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史家绝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遗址发掘 期待找到当年琢玉技术信息
昨天,凌家滩遗址发掘进入第二天。人们在盼望出现惊喜的同时,对前几次出土大量玉器的制造工艺也是充满悬疑。比头发丝还细的钻孔、放大200倍仍光滑异常的玉器表面等究竟运用了何种技术,采用了哪些工艺?考古人员期望能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进入文化层不一定就有惊喜

  昨天,考古人员还是按计划对探方的土壤进行发掘清运,目前主要挖掘的部分依然在耕作层中,但深度已达到40公分左右。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后天的发掘将进入文化层,也就是说人们将可能见到一些远古遗存,包括令人惊叹的一些发现等。“虽然计划如此,但真正会怎样?没人会知道。”现场一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以前的一次发掘中,我们发掘了一个多月也没发现一件东西,就在我们都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在一个墓葬中发现了不少东西。进入文化层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发现东西。”

  凌家滩曾发现疑似玉匠墓葬

    由于此次500平方米的发掘区只是凌家滩遗址的墓葬区,因此,出土的文物可能主要是些随葬冥器,而出土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用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有关考古专家表示他们依然希望能够获取一些珍贵信息,特别是相关玉器雕琢生产的工艺信息。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此前的发掘中,他们曾经在一座墓葬中不光发现有玉钺、石凿,而且还发现100多个管钻下来的玉芯和许多制造玉器时留下来的边角料,根据这些情况,考古人员推断,墓主人可能是一位玉匠。“如果不是玉匠,他不会随身陪葬这些东西。”考古人员说。“所以此次我们期望能找到古人琢玉的工具,探询到古人琢玉技术的更多信息。”

    他们可能已掌握了砣琢技法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对凌家滩前期出土的玉器进行显微扫描研究发现,很多玉器加工的痕迹平直流畅,像现代车床车过的一样,比如一个水晶耳铛球体表面放大到200倍仍没有毛糙感;有的玉人背部的隧孔钻法是要经过复杂的设计和七八道工序,几乎和现代过江过河隧道施工的技法一样。“如此高超的技艺,我们猜想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并使用了砣琢技法,否则他们不可能完成。”但他们到底使用什么材质的工具,是否确实使用了车床类的工具?依然像谜一样困扰着考古人员。

    “如果我们对遗址的生活区、加工区进行发掘,或许会有更多关于这类的信息发现。”考古人员表示,即使此次仅仅是对墓葬区发掘,但他们仍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相关信息。(黄婧、孙超、王素英)  2007-05-21 来源:安徽商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55:00 | 只看该作者

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出土各类器物近400件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获悉,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工作目前进入尾期。此次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介绍,今年5月18日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此次发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墓地的北区,主要了解北区的墓葬分布状况;第二阶段在墓地的南区以东,主要了解祭坛以东的墓地布局。两个阶段共计布5×5米的探方15个。

    据介绍,截至目前,共计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发现凌家滩文化墓葬4座、灰坑3个,以及可能与制作玉石器有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类玉、石器和陶器近400件;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5座,出土各类釉陶器、陶壶、小件铜器数十件;另发现隋唐时期的墓葬2座。

    其中,一座神秘墓葬出土玉石器随葬品达200多件,数量之多堆满墓坑令人感觉“千年一遇”,可以称得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据专家介绍,在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过程中,考古队充分利用红外线成像、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环境考古、地震考古、玉器蚀变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大大扩展了对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的领域。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距今5300年左右,总面积160万平方米,是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址。作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凌家滩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批为第5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7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先后在此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200平方米,出土玉器和石器1300多件,墓葬66座。
 
来源:新华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0:56:28编辑过]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57: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第五次发掘表明:先民可能是蚩尤族的一支

昨天,临1号墓葬第一层出现的大量玉器已清理完毕。探方墓葬北部又有2组石凿和数枚石钺出土。考古人员说,目前墓葬形制已基本清楚,墓主可能是高级别军事首领。结合前几次发掘出土的多个类似墓葬看,当时生活在凌家滩的部落很可能是古代南方蚩尤族的一支。

    昨日下午,记者进入墓葬区内,看到覆盖玉器的塑料皮北部掀开一个拐角,露出2组长条状的“新面孔”,记者数了一下,仅右边的一组就有5件。考古队员说,那是古人用来打制工具的生产器具——石凿。目前石凿底部还埋在土里。右边一组的石凿上,还摆放着一个石钺,颜色已发黑。记者发现青白色“玉板”已清理干净,它的右上方还有一个约1元钱大小的玉扣。

    目前,经过多天的清理,墓葬形制已可基本看出,墓主人头南脚北睡躺,耳戴玉珏,胸挂玉璜,左右手分别戴数十只玉镯,在身体周围还摆满玉钺。脚下有若干石凿等石器。身体东西两边建有土台,上面摆放多件陶器。“现在可以推测,这个高规格墓葬的主人身份带有浓厚的军事性。”考古人员说,根据墓葬摆放超过2米的玉石长度,可见墓主人身材较高,初步判断超过180cm,体型魁梧;从玉珏和玉镯的距离看,他双臂较长。从前几次发掘的情况看,该墓主可能是个级别更高的军事人物。

    凌家滩先民为何崇尚军事武力?考古队中有一种意见表示,凌家滩拥有这样高度的文明和对军事武力的崇尚,生活在这里的部落也许是古代南方蚩尤族的一支。
 
2007年07月04日来源:安徽商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1:07: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遗址埋藏丰富玉石矿藏 印证玉器文明期

古玉器曾被孩童当玩具

    凌家滩遗址是当地一个村民为安葬亡妻挖墓地时发现的,当时就掘出了大量各种类型的玉器。据当地村民介绍,在遗址没有被发现时,他们平常在地里耕作,就曾经发现过很多暴露在地表的玉环、玉管等器物,因为无人认识,大多被小孩当作玩具把玩,最终损毁或者遗失。

    在记者和凌家滩村民接触的这段时间里,很多村民都说小时候有过玩玉器的经历。看守凌家滩遗址20多年的程年仓告诉记者:“小时候,我家院子的石台上摆放了很多家人从地里犁出来的东西,当时因为不知道它的珍贵,都把它当玩具玩丢了。”这部分流失或者损毁的玉器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当地土质偏硬,再加上当地村民的小心看护,后期没有出现被盗掘的情况。

    凌家滩印证玉器文明期

    在已经完成的前四次考古发掘中,凌家滩遗址已经发现出土包括玉环、玉璜、玉铲、玉兵器在内的各型玉器1000多件。一座最“富有”的墓——87M4墓地里出土各类文物145件(组),其中玉器就有103件(组)。负责此次考古的张敬国教授认为,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不但精美而且品位极高,特别是大量玉礼器,突出反映了原始宗教在凌家滩社会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专家考证,在石器、金属器之间应该存在一个玉器文明的时期,凌家滩遗址的发现足以证明,他们甚至是一个玉兵时代。

    凌家滩有丰富玉石矿藏

    张敬国教授在此前的调查中已经发现,在凌家滩遗址所在的位置,已经发现丰富的玉石矿藏,有透闪石、阳起石、叶蛇纹石、石英、玛瑙、水晶等种类众多的软玉矿藏,丰富的玉料为凌家滩先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但是,在当时的生产能力、生产条件下,凌家滩先人是否实现了玉器的手工作坊专业化生产?他们到底生产出了多少玉器?又能给我们留下多少玉瑰宝?在第五次考古发掘中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遗址第5次发掘:十万年前可能已有人类活动

 第五次发掘三步走希望找到文化源头

    “凌家滩第五次考古发掘分为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经基本结束,现进入第二阶段。”昨日,张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凌家滩第五次发掘之初,他们已经将此次发掘的思路、目的规划好,此次是完全按照之前规划的程序在发掘。第一阶段工作主要解决墓地布局问题,第二阶段是解决凌家滩墓地建筑结构、布局问题。张教授说:“在前4次发掘的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墓葬和精美的随葬品,重点解决了凌家滩的文化内涵。而此次发掘是按照国家文物局保护大遗址的重点,突出解决墓葬区的建筑结构和墓葬分布。由于当时这里生产力相当发达,有了足够的补给能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极大的提高,才有了如此大面积墓地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这里人口众多,这些墓葬并不是胡乱埋葬的,而是拥有了营造的概念,是通过建筑,人工修整、堆砌而成的。”

    最后第三步则是希望可以试探着寻找凌家滩文化的源头。张教授说,他们通过最近的发掘和调查已经找到了一些文化苗头,曾有村民在墓地西侧发现了一些陶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这些陶片的器形明显早于凌家滩文化的器物,可能有着6000年的历史。凌家滩文化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些文化苗头有可能是凌家滩文化的前身,或许通过进一步的寻找可以解决凌家滩文化的来源问题。

    意外收获旧石器器物十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

    “到目前为止,让考古队员们感到格外兴奋的是,我们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以下,居然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张教授说,虽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石器目前只有这么一件,但却算是一个意外收获。由此可以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甚至上溯到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凌家滩或周边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考古是综合性学科学科结合很重要

    前段时间,有着中国环境考古奠基人之称的周昆叔教授来到凌家滩,曾将凌家滩比成了中国的第二座“殷墟”。周教授说:“凌家滩是中国南方地质地层和文化地层结合最好的遗址,应该被作为环境考古的标本进行研究。”而在昨天的采访中,张教授也一再强调学科综合性研究的问题,不仅仅在环境考古学上,在地震考古学上,凌家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教授告诉记者,地震是不可预知的东西,从考古的地层中可以知道很多以前地震的一些信息。安徽省地震局的几位专家曾来到凌家滩,他们发现凌家滩5500多年的地层对于地震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张教授说,凌家滩正处于地震断裂带中,如果在这些地层中,出现扭动或断裂的现象,都很有可能与地震有关。这些现象的产生,对于地震学的研究,以及地震学和考古学的学科结合都有着重要的互补、促进的作用,而对于现代安徽的防震救灾更有着重大意义。(都市晨刊 赵昕)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2007年06月19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1:12:00 | 只看该作者

墓主是酋长还是神权统帅? 凌家滩留下诸多悬念

7月10日,历时近两月的凌家滩第五次发掘部分宣告结束,然而,对考古学家们来说,他们新一轮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此次出土众多重型玉器的墓葬,他的墓主是谁?真的是5000多年前的“酋长”,还是另有其人?此次发现的看上去很像坩埚的红陶罐,它是否真是当时用来冶炼金属的工具?凌家滩先民到底和古代南方蚩尤族有没有关系?凌家滩第五次发掘仍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悬疑和猜想。

    悬疑1:M23墓主到底是酋长还是神权统帅?

    在凌家滩第五次发掘之初,负责多次发掘工作的张敬国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在前几次发掘中已经出土了许多高规格的墓葬和一些高规格的随葬品,但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主要都是“神器”。位于墓葬区的核心区域的第五次发掘,极可能有更高规格、代表更高权力的墓葬出现。果不出所料,在第五次发掘中,在祭坛南边发现的编号为07HLM23号墓葬,让所有的考古队员都为之振奋。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在分析时认为,祭坛在太湖山南,是当时凌家滩先民朝圣神明的圣地,而该墓葬在祭坛南,又打破了祭坛,墓葬上还压着代表着凌家滩人祖先神性质的图腾神器——中国第一玉猪,以及墓坑中随葬的丰富多彩的重礼器,种种信息都足以证明该墓葬的主人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凌家滩的中心大墓的该墓主,很可能是凌家滩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酋长。”

    昨天,张敬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墓葬的形制、规模及所处的位置来看,其应该是个身份极其尊贵的领袖人物,但至于确切的身份,他却更偏向于其是一位代表最高神权的神权统帅。

    他到底是最高的神权统帅,还是当年主宰凌家滩,集军事、神权、宗教为一身的酋长?确切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悬疑2:凌家滩先民真的已掌握冶炼技术?

    在M23号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在墓坑一角,有一个看上去很像坩埚的红陶罐,陶罐中间还有一个烛台模样突起的物体。据省考古文物所所长杨立新分析,这个红陶罐,无论是质地还是厚度,都已经符合了冶炼金属的条件,但这样一个红陶罐是否真的是用来冶炼金属的工具,还需将罐内的包含物提取出来进行化验、分析,才能最后下结论。

    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在前几次的发掘中,他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的坩埚片,并且希望能够在第五次的发掘中找到金属工具,因为一旦金属工具出现,或者红陶罐的包含物内有金属成分,则说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那这将把我国冶金史提前一千年。

    悬疑3:凌家滩和蚩尤族有什么关系?

    在凌家滩的前四次发掘中,包括87M8、87M15在内的几座高规格的墓葬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玉环、玉镯、玉璜,而且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量玉、石制兵器——钺,此次发掘的M23号墓葬也不例外,出土了大量的玉钺。张教授说,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为什么这些高规格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兵器存在?这是不是说明当时的凌家滩人极其崇尚军事武力?

    在前段时间的采访中,现场的考古人员曾有人认为:对军事武力极度崇尚的凌家滩人很可能就是古代南方蚩尤族的一支。但昨天张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应该没有关系。首先是时代上不是处于同一时期,凌家滩处于5300多年前,而蚩尤则在4600多年前。其次是传说也不相同。再次,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蚩尤族所处的区域也不在巢湖。

    张教授说,凌家滩所处时代是阶级刚刚产生的时代,也是文明刚刚萌芽的时代,它与蚩尤族和皇帝、炎帝之间的战争还有一定的区别,但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一定的联系,也是一个待解之谜。来源:安徽商报2007年07月12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1:14: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凌家滩真正酋长墓应是"87M15" 玉器时代存在

凌家滩五度发掘结束后,考古专家张敬国教授昨接受独家专访时认为:真正酋长墓应是“87M15”

    历时近两个月的凌家滩第五次野外发掘工作虽于7月14日正式结束,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太多悬念仍萦绕在人们的脑际。07M23墓葬中出土的坩锅到底有没有金属成分?超级大墓的主人如果真是当时的神权领袖祭司,那当年统帅凌家滩的真正酋长又在哪里?昨天,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在凌家滩五度发掘结束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他在向记者透露发掘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同时,也首次向记者提出:凌家滩真正的酋长墓很可能就是第二次发掘中出现的神秘大墓——87M15。

    真正的酋长墓应该是“87M15”

    张教授告诉记者,自07M23墓主确定是当年的神权领袖——祭司后,大家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真正的凌家滩统帅——酋长的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详细比对,他们确定1987年秋季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中,出现的87M15应该就是酋长墓。这种推断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从墓葬的位置来看,87M15位于墓地第二排的中轴线上,即墓地的中心位置。其次,从该墓葬出土随葬品来看,不光随葬有大量的玉器,而且当时作为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的玉璜从墓主人的颈部一直挂到腰部,数量达到30件(组)。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大批量的玉璜组合佩出现。张教授说,在凌家滩时期玉璜和玉钺作为礼仪中最重要的象征性的玉礼器,也是最高最重要玉礼器的代表。在凌家滩时代达到了鼎盛阶段,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玉璜的出现除了说明玉璜已由原来的装饰品上升到礼器的变革,也表明私有财产进一步分化和确立。

    张教授说,虽然此次发现的07M23墓主身上也佩戴了大量的玉璜,但和87M15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只有十几件。而且87M15中除了出土了大量质地、规格都远远超过07M23出土的玉钺外,该墓葬中还出土了三件造型别致的玉冠饰和一个水晶耳珰。而且水晶耳珰也是凌家滩五次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一个水晶饰品。玉冠饰更是表现墓主人崇高的地位,玉冠饰在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出现,且三件同时出在87M15。这些随葬品都显示了墓主人不同凡响的身份,所以根据这些,我们推测该墓葬应该就是当时真正统领凌家滩的统帅墓葬——酋长墓。

    “今年发现的祭司墓让我们很意外”

    在昨天的采访中,张教授一说起此次发现的07M23—祭司墓就异常激动。他说:“虽然发掘之前我就曾经推断此次很可能会发现一些高规格的墓葬,但当这一墓葬真正出现在眼前时,还是觉得很意外。”

    张教授说,其实在开始发掘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前一个多月,只有零星的玉器出现,距离我们的想象甚远。而且其间经常发现一些近现代墓葬将当时的地层打破,在很多考古人员感觉可惜的同时,一些人也开始泄气,觉得发现高规格墓葬的几率越来越小。“当时虽然我觉得苦闷,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希望就在眼前。”所以在对另一个探方进行发掘开始,根据地层土色的变化,我就感觉惊喜即将出现,我告诉该探方发掘人,你一定要全神贯注投入发掘,这里一定有重要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短短的两天时间,该探方就开始出东西,特别是超级玉猪的出现,再后来,玉钺、玉璜的陆续出土,都让我们惊喜不已。尤其是悬挂在墓葬主人腰部位置上的三件玉龟占卜组合工具的出土,更是让在场的所有考古人员欢呼雀跃。因为它们的出土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真正发现占卜用的玉龟和玉签,填补了中国历史的空白,而且表明中国文献上有关占卜和八卦学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有事实依据的。考古材料证明哲学和易经都起源于安徽的巢湖流域,反映巢湖流域也是中国文明发祥地之一。

考古证明中国的确有个玉器时代

    张教授说,此次发现的07M23墓和以前发现的墓葬相比,器物排列非常整齐、有规律,在这一个超级大墓中,就出土各种随葬品近330件,其中大多数是以玉器的形式存在。这些玉器的出现,说明中国的确有个玉器时代,这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之处。中国的文明是从石器时代——玉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而西方文明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期间没有经历中国的玉器时代。

    除了这些,让张教授他们感到高兴的是,此次他们还首次发现了棺椁的痕迹。张教授说,因为年代久远,这些棺木已经腐朽为泥,和土壤融为一体,但我们根据土壤的松软程度及土壤的颜色判断,这应该是当年棺椁留下来的遗迹。

    五度发掘也留有遗憾

    虽然此次发掘工作在含山县政府、含山县文化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但因为设备及经济原因所限,发掘中也留下不少遗憾。张教授说,此次发掘之前,我们原本想通过红外线影像拍摄设备,对墓葬的棺椁进行还原。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红外线对土壤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只有两三厘米,所以原本想通过该技术复原远古墓葬的梦想未能实现。张教授说:“如果能进行全息照相,那么腐朽的东西都可以观察得到,可惜中国目前这样的设备只有公安部有一台。”

    除了设备上不能全尽如人意之外,酷热的天气也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张教授就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心脏病发作。现在刚刚痊愈的他告诉记者,考古队除了我倒了外,队里一些年轻小伙经受不住长时间大棚下40多度的高温酷暑,也都累倒了。张教授说:“说真的,这次得感谢他们,是他们白天冒着高温,晚上不怕蚊虫叮咬,在工地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才有我们今天这样的重大收获。”

    深入的研究即将开始进行

    现场发掘虽然已经结束,但清理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张教授说,目前他们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对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以便将更多、更全面的古代文明信息反馈给社会。如对07M23号墓葬中出土坩埚的包含物进行测试分析等。张教授说,从几次发掘出土的大量玉器来看,它的工艺和精美程度让所有人为之惊叹。但玉器的硬度是5~7度,在远古时期,凌家滩先人用什么工具创造了如此文明?我们推测当时的凌家滩人可能已经拥有金属工具,此次发现的坩埚如果真如我们推测的那样包含有金属成分,那么中国的冶金史将被提前1000年。

    另外,有关如何使古玉出土后不变色也被提上日程。张教授说:“几次发掘中,面对玉器出土后颜色的不断变化,我们充满焦虑,但如何使其保持不变,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准备就如何使古玉颜色保持不变,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保护小组。”(马方方、王素英)  来源:安徽商报2007年07月30日

18#
发表于 2008-5-5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
19#
发表于 2011-9-7 17:02:12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1-11-8 21:13: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2 23:03 , Processed in 0.0636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