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红圈中疑原皮残留(浆光的不同),残留处工上随形过渡,理解不知对否?谢谢老师, ... 林中秋雨 发表于 2012-1-12 11:14
如何造就的----泛红山文化玉表采集 任南 发表于 2012-1-3 17:28
【学习与欣赏】
工上金属斑
个见内质原本若此。该金属斑块儿(结晶状)为裸露器表之相同质地,经过数千年物理化学变化、缩减后之表象。大多凸出于器表,形态各异且自然,其分布为规律脉状。亦有受侵蚀极为严重(无论斑块大小)而成为坑(孔)洞者。此类工上自然斑块儿,见微知著。----望师友批评指正。
红山小故事:老师自曝“走眼”
任南红山文化网年会2011年12月23-25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四川、广东、浙江、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吉林、天津、内蒙古等地的60余位代表欢聚一堂,切磋交流,大家其乐融融,斩获颇丰。期间,任南老师主题发言中的一些段落和情节,尤其令人难忘,让人回味。
(小标题)老师自曝“走眼”
年会前的22日晚发生一件事,两位素昧平生的网友第一次见面就呛呛起来了,甚至有要打赌的劲儿。起因是藏友甲拿了一件东西给藏友乙看,立马被否定了。藏友甲很不乐意,与藏友乙叫板,说告诉你什么地方能证明,保证谁也否定不了,但藏友乙仍坚持己见,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来找任老师评判。任老师坦诚地说,“看第一眼,我也不看好,心里也是否定的,因为从表面上看,谁看都觉得不对。但拿到显微镜下一看,我心里有谱了,这时向来性格倔强的藏友乙也诚恳地表示:‘我错了’。”
藏友说,任老师德高望重,盘玉万件,积40多年的收藏、鉴赏红山古玉经验,为人鉴宝无数,还能这样平和、坦诚,着实令人钦佩。
(小标题)“一点定真伪”
任老师说,有时表像不正确,目测感觉也不对,怎么看都不对,就要借助显微镜。藏友拿了一些红山晚期的古玉让我辨识,有的我认可,有几件我没有认可,但不一定就不对,要用显微镜再看。因为有些红山晚期的古玉造型简单,仿造容易,一些细节凭眼睛看不出来,必须借助显微镜。比如十二字中的孔,目测是难以观察的,而红山晚期的积石冢、地表层出土的古玉都有蛀孔,小到针尖的十分之一大,真古玉的孔与硫酸作假的孔不一样。在显微镜下,藏友甲的那件外观看了都要扔的古玉,头部可见有磁珠,也叫磁铁矿,而且有根,再放大,有更微小的磁珠,这是做假无法仿造的。就这一点,“一点定真伪”,这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最重要的标准。多年以前,中国地质博物馆尹继才研究员对我们提供的第一件藏品做了相关检测工作,首次发现红山古玉中有磁铁矿即磁珠,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2007年第28卷第6期《地球学报》上,论文题目为《红山古玉空洞内首次发现球粒状铁质矿物》。
藏友说,古话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任老师把自己的鉴真理论、方法乃至“绝活”,都毫无保留地亮出来了。
(小标题)“十二字法”不是标准
任老师说,我的“十二字法”不是标准,只是一个方法。如果大家把“十二字法”当作标准去套,思维就会狭隘、放不开。“十二字法”其实是自然法则,就像我们身边的东西如吃的、用的东西的自然状态。蒸10分钟和蒸20分钟的白薯是不一样的,一根白萝卜的煮熟部分和未煮部分的颜色、洇散也是不一样的。小火闷熟的白薯的皮是不烂的,而大火、高压锅闷熟的白薯皮会裂开的。皮裂的白薯就相当于红山晚期,皮不烂的白薯相当于红山中、早期。晚期如地表层、积石冢沙土坑里出土的古玉基本保持原玉色,中期的古玉因在地下受侵蚀的时间较长,玉色会变浅,而早期的古玉会失色。中、早期的古玉必须有色变,没有就不对了。早期的古玉手电光打不透,但一戴会透,因为泛红山的古玉是活的,它的沁门未堵上,还会呼吸、吐灰。有人会说,玉那么硬,和白薯不一样,怎么会受沁那么重呢。其实玉在地下是软的,是会变的,我最近收藏的一件弯曲了的双连璧就是一个标本。古玉的各种侵蚀、各种沁门、各种方位的产生,都与玉软有关系。玉不软沁不入,玉不软色不入,玉不软色不失。玉软才发生弯曲,发生沁色,发生缩减,这些都与玉软有关。所以我说,鉴定古玉,要把“十二字法”忘掉,它只是一个方法,只要按自然法则走就行了。
藏友说,“十二字法”在收藏界被称为独创的鉴别红山古玉“任楠方法”,而任老师却能辩证地看待,甚至不怕自我否定,这正是“十二字法”活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任老师用自己的言行贱行着“古玉鉴真十二字法”的开宗明义:“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L1140246_副本.JPG (359.36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1-16 14:51 上传
L1140252.JPG (303.9 KB, 下载次数: 19)
L1140253.JPG (283.16 KB, 下载次数: 13)
L1140255.JPG (305.54 KB, 下载次数: 23)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7 12:10 , Processed in 0.0584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