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龟衔符"印证神话传说,教授谈凌家滩考古 自1985年发现凌家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敬国教授便和凌家滩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弄清凌家滩留给后人的秘密,为了研究这让人匪夷所思的文明,他先后四次带领考古人员驻扎在工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是他为我们揭开了凌家滩的神秘面纱,是他让我们了解凌家滩留下的灿烂文化,也是他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平静村庄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现在凌家滩即将开始第五次发掘,为了了解当年张敬国教授初识凌家滩的心情,以及前几次发掘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5月5日,在他去台湾参加学术研讨前的几小时,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元龟衔符”印证神话传说 张教授说,20年前,当时凌家滩一村民在埋葬死去的老人时,无意间挖出很多像锄头一样的玉器。这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时任长岗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知道后,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这座埋藏地下53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日后名扬天下打下了基础。“按照所里的安排,我们于1987年6月份开始对凌家滩进行第一次发掘。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我们居住在长岗乡政府,距离工地5里路,每天四趟,一天就是20里路。当时为了赶时间、赶进度,经常晚上9点多钟才能吃上晚饭。就是这一次,凌家滩最重要的墓葬之一——87M4被发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震惊整个考古界的玉八卦和玉龟都在这里被发现!” “虽然此事已过去整整20年,但当时发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张教授说:当天上午大约9点钟左右,突然发现一个重达4.25公斤重的石钺。我心里咯噔一下,隐约感觉到将有重要发现。当将石钺周边铲平时,竟然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墓口,石钺正好位于其正中。看到这种情况,我知道该墓葬一定非同寻常。我们屏住呼吸,继续挖,琳琅满目的各种玉器相继展现在我们眼前,玉管、玉璜、玉人头饰……让人十分激动的是,在我们逐一对出土玉器进行清理时,居然发现了一个腹中含着玉八卦的玉龟。这个雕刻着代表太阳图案的玉八卦被衔在分成上下两半的玉龟中间,我惊呆了。虽然“元龟衔符”历史书中早有记载,但因为从来没有找到实物,一直被当成神话或无稽之谈。没想到居然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凌家滩得到了印证。这不光印证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原始玉八卦的记载,也证明了巢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玉人身上的微孔用激光才能完成 张教授说:考古好比博彩,要碰到好墓葬、好遗址的几率比中500万大奖都难,有的考古人员默默无闻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碰到,我遇到了凌家滩,是上苍给予我的恩赐。所以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自从第一次发掘出玉龟、玉八卦后,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1987年秋天、1998年、2000年又先后三次对凌家滩进行了发掘,每次都有重大发现。尤其是第三次,不光发现了中华第一玉龙,而且在几个玉人身上还发现了直径不过0.15毫米的微孔。这在当今要用激光才能完成的技艺。古人是怎样做到的,直到现在还是考古界和科技界的一个谜。 另外还发现大量的玉璜,这些玉璜从墓主人的脖子一直悬挂到腰部。张教授说,从发掘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当时的凌家滩,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变革,阶级正在产生,人们正在由野蛮走向文明。 村民是保护遗址的功臣 “在多次的发掘中,凌家滩人的纯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教授说,当时发掘时条件艰苦,没有汽车,存放文物的地方极其简陋,几张纸一包,放在床头就了事,出门用一把普通锁将门锁起。可是发掘的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件也没有遭到破坏和丢失。“那时,有位老婆婆每天负责我房间的卫生和开水。她只要随手拿走任何一件文物,我们都难以找到,但文物没少过一件,可见当地百姓多么纯朴。” 张教授说,自从凌家滩遗址被发现后,很多文物贩子蜂拥而至。为了寻找宝物,文物贩子甚至开出“天价”诱惑我们和当地的百姓。虽然大家都知道钱是好东西,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都会及时向我们汇报情况。这么多年了,遗址能保护得如此之好,要归功于当地的老百姓。 玉器刚出土松软如泥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张教授说,考古过程是探秘过程,你永远不会确切知道下一步将面临什么?有的可能是我们曾经遇见过的,有的可能是我们不了解的,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去研究和学习。此次发掘也不例外,虽然有前几次的经验,但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这次特地邀请了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相机出故障留下终身遗憾 张教授说,在遇到凌家滩前,他从未见过这么多如此珍贵的玉器,当时的心情无法形容。“考古人员蒋楠在剥离玉龟和玉版时,我拿起相机猛拍。当时使用的是珠江牌照相机,我不停地按快门,一口气拍了20多张胶卷。我想用图像的方式把这一非同寻常的时刻永久记录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回到合肥将胶卷冲洗出来时,除了几张清晰的外,其他胶片竟然全是黑的。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虽然后来补拍了一部分,但当初我们在现场提取‘元龟衔符’的画面成了我们一生的遗憾。” 为了让遗憾不再发生,在接下来的几次发掘中,他们特地配备了多台照相机。此次发掘更是采用数码、传统多台相机轮番拍摄,并有摄像机全程摄录。 为众多玉器找到源头 “凌家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珍贵玉器?这是困扰我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张教授说:这除了跟凌家滩人对玉器有着某种特殊的偏爱外,它的附近肯定有生产玉器的矿藏。可矿藏在哪没人知道。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一无所获。在他的牵头带领下,一个由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凌家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终于在凌家滩附近发现了多处储藏较丰富的玉料产地,为凌家滩众多玉器的出土找到了起始源头。 第五次发掘值得期待 对于即将开始的第五次发掘,张教授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在前四次发掘中,每次都有意外惊喜,此次可能会有更大惊喜。如:与凌家滩的“统帅”亲密接触;发现类似“文字”的符号等。张教授说,根据前期发掘的墓葬来看,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高规格墓葬,但都以“神器”为主,此次更高规格、代表更高权力的凌家滩“统帅”墓葬有望出现。另外,从凌家滩显示出来的文明程度来看,当时极可能代表文字的一些符号已经出现。这些猜想会不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一同期待! (李超钰 黄婧 王素英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