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5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5 00:09: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新华每日电讯,近日,安徽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一只百多斤重罕见“玉猪”。

凌家滩考古发掘负责人、安徽省考古所教授张敬国说,发现“玉猪”的地方位于祭坛附近的墓葬区。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玉猪”已经被搬走,但在凌家滩遗址祭坛附近新开出的探方一角,泥土中还能清楚看到数片绿色、白色玉片显露出“冰山一角”。

据介绍,发现的“玉猪”长、宽、高分别为75厘米、38厘米和22厘米,重量在170斤,是目前为止凌家滩玉器文化中发现的最大随葬品。

张敬国说,中国最早的玉器文明出现在距今8000年前,凌家滩时代正处于玉器文明的鼎盛时期,这只“玉猪”的考古和艺术价值均不可估量。

据悉,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是距今5300至5500年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自1987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先后在此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第五次发掘从今年5月开始,目前已经接近尾声。

6月24日,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头“玉猪”。该“玉猪”由较为粗糙的玉石雕刻而成,目前,“玉猪”的年代已基本确定为5500年前。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5018632554.jpg[/upload]

0.jpg (17.34 KB, 下载次数: 2)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遗址发现5500多年前玉质占卜工具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50223439399.jpg[/upload]

 (视频截图)

 

    考古工作者日前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5500多年前的玉质占卜工具,比殷墟的占卜工具早了2000多年。

    这3件玉质的占卜工具摆放在墓主人的下腹部,里面还有摇卦用的玉签,制作十分精美。

    安徽考古所研究员张敬国:这3件东西表明我们祖先在5500年前已经开始使用占卜这一套方式,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哲学思想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和占卜工具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环、玉珏、玉镯、玉璜等玉器214件,其中一只88公斤重的圆雕“玉猪”的出土也格外珍贵。在墓中随葬如此丰富的重礼器,反映墓主人属于氏族里的“显贵”阶层,表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是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此次是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的第五次发掘,今后发掘保护工作还将继续开展。

来源:新华网

0.jpg (8.01 KB, 下载次数: 2)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凌家滩文化--又一个改写中华文明的考古发现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26:0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张教授特地给记者打来电话:玉龟的再次出现让他们大吃一惊。张教授说:“其实发布会当天,这些东西早已裸露在外,三件看似马蹄状的玉器,呈一字状排列在墓主人的腹部,但因为没有清理,没人知道它们的用途。”但在后来的进一步清理中,考古人员却惊喜地发现这是由一件玉龟和两件其他器物组成的完整的占卜工具。
这只玉龟背甲和腹甲连在一起,合二为一,在玉龟被掏空的腹部,考古人员又惊喜地发现了占卜用的玉签。在玉龟旁边的另两件组合器内,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玉签。张教授说,这些玉签是凌家滩五次发掘以来首次发现,它的出现再次说明了原始八卦、占卜学、易经及哲学思想都起源于巢湖流域的凌家滩,巢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墓主应是神权领袖——祭司
这三件神奇玉器的出土,也让墓葬主人的身份得到进一步证实。张教授说,该墓主的身份绝非执掌凌家滩行政大权的行政长官——酋长,而是神权领袖——祭司。首先从该墓葬的位置上看,既不是在中心位置,也不在第一排,而是位于第二排的偏东位置。如果是行政长官,不可能放在这个位置。其次是超级玉猪的出土。猪在过去是作为一种图腾信仰被人们供奉、祭拜的,凌家滩曾发现的猪首玉鹰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什么样身份的人可以拥有如此超级别的玉猪?除了当时被认为可以通天的祭司(巫师),不会有其他人。再次,三件完整占卜工具的出土,更有力地证明了墓主的巫师身份。
张教授告诉记者,这三件玉器都位于墓主人的腰部位置,每个上面都有孔。根据推测,当时这些东西生前是挂在墓主身上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可以将如此神圣的占卜工具挂在腰间?答案也只有一个:当时的神权领袖——祭司(巫师)。所以,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该墓主应该是当时的神权领袖——祭司。
凌家滩占卜文化已很成熟
张教授告诉记者,商代盛行的龟卜已经得到考古证明,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夏代也应该如此。凌家滩遗存年代和夏代只相距千年,这里发现的占卜工具可以说是占卜的鼻祖或起源。目前,这三件占卜玉器还没有仔细清理,对于占卜玉签上是否会出现相当于文字的刻画符号,考古人员充满期待。“因为一旦‘文字’真的出现,又将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张教授激动地说。
另外,张教授告诉记者,在凌家滩第一次发掘中,他们曾在87M4墓葬中发现一只玉龟,该玉龟的背甲和腹甲分开,玉龟腹腔内部还夹着一块玉牌,它的出土印证了“元龟衔符”的神话传说。此次出土的玉龟虽然和第一次的玉龟有所差别,但该玉龟腹腔内却发现了令人振奋的玉签,而且这组占卜工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器,它的出土也说明5300年前的凌家滩占卜文化已非常成熟。
酋长墓应该另有所在
如果这个墓葬主人不是当时的行政长官——酋长,那么当时统帅整个凌家滩的酋长又在哪?张教授说,这也是他想知道的,不过根据他的推测,这里应该还有比该墓葬更高级别的墓葬——酋长墓,但要找到真正答案,只有等以后的发掘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32: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玉器发掘的趣味知识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敬国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38:00 | 只看该作者

"元龟衔符"印证神话传说,教授谈凌家滩考古

自1985年发现凌家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敬国教授便和凌家滩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弄清凌家滩留给后人的秘密,为了研究这让人匪夷所思的文明,他先后四次带领考古人员驻扎在工地,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是他为我们揭开了凌家滩的神秘面纱,是他让我们了解凌家滩留下的灿烂文化,也是他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平静村庄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现在凌家滩即将开始第五次发掘,为了了解当年张敬国教授初识凌家滩的心情,以及前几次发掘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经历,5月5日,在他去台湾参加学术研讨前的几小时,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元龟衔符”印证神话传说

    张教授说,20年前,当时凌家滩一村民在埋葬死去的老人时,无意间挖出很多像锄头一样的玉器。这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时任长岗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知道后,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这座埋藏地下53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日后名扬天下打下了基础。“按照所里的安排,我们于1987年6月份开始对凌家滩进行第一次发掘。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我们居住在长岗乡政府,距离工地5里路,每天四趟,一天就是20里路。当时为了赶时间、赶进度,经常晚上9点多钟才能吃上晚饭。就是这一次,凌家滩最重要的墓葬之一——87M4被发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震惊整个考古界的玉八卦和玉龟都在这里被发现!”

    “虽然此事已过去整整20年,但当时发掘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张教授说:当天上午大约9点钟左右,突然发现一个重达4.25公斤重的石钺。我心里咯噔一下,隐约感觉到将有重要发现。当将石钺周边铲平时,竟然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墓口,石钺正好位于其正中。看到这种情况,我知道该墓葬一定非同寻常。我们屏住呼吸,继续挖,琳琅满目的各种玉器相继展现在我们眼前,玉管、玉璜、玉人头饰……让人十分激动的是,在我们逐一对出土玉器进行清理时,居然发现了一个腹中含着玉八卦的玉龟。这个雕刻着代表太阳图案的玉八卦被衔在分成上下两半的玉龟中间,我惊呆了。虽然“元龟衔符”历史书中早有记载,但因为从来没有找到实物,一直被当成神话或无稽之谈。没想到居然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凌家滩得到了印证。这不光印证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原始玉八卦的记载,也证明了巢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玉人身上的微孔用激光才能完成

    张教授说:考古好比博彩,要碰到好墓葬、好遗址的几率比中500万大奖都难,有的考古人员默默无闻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碰到,我遇到了凌家滩,是上苍给予我的恩赐。所以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自从第一次发掘出玉龟、玉八卦后,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1987年秋天、1998年、2000年又先后三次对凌家滩进行了发掘,每次都有重大发现。尤其是第三次,不光发现了中华第一玉龙,而且在几个玉人身上还发现了直径不过0.15毫米的微孔。这在当今要用激光才能完成的技艺。古人是怎样做到的,直到现在还是考古界和科技界的一个谜。

    另外还发现大量的玉璜,这些玉璜从墓主人的脖子一直悬挂到腰部。张教授说,从发掘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来看,当时的凌家滩,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变革,阶级正在产生,人们正在由野蛮走向文明。

    村民是保护遗址的功臣

    “在多次的发掘中,凌家滩人的纯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教授说,当时发掘时条件艰苦,没有汽车,存放文物的地方极其简陋,几张纸一包,放在床头就了事,出门用一把普通锁将门锁起。可是发掘的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件也没有遭到破坏和丢失。“那时,有位老婆婆每天负责我房间的卫生和开水。她只要随手拿走任何一件文物,我们都难以找到,但文物没少过一件,可见当地百姓多么纯朴。”

    张教授说,自从凌家滩遗址被发现后,很多文物贩子蜂拥而至。为了寻找宝物,文物贩子甚至开出“天价”诱惑我们和当地的百姓。虽然大家都知道钱是好东西,但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老百姓都会及时向我们汇报情况。这么多年了,遗址能保护得如此之好,要归功于当地的老百姓。

    玉器刚出土松软如泥

    接触凌家滩前,已经和玉器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张教授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古代玉器。他告诉记者,当时玉给他的印象就是石头,石头应该是硬的,但没想到第一次发掘出凌家滩玉器竟松软如泥,这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当时联络不像现在方便,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没想到原先软得像泥的玉器又变硬了。后来经过详细查阅资料才知道,因为玉器长时间埋藏地下,早已与周围泥土融为一体。后来变硬是与空气接触后的正常物理化学反应。

    “最难忘的还有第一次是处理透闪石玉的遭遇”。张教授说,透闪石(鸡骨白)玉器发掘中不小心就会碰碎,每次发现透闪石玉,都小心翼翼将它们在微风中晾干后再包好拿回去清洗,但就是这样,第一次清洗时还是发生了意外。我们将粘满泥土的玉器拿到池塘边清洗,握在手里的一件透闪石玉器不停地向外冒气泡,接着感觉玉好像没了,拿出水一看,玉真的没了,全部成了糊状物,我们吓坏了。”这是玉吗?“我们又拿了一个到水里清洗,结果还是一样。后来经中科大研究实验分析,比较纯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硬度高,含有杂质的硬度低易破碎。

    张教授说,考古过程是探秘过程,你永远不会确切知道下一步将面临什么?有的可能是我们曾经遇见过的,有的可能是我们不了解的,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去研究和学习。此次发掘也不例外,虽然有前几次的经验,但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这次特地邀请了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

    相机出故障留下终身遗憾

    张教授说,在遇到凌家滩前,他从未见过这么多如此珍贵的玉器,当时的心情无法形容。“考古人员蒋楠在剥离玉龟和玉版时,我拿起相机猛拍。当时使用的是珠江牌照相机,我不停地按快门,一口气拍了20多张胶卷。我想用图像的方式把这一非同寻常的时刻永久记录下来。但令人遗憾的是,回到合肥将胶卷冲洗出来时,除了几张清晰的外,其他胶片竟然全是黑的。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虽然后来补拍了一部分,但当初我们在现场提取‘元龟衔符’的画面成了我们一生的遗憾。”

    为了让遗憾不再发生,在接下来的几次发掘中,他们特地配备了多台照相机。此次发掘更是采用数码、传统多台相机轮番拍摄,并有摄像机全程摄录。

    为众多玉器找到源头

    “凌家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珍贵玉器?这是困扰我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张教授说:这除了跟凌家滩人对玉器有着某种特殊的偏爱外,它的附近肯定有生产玉器的矿藏。可矿藏在哪没人知道。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一无所获。在他的牵头带领下,一个由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凌家滩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考古调查。终于在凌家滩附近发现了多处储藏较丰富的玉料产地,为凌家滩众多玉器的出土找到了起始源头。

    第五次发掘值得期待

    对于即将开始的第五次发掘,张教授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在前四次发掘中,每次都有意外惊喜,此次可能会有更大惊喜。如:与凌家滩的“统帅”亲密接触;发现类似“文字”的符号等。张教授说,根据前期发掘的墓葬来看,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高规格墓葬,但都以“神器”为主,此次更高规格、代表更高权力的凌家滩“统帅”墓葬有望出现。另外,从凌家滩显示出来的文明程度来看,当时极可能代表文字的一些符号已经出现。这些猜想会不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一同期待! (李超钰 黄婧 王素英  来源:新华网)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利用红外线摄影技术寻找5000年前的文字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专家透露,在即将开始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将采用红外线摄影技术,寻找可能存在的5000年前的文字。

   凌家滩文化遗址是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代表着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玉石文明的最高水平。一直负责凌家滩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安徽考古研究所专家张敬国教授认为,前几次的发掘成果已证明凌家滩人有着超乎现代人想像的文明,这里很可能存在文字或者类似文字的符号。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说,此次凌家滩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采用的红外线摄影技术,可以让沉睡在地下的文物立体而又细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那些已经腐朽的器物,肉眼很难辨认上面留下的痕迹,但是红外线摄影技术可以将器物表面留下的各种刻痕反映出来。如果凌家滩真的存在文字的话,红外线摄影技术将帮助考古人员从墓葬里出土的任何器物上捕捉到这些符号的“芳踪”。(记者 汪延)

   凌家滩文化遗址是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代表着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玉石文明的最高水平。一直负责凌家滩文化遗址发掘工作的安徽考古研究所专家张敬国教授认为,前几次的发掘成果已证明凌家滩人有着超乎现代人想像的文明,这里很可能存在文字或者类似文字的符号。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说,此次凌家滩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采用的红外线摄影技术,可以让沉睡在地下的文物立体而又细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那些已经腐朽的器物,肉眼很难辨认上面留下的痕迹,但是红外线摄影技术可以将器物表面留下的各种刻痕反映出来。如果凌家滩真的存在文字的话,红外线摄影技术将帮助考古人员从墓葬里出土的任何器物上捕捉到这些符号的“芳踪”。(记者 汪延)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43:00 | 只看该作者

凌家滩遗址还出土了两件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玉龟和玉版。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相合。专家推测,玉龟和玉版,有可能就是远古洛书和八卦。

“元龟衔符”历史书中早有记载,但因为从来没有找到实物,一直被当成神话或无稽之谈。而今终于在凌家滩得到了印证。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47:00 | 只看该作者
处北纬30°神秘带 凌家滩与地外文明有关?
北纬30°神秘带

    5000多年前如何能够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

    从神秘的玛雅文化到谜团重重的埃及金字塔,从迷失的古蜀国三星堆遗址再到黄山的花山谜窟,这一系列埋藏着千古之迹的人文遗迹都有一个惊人类似的特点,即它们都位于地球上北纬30°附近。巧合的是,同样拥有很多难解之谜的凌家滩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精确测定,恰好坐落于北纬31°29′,仿佛注定要为这一奇异的现象再添神秘色彩。

    北纬30°附近是个神秘带

    在考古过程中,对古代遗迹的准确位置进行定位是一项既寻常又重要的工作。凌家滩遗址测量后得到的精确定位是北纬31°29′、东经118°2′。有学者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有着众多难以琢磨的神奇:在地球的北纬30°附近似乎一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不断制造迷雾般的“巧合”,包括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拥有永恒谜团的金字塔,横空出世的玛雅文化等等让现代人无法解释的史前文明,甚至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最恐怖莫测的百慕大死亡三角等自然奇迹也都无一例外地位于这一神秘的纬度附近。

    凌家滩与地外文明有关?

    同样位于这一神秘纬度附近的凌家滩遗址在发掘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神秘难解的谜团,其中最让人咋舌的是一件玉人,其背后有一个隧孔,孔径只有0.1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考古学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后发现,这是人工用管钻垂直钻孔形成的,管钻的玉芯仍留在孔内,管钻的直径仅为1毫米。负责凌家滩遗址发掘的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告诉记者:“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凌家滩先人采用什么工具和技术完成这精美一钻,至今都还是考古界和科学界的一个谜。”

    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展现出来让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工艺技术还有很多。张教授告诉记者,玉器胎壁的厚薄和琢磨加工有密切的关联,器壁较薄的玉器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细致琢磨。凌家滩出土的玉耳和玉勺。前者底部厚0.1厘米、口壁厚0.09厘米;后者厚0.1~0.3厘米,二者不仅轻薄,而且造型匀称美观。虽然不能说其轻薄如纸,但也相去不远。而且专家通过高度显微镜对水晶耳放大200倍观察,仍观察不到丝毫的毛糙感。专家分析指出:“如此高超的抛光技术,在现代都堪称一流。”

    在那个连金属工具都没有的远古时代,仅仅凭借石器工具如何达到这么精细的工艺?如果有特殊的加工工具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踪迹?古人们又是如何操作和使用的?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考古发掘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谜团都让人联想到地外文明,那么“拥有”近似激光打孔技术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和地外文明有关?

    凌家滩文明是否得到传承?

    据此前的考古资料,包括国外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明,国内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黄山花山谜窟在内的众多北纬30°神秘带的史前文明,似乎都是在出现高度繁荣之后戛然而止,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同样位于神秘带上的凌家滩文明是否也是神秘消失,还是作为特例得到了繁衍传承?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专家认为,从凌家滩出土的各种器物的特征来看,它的文化性质接近于南京北阴阳营的墓地,二者甚至可能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这个文化的中心自然在凌家滩而不在北阴阳营。而且它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阴阳营和薛家岗,是长江下游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虽然直到目前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后继者是一个什么情况,但从各个情况分析来看,在此之后,凌家滩文化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至少是玉石工业的重心转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因为良渚文化的前身崧泽文化玉器很少,加工技术也不高。良渚文化的玉器工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传承,这样爆发式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良渚文化的玉器制造技术,除了微雕式的线刻不见于凌家滩外,其他技术在凌家滩都已经采用。”良渚文化是否就是传承了凌家滩的文明,凌家滩文明是否可以成为神秘带上的特例找到传承下来的依据,考古队员们希望在此次考古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黄婧 孙超 王素英)2007-05-24 来源:安徽商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00:49:00 | 只看该作者

古凌家滩已有"高速公路"? 水稻发源地之一?

昨天,中国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昆叔教授来到凌家滩遗址考察,他认为,古凌家滩人的生存环境是“万年来最好的”。在学术探讨中,省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教授透露,凌家滩曾有“护城河”与“高速公路”,巢湖地区也可能是中国的水稻发源地之一。

  古凌家滩“环境最好”

    昨天,有“中国现代环境考古学奠基人”之称的周昆叔教授,赠送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有一首周教授为凌家滩遗址所写的赞诗:“蜚声华夏凌家滩,美玉生辉惊四海,小铲揭露真颜在,千载功绩垂中华”。

    周教授以一个资深环境考古学家的眼光解读凌家滩文明时称,凌家滩文明的产生与当时良好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古凌家滩人生存在一个万余年以来环境最好的时候。“凌家滩这样的文化为什么在这里形成,在这一段时间形成,而不是在其他时期形成?从环境考古学来看,我认为凌家滩先进文明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好。5300至5500年,是中原大地气候变好、气温上升的时候,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为凌家滩人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是凌家滩文明产生的温床。”

    曾有“高速公路”?

    昨天在与周昆叔教授探讨时,张敬国教授透露,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之称的凌家滩,不仅有生活区、作坊区等不同区域的划分与规划,还曾经存在“护城河”与“高速公路”,这再次证明了凌家滩作为一个城市雏形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张教授称,他在研究时曾经从省遥感站取得了凌家滩地区的航拍图片。遥感站的专家在分析航拍图片时曾说,从图片上看到的凌家滩遗址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能够看出,当年的凌家滩曾经有过一条“护城河”,就像我们省城合肥的“翡翠项链”一样,环城而绕。这条“护城河”是人工挖掘的漕沟,环绕整个凌家滩“城区”后,与今天的裕溪河连接,保证了漕沟里的河水为自由流动的活水。至于用途,应该也与后来的护城河相似。

    至于“高速公路”,则指的就是作为水路的裕溪河。由于裕溪河联通了古凌家滩的不同区域,所以与在陆地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相比,在宽阔的河里乘只小船赶路或者运输物品,无疑要轻便快捷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裕溪河对于古凌家滩人的意义,就相当于高速公路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交通速度。”

  中国水稻发源地之一?

    关于中国水稻的发源地,目前有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和黄淮流域说等多种说法。

    在昨天的讨论中,张教授认为,巢湖地区也有可能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凌家滩的红陶块中就曾经发现稻壳的遗迹。张教授说,建国初期前后,南京的一位专家回巢湖老家考察时发现了野生水稻。而野生水稻的存在就证明,这里有可能是水稻的发源地。在凌家滩的红陶块里,专家曾经发现了压碎搅拌掺入的稻秆和稻壳的遗迹,这说明古凌家滩人的农业也比较发达了,并且也有了稻谷类的农作物,为当地水稻源远流长的历史做了一个佐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0 11:51 , Processed in 0.0623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