺礼,请我这位朋友掌眼。于是,他们在一家古玩店里挑选了一对价值3000元的清代晚期瓷瓶,付款后,老板主动提出要为这对瓷瓶免费配上一对红色的包装锦盒,以示喜庆,而且第二天就可以来取货。同学很高兴,第二天取走瓷瓶,高高兴兴地送人了。

       过了大概半年多时间,我的这位朋友去喜迁新居的那人家里玩,也想顺便欣赏一下瓷瓶。但是,他发现这东西竟然变成了新仿的瓷器,根本不是当初为同学掌眼时看好的古瓷。于是,他非常气愤地去追究古玩店老板的责任,老板笑着说:“我们私了好吗?反正你同学是送别人的东西。”朋友更气愤了,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后,追回了2000元钱,他同学只好用这些钱买了另外的东西补送了礼物。

0-29.jpg (27.53 KB, 下载次数: 51)

0-29.jpg

0-30.jpg (22.25 KB, 下载次数: 33)

0-30.jpg

0-31.jpg (43.22 KB, 下载次数: 46)

0-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7-4 13:22 编辑

十二、先发制人骗术特征:利用激将法请君人瓮。杀伤力★★
       此举属于心理战范畴。此招针对的对象有三:一为好为人师者,二为脸面薄嫩者,三为优柔寡断者。卖方首先用激将法把人打晕,再乱中取胜,实现骗人目的。战术运用的基本原则是看人下菜。对好为人师者,针对其好大喜功及理论脱离实践的软肋,用冷嘲热讽等手段强攻;对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则往往通过戴高帽子等战术迂回进攻;对付那些在市场上很少掏钱买东西或者优柔寡断者,则经常用不屑一顾的藐视战术佯攻,旨在刺激对方的自尊心,使其理智失控。


案例:外地人受辱中圈套

       8年前,潍坊有一个专于坑蒙拐骗的古玩商,外号“钱三儿”,这人能娴熟地利用激将法,而且是因人制宜,战术运用不落窠臼。

       一日,一外地客商走进他的店中,“钱三儿”知道此人眼力不高,却又总想捡漏,见他走来,便故意损他:“听说你在山东古玩圈很牛,那么你看看我的这件瓷器是什么年代的?刚才有一个混帐家伙说是新东西,真没眼力!’’那人看了几眼,其实他也似懂非懂,但还是讨好地说不错,是开门的真东西。“钱三儿”接着说:“我们这里的人听说你来潍坊是光看不买,我就从来没见你买过!东酉,你刚才看的这件就是再便宜,你也光看不买,我没说错吧?”说得外地客商十分尴尬。就这样,“钱三儿”步步为营,那个要面子的外地人那天居然花了3000多元从“钱三儿”那里捧走了2件瓷器赝品。


0-32.jpg (39.26 KB, 下载次数: 47)

0-32.jpg

0-33.jpg (37.24 KB, 下载次数: 34)

0-33.jpg

0-34.jpg (33.66 KB, 下载次数: 36)

0-3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5:50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学生作秀
       骗术特征:利用孩子“点火”,伺机引来“飞蛾”。杀伤力★★

       一些从事骗人勾当的人还经常利用他人扮演卖古董的木偶,而自己则躲在幕后充当导演。利用孩子作秀,就是屡试不爽的一招。

       案例:一件翡翠镯子

       1999年的一天清晨,在潍坊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身上脏兮兮的,手中却拿着一件翡翠镯子,要卖5000元。有人问这件东西的来历,孩子说是从家里偷出来的为玩游戏机欠债了,要换钱还债。听到这话,有好心人劝他别卖了赶快回家,要不然荟惹麻烦的,但男孩执意不走,旁边的人也越围越多。

        这时候,一个刚开古玩店的老板看中了这件东西,与孩子耳语一番后,就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件东西。孩子拿到钱后飞快地跑了,老板也乐呵呵的,似乎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一个月后,我在古玩店老板那里看见了这件翡翠镯子,当我问起,老板苦笑着说:“别提了,这是一件作旧的马来玉,我让那孩子给蒙了!那个孩子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大人指使。”看来,学生作秀的杀伤力不可小觑。

0-36.jpg (32.47 KB, 下载次数: 37)

0-36.jpg

0-38.jpg (42.6 KB, 下载次数: 34)

0-38.jpg

0-39.jpg (35.79 KB, 下载次数: 45)

0-3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7:10 | 只看该作者
  十四、假公济私
       骗术特征:利用金字招牌,捞取个人利益。杀伤力★★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花样。一些个体古玩店利用人们相信“国营”单位的传统观念,不知通过什么手段搞来“文物店”“收藏家协会”之类的招牌,堂而皇之地悬挂在门口,招牌很大,但店里尽是赝品。其瞄准的目标是那些利用公款消费的人群,双方心照不宣,各自从中攫取利益,此为典型的“损公肥私”现象。案例:“文物店”的生意经

        2004年的一天,我在山东某市的文化市场发现了一家门口挂着“文物店”招牌的私人古玩店,门口还竖立着一块木板,上面醒目地写着“收购民间文物,价格从优”的字样,我很纳闷:一个私人店铺有收购文物的权利吗,况且,这块招牌是如何来的呢?

       “文物店”老板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小伙子,店里陈设的东西多为一目了然的赝品。为了试探这人的诚信程度,我拿起一件赝品瓷器问道:“这是什么年代的呢?”小伙子一本正经地说:“底上写着呢,乾隆的。没看见我们是什么单位吗?是文物店,是国家单位,不骗人的。你从我们这里买东西不但价格便宜,还可以开发票报销,并可以拿走一半的提成。”他直言不讳这里的特殊经营方式。老板还说这件东西最低价格是3000元,最高价格不限,但不管价格多少,买者都拿50%,比方说2万元,买东西的人交1万元就可以了,但是发票开2万元。他说还有专家出具的保真证书,有专家个人签名。我很吃惊,我走了若干古玩店,但是像这种阳光下的“黑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0-41.jpg (25.65 KB, 下载次数: 52)

0-41.jpg

0-42.jpg (26.72 KB, 下载次数: 51)

0-42.jpg

0-43.jpg (23.28 KB, 下载次数: 46)

0-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8:16 | 只看该作者
  十五、冒充外行
       骗术特征:装傻卖痴设局,诱使买者中计。杀伤力★★

       此情况多见于地摊,卖货的大都是外地人,他们对自己的假货心知肚明,却装做啥也不懂的棒糙,当你问及东西的真伪,他便装聋作哑,王顾左右而言他,决无半句行话,让外行人自己瞎判断。

       一般人认为,在外行人面前捡漏的概率是比较大的,这些装傻卖痴的摊主恰巧就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那些朝思暮想在古玩市场上捡大漏的人,最容易跌入这样的陷阱。

       案例:钧窑大碗的故事

       一次,我接到一个外地人电话,说经朋友介绍,有几件古瓷送我一看。几个小时后,在车站旁边的一个小旅馆里,我与这些自称为河南人的古董商贩见面了。其中一人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件貌似宋代钧瓷的玫瑰红斑大碗说:“这件土里出的瓷器很蹊跷,我也不知道什么年代。”问价格,他说是别人的,少了2000元不卖。

       与市场上司空见惯的鹰品比较,这件东西有一眼,尤其是带有吃土痕迹与开片效果的釉面,具有真品特征,再看底足,也是那种粗松的紫红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东西,不免激动起来,宋代钧窑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是难得的抢手货,如果此为真品,这2000元的价格岂不是捡了一个大漏!正在我想入非非的时候,我隐隐感到这人斜视的目光中折射出一丝心怀叵测,我一下子清醒了很多。我问:“是你们那里出土的吗?”他摇摇头说:“我

       也不知道,是人家告诉我的。”然后又很“诚恳”地对我说:“我看这件东西像是民国的,你没有买的必要,价格也太高。”但是,他大概是看我开始怀疑了,抑或是急于成交,就忽然说漏了嘴:“东西没假,没看见蚯蚓走泥纹吗?”我一惊,顿时明白此为赝品。

       这人的套下得很聪明,其一,对这件“宋钧大碗”,人家说成是土里出的,因为著名的宋钧窑窑址就在河南,这个结论合理;其二,当问及东西为何地出土时,他一问三不知,是让你顺着荒谬的思路去遐想;其三,他建议你别买这件“民国”东西,更让你对这件东西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如果不是那人忽然冒出一句“蚯蚓走泥纹”的行话,说不定我就被他忽悠了。

0-45.jpg (22.07 KB, 下载次数: 30)

0-45.jpg

0-46.jpg (31.26 KB, 下载次数: 45)

0-46.jpg

0-47.jpg (25.5 KB, 下载次数: 50)

0-4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39:21 | 只看该作者
   十六、伪装弱者
       编术特征:以其弱势悲情,骗取买者金钱。杀伤力★★

       人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古玩市场上个别人也在这方面打起了主意。如果有一天某个与你不很熟悉的人主动找上门来,告诉你他家出现困难,要出卖古玩,那么十有八九这是一个阴谋。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三:一为贫困求援型,自称家中忽然出现变故,或家人生病,或家中失盗等,为筹集资金,要忍痛割爱.二为急需用钱型,因为家中买房、子女上学等原因,不得不出售传家宝.三为偶然告诉型,在你面前忽作痛苦不堪状,询问之,便告知家中最近灾难频仍,急需救命钱若干,欲以古玩换银子云云。

       案例:误中“苦肉计”

       1998年春节前夕,我曾在地摊上认识的一个人打来电话,说家中有几件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需要出手,因为最近老婆下岗了,侄子也不幸遭遇车祸,昨天家中老人也住院了,万般无奈下,欲转让几件古玩,以解燃眉之急。对他的情况我表示同情,便同意他将古玩送我家看看。一个小时后,他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来。

       带来的东西是3件瓷器,一件为清代中期青花人物瓶,口部有残,另外两件是完整的粉彩瓷器,造型为清中期。我仔细端详,发现其中一只釉色不对,使问这是老东西吗?这时他的表情忽然严峻起来,说话也开始哽咽,好像在哀叹自己家中的不幸。看到一不小心触及了人家的痛楚,我于心不忍,尽管对这些瓷器心存疑虑,最后还是买下了一件完整的瓷器,花去了大约半个月工资。

       几天后,一个朋友来我家玩,一眼就看见了这件瓷器,他调侃地说:“吃药了是吗?中了人家的苦肉计了。”我忙问是怎么回事。“你的电话号码是我给他的,他打听你电话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家伙打你的主意了,但是我忘了把这事提前告诉你。这是一个骗子,整天可怜兮兮地在人面前哭穷。”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几天后,我在古玩地摊上又见到他了,我追问那天的事情,他嘴里嘟嘟嚷嚷了一番,再问,他干脆不接话茬。我明白了,要想退货,没门。这些小骗子的作战方案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来摆地摊不是为了卖货,而是物色猎物。

0-48.jpg (75.31 KB, 下载次数: 49)

0-48.jpg

0-50.jpg (16.28 KB, 下载次数: 29)

0-50.jpg

0-51.jpg (18.43 KB, 下载次数: 57)

0-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40:48 | 只看该作者
十七、立地成“佛”
       编术特征:打着佛门幌子,实施卑鄙勾当。杀伤力★★

       这类骗子不多,但很有典型性。他们躲藏在佛教的光环下诈骗,成功率很大。 案例:假佛徒卖假佛像

       一次,我在山东某市的一个古玩市场内发现了一个风格怪异的古玩店。只见店内香雾袅袅,佛龛林立,货架上也摆放着一些佛像之类的东西。老板是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面貌和善,举止文雅,见客来,便首先双手合十,来了一句“阿弥陀佛”,这招,把我彻底征服了。

       随后,步屡轻盈的姑娘端来清茶,让客人落座品茗。喝完茶,我慢慢浏览店里的物件,走到哪里,金丝眼镜就陪伴到哪里,态度非常谦恭。我很少见到如此场面,也不免客气起来。我拿起了一尊高约20厘米的佛像,他马上介绍说:“今年刚从西藏地区进了一批铜质佛像,年代均系清代,此乃其中之一,年代应为清中期。”我看了几眼包浆,没说什么。“佛门弟子是不会骗人的,请相信我的话。”他慢条斯理地说。

       把铜佛请回家后,越看越感觉不对头。隔日,我把这尊花600元买的东西请一位精通佛像的古玩店老板过目,他远远瞥了一眼说:“假的。”我把这件东西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他哈哈大笑:“那人我知道,是一个伪装佛徒的冒牌货,因为犯诈骗罪,还蹲过几年监狱呢。”

0-52.jpg (14.88 KB, 下载次数: 38)

0-52.jpg

0-54.jpg (26.65 KB, 下载次数: 55)

0-54.jpg

0-55.jpg (16.97 KB, 下载次数: 26)

0-5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4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7-4 13:57 编辑

  十八、欲擒故纵
       编术特征:机关算尽作秀,“曲径通幽”编钱。杀伤力★★★

       该手法与“楚歌假唱”如出一棋高一招。骗术:诱惑你对一件“古玩“产生兴趣,但当你表示欲购买时,老题一转,告诉你他已经答应别人了,经商要讲信誉,然后将这件藏起来。在你失望而去的最后时刻,他会不失时机地告诉你如果情况有变就通知你.这种欲擒故纵的作秀中,他设置的悬念越多,你的胃口也被吊得越来越大。经过一番周折,你最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件东西,而且价格不低。此花招关键在与人为制造噱头,待你进套后,大都还上演一系列增强你紧迫感的小动作,于你晕头转向中把你搞定。

       案例:假铜器背后的真故事

       1998年秋,我的一位朋友用4000元买了一件假铜器,而且成交过程有声有色。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这位朋友走进潍坊一家古玩店,老板与他原来熟悉,就让他自己随意看货,自己则捧出一件东西忘我地观赏着,口中还念念有词:“真好,真好!”我的朋友上前一看,是一件个头很大且造型漂亮的铜护,掂了一下,足有二三公斤重。

       看他对这件东西感兴趣,老板说,“你来晚了,北京的一个客人已经要了,唉,这样的好的乾隆东西,真的不想卖了。”他一边看,一边无奈地说:“你如果早来几天就好了,卖给你的话,我以后还有机会去看看这件东西,给了北京人,就永远看不到了。”“那么,现在给我也不迟啊。”我的朋友开始犯糊涂了。最后,双方约定,那北京人如有变化,老板就与我的朋友联系。

       几天后,老板果然来电话。当我的朋友见到老板的时候,他正与那个北京人“通电话”,似乎就价格问题争执得面红耳赤。最后老板对着电话大声喊道(实际上是在假装通电话)“算了,你就是出再多的不卖给你了!”这时候,他又通了个电话,假惺惺地对另一人说了几句话,话题也与这件铜器有关。通话结束后,老板向我的朋友说:“第一个电话是北京,那人不地道,不给他了;第二个电话是铜器主人的,想反悔不卖了,我说已经答应人家了,怎么能不讲道德呢?”我的朋友看老板很亲切,不假思索地成交了。

       一年后他才知道这是赝品,他将这所谓的乾隆大铜炉退回,但是只拿回了一半的钱,另外2000元只好交了学费。

0-57.jpg (37.9 KB, 下载次数: 53)

0-57.jpg

0-59.jpg (21.69 KB, 下载次数: 41)

0-59.jpg

0-60.jpg (19.47 KB, 下载次数: 33)

0-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2:4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7-4 14:01 编辑

  十九、留珠卖椟
       骗术特征:真品当作招牌,引诱买者当。杀伤力★★★

       成语中有买还珠的典故,一些诡计多端的古玩商则有留珠卖的本事。为了兜售假货,他们将几件真古玩摆放在显要的位置作诱饵,然后搭配着新东西一并卖出,但是在最后成交的时候,却千方百计将真古玩留下,而让伪品卖出。案例:租来瓷器作诱饵

       一日,我走进一家古玩店,发现多了几件不错的古玩,问价格,老板摇头说不卖。既然放在店里,为什么不卖呢?我百思不解。后来,在隔壁店里,一位知情的朋友告诉我说,人家那是“租”来的几件瓷器,作诱饵用的。

       过了几天,朋友告诉我,诱饵发生作用了。原来,一位瓷器收藏新手看见这店里的瓷器很多,便让老板推荐几件真东西,于是老板给他挑选了3件,其中一件为真品,两件为赝品,价格仅为3000元。为了让客人“放心”,在成交之前,店老板让那人先拿其中一件瓷器让人鉴定,说东西对了,再交钱不迟。自然,让人鉴定的那件,是唯一的真品。但是,在鉴定结束后即将货款两讫时,老板忽然盯着那件真品端详了老半天,然后很失望地说:“坏了,这件瓷器原来是换底的,我怎么没发现呢?”那人一听这件有残,便主动放弃了,老板很够意思,对卖出的那两件瓷器要了一个平均价:2000元。

       客人走后,老板将这件“租”来的真东西送还了人家。

0-62.jpg (22.44 KB, 下载次数: 43)

0-62.jpg

0-63.jpg (18.07 KB, 下载次数: 35)

0-63.jpg

0-64.jpg (22.29 KB, 下载次数: 41)

0-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23 20:34 , Processed in 0.0742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