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的《兔子》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野兔》
新浪收藏讯 曾梵志的第一场英伦个展将在伦敦Britannia大街上的高古轩画廊举办。这个于20日开幕的展览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内幕爆料称新作已全部售罄,单件作品平均价位在1000万人民币。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并非其作品售价,而是那只引人注目的大兔子。 正如艺术圈知名微博博主阿特姐姐在文中所述,曾梵志的这幅《兔子》与阿尔布雷特·丢勒的《野兔》非常相似。微博原文如下: 有网友提出曾梵志作品中兔子的图像来自丢勒作品(如图)的问题,个人认为丢勒兔子的意义对艺术家而言仅仅只是一种造型的辅助手段,是对文化的隐性挪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图像挪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刻意消化和回避了图像的客体感,呈现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及油画的整体审美表达。我就喜欢这只大兔子! 一部分网友认为这种挪用无伤大雅。眠琴山房:“我也喜欢这只貌似在思考人生的大兔子,哦,不对,是思考兔生。”玲珑小语:“挪用不是问题啊!达利不也用蒙娜丽莎了?!”杨军zfj-gallery:“挪用也是一种创作手法,重要的是挪用的的结果。”专专316:“重新演绎前人作品也是创作方式。” 但另一部分网友认为此种做法不可取。谭少茗:“之前的豹,现在的兔子,都是Copy,真敢画的!”番薯王小元:“把抄说的这么堂而皇之,水平啊!人才啊!”yadaco:“那某名县的KFB婆婆应该也是对KFC伯伯的隐性致敬了。”kissquiet:“抄了就是抄了,没什么好说的。” 高古轩在其官网上介绍本次展览,其中一段提到:“本次部分展出的画作灵感源自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素描。曾梵志一反传统的东西美学,以粗画笔涂上厚厚的颜料,重新演绎丢勒细致复杂的画面和精准纤细的笔触,呼应中国的传统水墨画 《兔子》(2012年)里的兔毛和《智者》(2012年)里的白胡子虽然笔触粗犷,轮廓却非常细致。在曾梵志的笔下,丢勒最广为流传和临摹的作品《祈祷》(1508年),超越了双手紧握祈祷的表征意义,极具质感的厚颜料还呈现衰老时肉体的细微变化。” 新浪收藏电话联系了油画家陈漫天,他曾于2011年在博客上发表了关于曾梵志《豹》的博文,近日,他又发表了关于这幅《兔子》的诗。他个人认为,对于一件作品进行改进而进一步进行的创作,在艺术史上是很多见的,学术上也不能完全确定为抄袭。像毕加索、巴尔蒂斯、达利以及陈丹青,都曾做过类似的艺术创作。但是与抄袭、临摹所不同的是,这样的再创作赋予了原作新的主题。丢勒的《野兔》应该说是写生,而曾梵志将这只兔子放在了灌木丛中,体现了一种鲜明、当代的主题。而我们看待这件事,并不需要太严肃。 相关链接 一、曾梵志的《豹》与斯蒂夫·温特的《风雪之豹》
曾梵志的《豹》
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
据新京报2011年5月31日报导,2011年5月28日晚,香港佳士得春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上,曾梵志的《豹》拍出了3600万港元(3002.4万人民币)。该幅作品的拍卖属于当晚压轴的慈善拍卖,其拍卖收益全数捐赠给大自然保护协会。 不过,这一好消息还没过多久就蒙上了“侵权”阴影。曾梵志《豹》被指出与《国家地理》摄影师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有相似之处。《风雪之豹》曾获得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08年度大奖,并在《国家地理》上刊登。2009年9月4日,该作品曾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展出过。 曾梵志的作品《豹》创作于2010年。在这幅接近三米高的大型油画上,曾梵志描绘出一只猎豹,小心翼翼地穿越黑暗的密林。对于该作品被指抄袭,曾梵志表示,自己创作时确实是从美国《国家地理》所刊登的斯蒂夫·温特的图片中得到灵感。曾梵志强调自己创作《豹》是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画面中豹的眼神、意境的追求都有再创造(的成分)在里面。我只是借用了这个动物的形体,但我把动物人性化了。” 此外,曾梵志还指出,艺术家借用摄影作品进行艺术再创作,这是全球艺术界都在做的事,包括安迪·沃霍,“更何况,拿这幅照片也不是用于商业上,如果是用于企业的宣传,那就要经过原作者的版权同意。而这幅作品拍卖收入全部用于捐赠。”
二、阿尔布雷特·丢勒
阿尔布雷特·丢勒自画像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生于纽伦堡,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