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史前高古玉的明天能否辉煌?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组数字很耐人寻味——红山古玉300件,汝窑瓷器300件,元青花300件,这是我们专家所承认的相关分类中的文物数量。为什么都是300件,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实际上,我们目前文博领域的学者所接受的是西方考古学的教育,认“坑”不认物。而随着基建失控,盗墓成风,收藏市场出现了大批玉器,直接引发了收藏与学术专家的对立。早在现代考古学出现以前,宋代吕大临《考古图》就将考古分成了三种存在方式,即出土、民间与宫藏,而1000多年后,一些专家学者仍然没有虚下心来面对收藏市场。

 

  刘卫东:专家说“假”原因是多方面的。

 

  民间古玉收藏者任南先生称自己藏有万件古玉,在公开场合他说过:“目前国家的文博部门只认300件考古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实际上,国家文物部门所掌握的古玉数量可能不过万分之一,而没见过的东西就说你是假的。”

 

  当今收藏市场的混乱有经济的原因、所处地位的原因,也有见识的原因。而且还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收藏交易作为经营行为,在面对工商部门时要遵循商业经营的原则,也就是“打假”,一件东西在工商部门面前肯定说是真的,但是在文物部门面前,由于相关规定的限制,他们又“打真”,说自己的东西是假的。一件古玉往往先说成是假的,或者鉴定为假的,然后在收藏市场得以顺利流通。

 

  侯彦成:古玉收藏还需政策松绑。

 

  现在一些民间藏家认为,对于古玉收藏,政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动辄就是千年的历史,传世品很少,几乎都是出土的。因此,当你把一件真的东西摆在专家面前时,专家也顾左右而言他,更别提给你出证书,确认古玉身份了。目前,一些出土物往往在出土之后一个星期就可以到达香港,被国外买家买到,然后我们国内的藏家再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回来,这就是所谓的“回流文物”。我们主张国家严打盗墓者,保护文物,正本清源,但出土物如果已经流落到市场上,民间藏家花大价钱进行购买与交流,环境应该再宽松一些。这样古玉的交流与古玉市场才会走向正常与健康发展。

 

  民藏不能把握话语权吗

 

  2006年年底,任南、刘卫东与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尹继才、古玉爱好者吴建军四人出现在网易的直播现场,与众多古玉收藏爱好者进行网上对话。同时,有关任南个人的藏品、研究成果、观点也出现在较有影响的电视台上,并在互联网上广为转载。任南个人总结提出的“任氏”鉴定法拥有相当数量热衷于红山文化的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推崇,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侯彦成:古玉民藏不可能坐冷板凳。

 

  现在古玉民间收藏发展很快,收藏者对于古玉的喜爱程度与日俱增,就以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研究会来说,该研究会自2005年成立,目前已经发展10个省,成立 10个分会,成员逾千人,有着10年以上古玉收藏历史的藏家大有人在。古玉是中国玉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收藏市场中,民藏古玉不应该也不可能坐在冷板凳上。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刘卫东:到正视民藏市场的时候了。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也有了一个新的提法,叫“市场考古学”。以前考古工作所针对的是墓葬等地下出土物,也就是直接面对“坑”内的问题,不存在真伪辨别,而民间古玉收藏则要面对收藏市场各种复杂情况,要艰难地鉴别,要花钱投入,因此对于古玉收藏与鉴定,民间藏家要投入得多,也积极得多。我认为,与民间藏家相比,国博专业人员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市场上下过功夫,是否像民间藏家那样交过那么多学费,是否那么上心,是否把民间收藏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考虑……国博专家未必是衡量市场价值的专家。如今,是应该把眼光放在收藏市场里了。

 

  以红山古玉为例,红山文化并不只是限于中国的地域文明,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它应是具有国际特征的泛太平洋文明的具体体现。现在不只是我们的民间藏家在收藏红山古玉,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也包括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都有人收集了大量红山古玉。红山古玉的国际化收藏背景下,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你现在国内的专家不认民间藏品,说东西是假的,人家认为是真的,大量收购,有一天人家就会说,所谓红山文化就源于他们那里。

 

  我国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有限,而红山文化现象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仿品出现,为什么人们仍然对于这样一个红山古玉市场依然如此热衷,民间藏家的种种观点与研究成果到底有没有价值……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讨。

 

  梁 言:民藏声音无法视而不见。

 

  在通常的认识中,国家文博部门以及其专家组成的鉴定机构具有权威的性质,也掌控着绝对的话语权。民间收藏也就是私下交易、交流而已。但事实上,社会的飞速变化正在打破这种局面,而我们的应对机制并没有跟上。

 

  现在,民间古玉收藏者常常在收藏过程中摸索并形成自己的理论,同时著书立说,出版带有自己藏品图片的出版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民间藏家还建立专题网站、个人博客、论坛等,宣扬个人观点。有的民间藏家已经在以业内专家的身份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与此同时,民间收藏古玉的机构也蓬勃发展,成员队伍日益壮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民藏在市场中对于话语权的争夺首先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你无法视而不见的问题。媒体在话语权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一些媒体以经济价值作为收藏标准,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健康收藏的主流声音。

 

  民藏呼声与赝品同在

 

  尽管民藏古玉热情高涨,但是先天性的缺陷使得众多收藏者误入歧途,甚至一些在业内名气很大的藏家,其本身就是误入歧途者。例如,江南某地的王先生退休后在某收藏品市场附近买了房子,其主要生活就是在收藏市场中淘买古玉。在长达10多年的收藏历史中,王先生收藏的古玉上至红山文化,下到到战汉时期,数量巨大,而王先生在业内也颇有名气。10年后,他将从自己藏品中选出精品结集由某权威出版社出版,然而,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以及许多收藏家在看了他的藏品后私下表示,整个一本集子,无一真品。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张明华:收藏不是单纯学术问题。

 

  王先生身上所发生的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很多民间藏家基于水平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著书立说常常出现问题,而很多存在问题的图书出版物居然一版再版,甚至“好评如潮”。

 

  在学术交流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探讨,但是,在收藏领域,很多问题却没有办法讲。以红山古玉为例,有专家整个后半生都在与红山文化作伪周旋,竟然无法抵挡,完全不能控制话语权,最后无奈说出“你们这些东西再过多少年之后也会变成文物”,这是很令人感到悲哀的。

 

  红山古玉已经被公认为造假的“重灾区”。由于造型比较简单,材料要求不高,容易模仿,又是近年才爆发出来的,于是被大量仿制,甚至把玛雅文化以及其他地域的东西拿过来仿制冒充红山文化。像红山的C形龙,目前出土的只有两件,但玩红山古玉的,哪一个手里没有几件C形龙?造假古玉也堂而皇之地进入拍卖场。在某次拍卖会上,我一次见到过6个汉代玉仙人奔马,都要当作真品卖掉。我们知道,真品只有一件,而且存放在博物馆里。

 

  从未来发展看,古玉收藏市场走向有序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社会潮流的发展不积累到“成熟”的时候是不会“破”的,就像书画市场,假画泛滥到一定程度之后直接对市场造成了打击,然后市场慢慢走向规范。在这个过程中,藏家要有规避风险的观念。

 

  华义武: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收藏古玉。

 

  古玉收藏领域,一方面是一些专家学者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是民间各种声音以讹传讹,其直接受害者就是“可怜的收藏者”,而同时,藏家与专家争执不下的最终结果就是大批文物流往海外,然后国内再花重金从海外买回来研究,目前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

 

  我到全国各地去做鉴定其实就是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告诉那些手中有好东西的,把东西好好留住,第二件事是告诉那些没有经验的收藏者,一定要在懂了以后再去收藏。都说盛世收藏,实际上是一个误区,收藏古玉并不是普及性的东西,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玩古玉的。

 

  所谓收藏,一定要懂得真东西,要以修身养性为出发点,要了解古人的习惯与水平,能与古人对话,能够进行赏心悦目的高水平欣赏,这才是收藏。

 

  梁 言:民藏古玉有极大风险。

 

  经过几年收藏市场的摸爬滚打并与各种专家一次次接触之后,民间收藏者越来越不信任专家,一方面,他们认为这些专家对待民藏古玉态度奇怪,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目前各种专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

 

  对专家的质疑体现出收藏者从迷信专家的初级阶段走了出来,但是,民间藏家大多起步较低,既缺乏系统的学习,也得不到内行指点,往往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误入歧途。他们花费大把的金钱,同时总结出一套套似是而非的理论,顺着这样的理论越陷越深。我们承认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间藏家在古玉收藏以及话语权问题上的热情,但是即使在话语权上取得了进展也并不是意味着真理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在古玩收藏领域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说“真”容易,说“假”难——当面对一个以倾家荡产代价买下大批假货的收藏者,你让专家怎么说?在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互联网声音,懂行的专家有多少力量来与这些各种目的的声音对抗?无论初衷如何,一些民间藏家公开提出的一套套理论与鉴定方法结果就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所以以现在古玉理论与实践现状以及一些藏家的收藏方式来说,古玉收藏甚至是高危的,从理论到实践,收藏者面临极大风险。

 

15#
发表于 2008-1-25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高翔在2008-1-23 22:15:24的发言:

“红山玉韵·杭州特展”秀出1368件玉石



     

[upload=jpg]UploadFile/2008-1/20081251891440632.jpg[/upload]


 

[em27]

0.jpg (46.24 KB, 下载次数: 0)

史前高古玉的明天能否辉煌?

史前高古玉的明天能否辉煌?

0.jpg (95.9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95.9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6#
发表于 2008-1-26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表現方式

首見

學習

 

[em27]
17#
发表于 2008-2-5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能否輝煌

我們

努力多少

 

[em04]
18#
发表于 2008-2-7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假不了,是金子早晚要发光.
19#
发表于 2008-2-7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12:26 , Processed in 0.0586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