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44|回复: 2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古玉沁色品种(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5 08:54: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凹凹,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
总之,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因此,古人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当然不管东南西北,这里也有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座谈会上,山西的考古学家介绍了他们发掘的西周□国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却没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蚀,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考古学家却在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
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伪的关键】
1、汉·包金箔玉猪

561c7c5cx776b908b5e46&690.jpg (21.55 KB, 下载次数: 316)

561c7c5cx776b908b5e46&690.jpg
推荐
发表于 2012-12-12 10:52:47 | 只看该作者
过山车 发表于 2012-12-5 08:59
5、蛀孔   元·骑马童子



【学习点滴】
观蛀孔  看门道   元代玉器骑马童子表象蛀孔质变若此严重,只六七百年的时间,说明了玉质与埋藏环境的关系:相当特殊,非常不好。同时说明:玉器存在自然遍布的蛀孔,是真古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随即通过蛀孔,看沁门,看沁色,看过渡。总之,与其它表征结合起来,综合观察,方为正确辨识古玉之道。感谢楼主上传分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2-12-5 12:4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铁 于 2012-12-5 12:50 编辑
过山车 发表于 2012-12-5 09:20
30、钉金沁     汉·玉蝉     玉的内部分子结合有“松紧”,玉器入土受沁,松的地方首当其冲,结果出现了一 ...

 过兄,辛苦
   老铁对钉金沁有不同之见,一起探讨。
  有的古玉身上会有“金属斑块”也可以说是沁,个人认为是内部析出物,就是玉质本身含有的金属元素,在长时间的地热、压力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下,游离后
集中在玉器表面,这完全符合老师的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显示出它的金属性,有金色的,也有银色的,象是钉子敲进了玉的肌体里一样,这叫“钉金沁”。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8:5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2-12-5 10:23 编辑


2、汉·包金箔玉猪去掉包裹金箔后,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先被金箔覆盖的部分,玉质保存较好,露出部分受沁起变化,从中我们或许能找出玉器在土中受沁千变万化的原因。
3、开窗     商·玉鱼佩
开窗,就是“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时在受沁部位中间露出一小块原先的“玉地”,让人能了解这块古玉材料的本来面貌。

561c7c5cxaa33a6c2a934&690.jpg (21.6 KB, 下载次数: 316)

561c7c5cxaa33a6c2a934&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8:58:30 | 只看该作者
4、土咬   西汉·筒状器

561c7c5cxaa33a7cdffb9&690.jpg (47.98 KB, 下载次数: 306)

561c7c5cxaa33a7cdffb9&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8:59:10 | 只看该作者
5、蛀孔   元·骑马童子

561c7c5cxaa33a90787ff&690.jpg (26.18 KB, 下载次数: 339)

561c7c5cxaa33a90787ff&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8:59: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2-12-5 10:24 编辑

6、萎缩   战国·带钩

受沁的部位比没有受沁的地方有明显凹陷的现象。


561c7c5cxaa33aaabe793&690.jpg (20.72 KB, 下载次数: 318)

561c7c5cxaa33aaabe793&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00: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2-12-5 10:25 编辑

7、包浆  良渚文化·镯

就是在玉的外部好象附了一层滋润度很强的“皮壳”,凡是古玉都有,只是传世古玉没有沁色。

561c7c5cx776b912b3f4c&690.jpg (18.21 KB, 下载次数: 301)

561c7c5cx776b912b3f4c&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0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2-12-5 10:25 编辑

8、钙化   商·鸟形佩

钙化的玉已经是发生质的变化了。钙化的玉比较松软,甚至用指甲都能抠得动。台湾省的研究者现在将其统称为“白化”值得商榷。

561c7c5cxaa33ad63d304&690.jpg (17.11 KB, 下载次数: 341)

561c7c5cxaa33ad63d304&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02:16 | 只看该作者
9、乱柴纹    商·玉铖

561c7c5cxaa33aea5713f&690.jpg (25.92 KB, 下载次数: 309)

561c7c5cxaa33aea5713f&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02:59 | 只看该作者
10、根须纹   良渚文化·玉□

561c7c5cxaa33afbbc58c&690.jpg (24.8 KB, 下载次数: 317)

561c7c5cxaa33afbbc58c&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03:37 | 只看该作者
11、铁锈斑   良渚文化·玉璧

561c7c5cxaa33b1043610&690.jpg (37.99 KB, 下载次数: 335)

561c7c5cxaa33b1043610&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5 18:47 , Processed in 0.06715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