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引用] 宋代建窑兔毫盏的真伪(此文参考非全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10:08: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代建窑兔毫盏的真伪
2014-07-17 11:02:47来源:普洱茶吧网阅读:122 [url=]收藏[/url]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还有苏东坡、蔡襄、宋徽宗都对它有过流传至今的赞美之句,为何一只小小的黑釉碗在当时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名人雅士,甚至皇帝的关注...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还有苏东坡、蔡襄、宋徽宗都对它有过流传至今的赞美之句,为何一只小小的黑釉碗在当时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名人雅士,甚至皇帝的关注与称誉呢?

    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代的建安就是现在福建省的建阳县,而烧造年代不会晚于北宋雍熙年的黑釉“兔毫盏”就出自于建阳水吉镇的池中,后井二村的芦花坪大路后门和源头坑等处。“兔毫盏”的出现,有它的特定的时代意义,因为它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因此“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珍藏,成了“茶家珍之”的宝贝了。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了。有的仿品甚至能让许多专家都打了眼,害得许多老行道们都“晚节不保”大丢脸面。由于鱼目混珠,真假难以辨认,搞得目前各地古玩市场上的“兔毫盏”都几乎无人敢于问津,许多爱“盏”者只能对它敬而远之,望“盏”兴叹了。这就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收藏者的投资热情。宋代“兔毫盏”,近几年来也经手过不少,因此在这里将多年来对“盏”的一些认识,辨伪方法与同好共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爱“盏”者有所帮助。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此黄底黑字定论偏差(任网鉴定组)据建窑遗址出土物看,多规整胎釉薄之盏.尺寸有大有小且刀刃囗有之.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黄色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宋代建窑兔毫盏的真伪
2014-07-17 11:02:47来源:普洱茶吧网阅读:123 [url=]收藏[/url]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还有苏东坡、蔡襄、宋徽宗都对它有过流传至今的赞美之句,为何一只小小的黑釉碗在当时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名人雅士,甚至皇帝的关注...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这和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

    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宋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宋代饮茶用盏之一。造型为敞口,深腹,汪圈足。因胎厚色黑,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贡”字样。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名。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2#
发表于 2015-4-30 10:12:51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4-30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感谢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4-30 11:44: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感谢老师教诲!{: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4-30 19:28:4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学习欣赏好教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5-1 16:09:47 | 只看该作者

漂亮,欣赏!{: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5-6 16:51:3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3:} 温习 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5-9 23:11:1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6 02:57 , Processed in 0.0600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