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山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再探牛河梁:6000年风雨神都的云中绝唱(一)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2-3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5-2-3 18:43 编辑

欣赏学习,继续期待....谢谢车兄分享,问好!...{:soso_e160:}{: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04:11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七、N2Z1M25墓室。199163日至8日,由郭大顺先生和他所带领的考古小组发掘。关于墓主人的性别,存在不同的意见。一说为女性,年龄为3540岁;一说为男性,年龄40岁左右。关于牛河梁遗址及其出土玉器,本博曾在系列博文《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探索与回顾》中多有描述;稍早,在系列博文《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中亦进行过初步的探索。在古中华文明中,还没有任何一处遗址,象牛河梁遗址那样让人令人回味不已,那样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我不知道骨骸的鉴定结果会为什么会出现争议或者差异,这可能因为墓主的骨盆部分腐朽过于严重了。以本博的观察,墓主为女性的可能性较大,她有一对玉镯,分别在左右手腕,而男性巫师通常只戴一镯在右手腕。记得本博对此墓主人的评判是:加冕者,地位和辈分极高的女巫。她有两只大玉冕,自戴一只,入葬时解下置于头颈以下,她的头顶已抵近墓中的石壁,因此不可能在入葬时仍象活着时一样戴着玉冕,这也是牛河梁遗址的通例。另一只大玉冕放在她的腹部下以,这代表了她的地位和职能,她是为人加冕的,被加冕的人即为天子,从此进入高级巫师的阶层。本博曾推测红山的巫师们自称天子,这也是后世的帝王们自称天子的最初的源头。只过牛河梁的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各司其职。墓主人还有另一只小玉冕在胸部,这其实是一只勒,只不过也做成了玉冕的形状。

三十八、斜口筒形玉器(玉冕)。N2Z1M253(第2地点1号冢第25号墓第3号出土标本),淡青色,有黄褐色瑕斑。通长13.3、斜口端宽8.3、平口端长径6.8-5.9、壁厚0.5厘米。出于墓主颈部,横置。关于斜口筒形玉器,有学者称这是玉龟壳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参照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壳,本博以为这是本末倒置。凌家滩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红山文化的南传,其出土的玉龟壳介于红山斜口筒形器与玉龟壳之间,且内含铃舌,明显是用作腰铃的。但是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器多出土于死者头颈部位,应是头冠饰或者束发器。本博一直认为这是玉冕,是套于发髻之上的,并且用骨针或者骨笄之类进行固定。根据本博的研究,玉冕可能与女娲的传说有关,因为女娲是女系氏族时代的创世女神,她本人同时也是一位女巫。根据女娲抟泥造人以及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的传说,女娲同时也是一位生育女神和制陶高手。

三十九、上图玉冕的两个侧面视图。

四十、上图玉冕平口一端的对钻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54:47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上图玉冕平口一端对钻孔的另一侧

四十二、上图玉冕的线描图以及剖视图。关于玉冕,本博曾引用过《山海经》中关于女娲之肠的记载。《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屈原在《天问》中亦有十分奇怪的一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以上就是本博将所谓斜口玉箍形器称之为玉冕的原因。在甲骨文中,免即是娩字,也就是生孩子。无论女娲之肠女娲之腹,或者屈原所说的女娲之体,其实说的就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女性的生殖道。本来,在中国民间俗语中将生殖道称之为生肠肚肠或者肠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至今亦如此。女娲是造人的女性始祖,故其化而为神并不足奇。只是女娲所要造的人实在太多,也就是说后来有很多的民族均将女娲视为始祖,大约人们明白女娲再怎么能生都是生不过来的,这样一来,就又衍生出女娲抟泥造人的神话。屈原在楚辞《天问》中的话,当今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天下百族百姓的祖先既然都是女娲造的,那么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造的呢?然而传说中的女娲是有母亲的,她是赫胥氏的女儿,饱读诗书的屈原又何故多此一问?所以二千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屈原的辞句其实是误解的。屈原生于战国时代,极有可能见过传世的女娲之肠,也就是来自红山的斜口玉箍形器。但是自红山文化以后,除了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偶有出土,世上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复制这种工艺极为复杂的玉器了。所以,屈原才会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从他语气中就可以听出,他问的是一种罕见的工艺品,它是如何匠制的?而并非问女娲这个人,是谁生下了女娲。


四十三、玉冕,第2地点1号冢25号墓出土,6号标本。绿色,有白色瑕斑。通长11.1、斜口端最8.7、平口端7.3-5.6厘米、壁厚0.4厘米。


四十四、上图玉冕的两个侧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1:57:34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五、上图玉冕的平口端及其穿孔。

四十六、上图玉冕平口端的另一个侧面

四十七、斜口管状玉器。第2地点1号冢第25号墓出土,7号标本。黄绿色,质匀,底缘面有一处红褐色瑕斑。器长4.6、粗端口径.28-3.1、壁最厚0.6厘米。出土于右胸部。这其实是一枚小型的玉冕,从出土部位来看,应当用作玉勒子。

四十八、小玉冕平口端视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01:30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九、小玉冕上部部视图。

五十、小玉冕线描图及剖面图

五十一、玉镯。第2地点1号冢第25号墓出土,第4号标本。淡黄绿色,无瑕疵。镯体正圆,内缘平,外缘尖断面三角形。外径6.4、内径5.2、厚.06厘米。出土于右腕部。

五十二、玉镯。第2地点1号冢第25号墓出土,第5号标本。色泽、形制与上一件相同,但有白色瑕斑。外径6.5、内径5.4、厚0.6厘米,出土于左腕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04:31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三、玉勒。第2地点1号冢第25号墓出土,共两件,分别为该墓的第1号和第2标本。两件皆为淡绿色玉,泛黄,用料精,一无瑕疵,一略有白色无瑕斑。标本1(左)高1.2、端径1.5-1.2米,出土于颅骨右侧。标本2()1.1、端径1.5-1.2厘米,出土于颈部的玉冕上。

五十四、玉勒的一个端面。

五十五、玉勒的另一个端面。

五十六、玉勒的另一个侧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08:35 | 只看该作者

五十七、玉勒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五十八、牛河梁遗址N2Z1M26(第2地点第1号冢第26号墓)全景。墓的形制与第25号墓相同,埋藏极深,应为较早期的重要墓葬。




五十九、 N2Z1M26墓室全景。此墓于1991811日至18日由郭大顺等人发掘,墓主人为成年男性。

六十、第2地点1号冢第26号墓玉器出土状态。由于出土时墓中骨骸排列出现异常错位,发掘者认为可能经过某种啮齿类动物扰动,也许是鼠或者兔之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11:11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一、 N2Z1M26出土的双兽(鸮)首玉饰。标本第2号。器为黄绿色,局部有白色瑕斑,精磨,光泽度高,圆润感强,出土于墓主人腹部,正面朝上,背面有三对牛鼻穿孔。器通长12.99.5、厚0.6厘米。本博研究牛河梁古墓出土之玉器,得出的结论是凡出土于墓主人腰腹部位的玉器,即代表着墓主人之身份特征,根据不同的饰物,确定墓主人生前担任何种神职。这只玉鸮本来展现的是神鸮大张着嘴用力吹气(风)的形象,但是鸮的上、下喙却各自连着一只鸮首,从而极富想象力和艺术较果。墓主人生前应是一位风伯,是地位极高的男性巫师,在红山文化风、云、雨和雷电诸神之中,风伯处于首位。在红山时期,生殖崇拜与自然崇拜曾经是并行的,但是生殖崇拜却逐步让位于自然崇拜,这可能因为红山时代正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女性祖先,但是大自然(天)却只有一个。以风伯的地位,他无疑应该拥有一只玉冕,但是在墓中却并没有出现,这是一个疑点。考虑到此墓曾被啮齿动物所扰动,也只有这类善于掘地打洞的小动物才会钻入这么深的墓穴,所以本博认为,可能是鼠或者兔之类叨走了风伯的玉冕。墓主人上半身的骨骸极为零乱,连头骨也被翻转过去了,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六十二、玉鸮背面局部放大图。三个牛鼻穿呈等腰三角形布局(见上图),因此,这个玉饰应是竖着佩戴的。红山文化的这类玉饰应是缝在墓主人腰带上的,以腰带饰表明身份,似乎是来自草原民族的习俗。在后世,只有夏民族沿袭了这一习俗,夏人的王在腰带上佩镶绿松石的青铜牌。商代似乎没有这个习俗,而在商时期,蜀人一度亦佩带青铜牌。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一度模仿过北方胡人的装束,其中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所以战国时期中原大墓常有一种盾形玉饰出土,那也是玉制腰带饰,而不同于玉带钩。战国至汉代,中国西南部古滇人、古夜郎国人亦有佩带腰牌的习惯,但是已不限于王和贵族佩带了,普通平民亦可佩带,而这时的腰牌,已与带钩合为一体了。

六十三、风伯的身份标志物,玉鸮的线描图。

六十四、第2地点1号冢26墓出土的玉管,标本第1号。黄绿色,有瑕斑。器长4、外径2.2-1.7、孔0.6-0.8厘米,出土于右胸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13:40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五、上图玉管的侧面视图

六十六、上图玉管的端面视图。

六十七、玉镯。第2地点1号冢26墓出土,标本第3号。黄绿色,有瑕斑。正圆形横截面呈馒头状。外径7.2、内径5.9、厚0.7厘米。出土于右桡骨下。

六十八、坠饰。第2地点1号冢26墓出土,标本第4号。淡绿色,泛黄,有褐红色和白色瑕斑点,有裂纹。器最长6.3、宽6.1、厚0.95厘米。出土于右肘部。M26共出土玉器4件,质料相近,疑为同一块玉料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2-3 12:16:29 | 只看该作者

六十九、上图玉坠的侧面视图。

七十、以上三件玉器的线描图和剖面图。

七十一、N2Z1M1(第2地点1号冢第1号墓)发掘前清理出的石棺盖板。

七十二、 N2Z1M1198149日试掘,发掘者郭大顺。墓主为女性,年龄35-4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18 14:57 , Processed in 0.0649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