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江 发表于 2012-11-1 17:16
这件玉器看不懂!
表面无玻璃光,无光者疑酸蚀,无光要小心,地摊上见到无光之物不要去碰运气;
白化纹理似 ...
萧老先生不要过于在乎玻璃光
真品无“玻璃光”的有很多,而仿品有类似玻璃光的也有很多,(仿品喷涂后,高速抛光,能做很好的光泽)
关键点在于,玻璃光本身没错,而在于大家对这层皮壳反光的认识与感知。
良渚鸡骨白的成因,我们在论坛上已经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良渚鸡骨白,是呈外紧内松,表面有一种瓷密的皮壳包裹,有种类似玻璃的光泽,而内部已完全的失透失色。手感阻而不黏,这是手推浆层的感觉,非常重要。遇水色变干后立即恢复。 古玉在地下质变,也同样离不开水。水溶导致玉软,玉软方受沁。 古玉的质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玉软后---失透----失色---入色---充浆。 而良渚鸡骨白玉器在土中,由于泌出浆层的包裹,出土固化后稍加清理,干燥后既有类似玻璃光呈现,皮壳呈紧裹态。这个外部呈玻璃光状的浆壳也是不可复制的特征。
质变有门(这个门可以是一个孔也可以是一个裂),这个门我们把它称为土门或沁门,水由沁门入质变由沁门开始,这个可以在之后的图片上看到内质变的过程。
良渚鸡骨白玉器先后经历了水溶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阶段。在水溶风化淋滤阶段中,玉石内部的孔隙逐渐增大,晶体之间逐渐失去了粘结力,导致了玉质疏松,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颜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在渗透胶结阶段,由于上覆土壤也经历了风化作用,土壤中残留含Al、Si质溶液逐渐向结构疏松的玉体中渗透,并相互结合形成高岭石,填补了玉体内部的部分晶格间空隙,从而使其密度增加,硬度也随之有所增大。由于这种渗透作用是由表及里的,所以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现象。这一过程就是玉软后---失透----失色---入色---充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