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看悟辩 辩别有难度的表相...........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2-9-27 08:01:09 | 只看该作者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2-9-26 22:38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 ...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2-9-27 08:01: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收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2-9-27 09:27:13 | 只看该作者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2-9-26 22:38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 ...

                                                     十二字法:辨识古玉的正道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声。致敬。
    观察古玉,不要轻信所谓“一眼活儿”,因为这是个科技发达、技术精细、理念混杂、仿手林立的场所。前人对古玉的观察心得,有些已经被证明是有错误的、有差池的、有粗陋的,拿来奉为经典必伤人伤己。目前阶段,恐怕还是要遵循任先生十二字法的视角、理念、方法、逻辑等等。不同的是,这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不是四处套用,不问分寸。
    其实,古玉的制作技法与工具,决定了每件都一定是“这一个”,同时,每一处墓葬甚至每一个墓葬内的各个墓室,情况也都大相径庭。所以过去的老先生们说:古玉无同相。就我的观察而言,即便是成对的器件,在墓坑中的位置几乎相同,其沁相也完全不同。前人将古玉沁相做了多种的分类,但是,也仅仅是挂一漏万,九牛一毛而已。
    任先生的这件教材,应该说是我们平时不难遇到的。我们之所以不敢认,那是因为我们至今没有搞清楚十二字法的核心。以我的理解,这个核心就是“自然态”。何谓自然态,似应就是“在非人为状态下的自然氧化现象”。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可以断言的是,循着十二字法的路径前行,我们可以看到无法穷尽的古玉表象。
    看看任先生的这件古玉,它的表面已经发生较大的氧化,其所形成的纹理不是短期人力所能为的。尤其是磨痕的表象,未经岁月的侵蚀不会如此圆熟,可以说戾气消尽。出灰区的分布随意而合乎自然变化,丝毫不见刻意的痕迹。其实,关键就在浑然天成。这便是自然态了。关于其工法,其实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历经几百年,期间的工具、工艺、制作环境,甚至包括工匠的力道的大小,在几百年间、在众多人手里,何来不变之理?这些均是偶然性才对。既是偶然,与我们的常规见解、与有限的馆藏必然就有不能比对之处。拘泥于馆藏和常见,焉有不惑之理。
    经常讨论的话题中还有“断沁”。其实,许多藏友认为的断沁,正是古玉解理后的现象。矿岩在发生解理时,其一侧的晶格受到破坏,而另一侧晶格由于断面的作用产生隔绝而出现不易沁入的现象,因此,沁色会沿被破坏的晶格面进入,而另一侧受沁较轻,甚至无沁。古玉表面就会形成单向成沁的情况。在馆藏品中,如此现象并不少见。
    这说明即便所谓断沁,也要分析其成因。这就必须运用“自然态”的方法来判断。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不为成见所缚,秉持“自然态”的理念分析,这也许就是我们不断接近古玉的正道。(注:标题为三肖居所加)

精品文章。拜读了。给马不识途贵宾敬茶!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2-9-27 09:30:25 | 只看该作者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2-9-26 22:38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 ...

好文章,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2-9-27 09:46:57 | 只看该作者

【实话实说】在秉持“工上自然态”理念的同时,也看工:工法是否流畅?有无时代特征?能否给人以美感?料、工、神相匹配否?手工?工痕?机器工?电脑工?......有主有次,全面观察。与师友们共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2-9-27 10:56:57 任南红山文化官网,天珠,红山文化玉器鉴定,陨石,任南,赤峰,古玉,史前文明,中华古玩,华夏收藏,雅昌,古玩收藏,古玉鉴定,玉器鉴定,战汉玉器,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战汉玉器,收藏家,中华古玩,华夏收藏,红山文化玉器,宋代官窑瓷器,汝窑瓷器,和田玉器,鉴定,铜器,拍卖,宝石,绿松石,遗址考查,考古,战国玉器,秦代玉器,秦朝,明清玉器,德化瓷器,玉观音,佛像,建白瓷,定窑,玉猪龙,龙泉窑,越窑,定瓷,任南红山,百度,佛教,手串,木器,傢具,摄影,字画,书画,名人,茶艺,红木,黄花梨, | 只看该作者
神态不错、但不看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2-9-27 12:19:26 | 只看该作者
马不识途 发表于 2012-9-26 22:38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 ...

非常喜欢这样的帖子,这是任网的一大特色,只是数量嫌少了。
    任先生的教学真可谓滴水不漏,润物无声。致敬。
    观察古玉,不要轻信所谓“一眼活儿”,因为这是个科技发达、技术精细、理念混杂、仿手林立的场所。前人对古玉的观察心得,有些已经被证明是有错误的、有差池的、有粗陋的,拿来奉为经典必伤人伤己。目前阶段,恐怕还是要遵循任先生十二字法的视角、理念、方法、逻辑等等。不同的是,这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不是四处套用,不问分寸。
    其实,古玉的制作技法与工具,决定了每件都一定是“这一个”,同时,每一处墓葬甚至每一个墓葬内的各个墓室,情况也都大相径庭。所以过去的老先生们说:古玉无同相。就我的观察而言,即便是成对的器件,在墓坑中的位置几乎相同,其沁相也完全不同。前人将古玉沁相做了多种的分类,但是,也仅仅是挂一漏万,九牛一毛而已。
    任先生的这件教材,应该说是我们平时不难遇到的。我们之所以不敢认,那是因为我们至今没有搞清楚十二字法的核心。以我的理解,这个核心就是“自然态”。何谓自然态,似应就是“在非人为状态下的自然氧化现象”。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可以断言的是,循着十二字法的路径前行,我们可以看到无法穷尽的古玉表象。
    看看任先生的这件古玉,它的表面已经发生较大的氧化,其所形成的纹理不是短期人力所能为的。尤其是磨痕的表象,未经岁月的侵蚀不会如此圆熟,可以说戾气消尽。出灰区的分布随意而合乎自然变化,丝毫不见刻意的痕迹。其实,关键就在浑然天成。这便是自然态了。关于其工法,其实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历经几百年,期间的工具、工艺、制作环境,甚至包括工匠的力道的大小,在几百年间、在众多人手里,何来不变之理?这些均是偶然性才对。既是偶然,与我们的常规见解、与有限的馆藏必然就有不能比对之处。拘泥于馆藏和常见,焉有不惑之理。
    经常讨论的话题中还有“断沁”。其实,许多藏友认为的断沁,正是古玉解理后的现象。矿岩在发生解理时,其一侧的晶格受到破坏,而另一侧晶格由于断面的作用产生隔绝而出现不易沁入的现象,因此,沁色会沿被破坏的晶格面进入,而另一侧受沁较轻,甚至无沁。古玉表面就会形成单向成沁的情况。在馆藏品中,如此现象并不少见。
    这说明即便所谓断沁,也要分析其成因。这就必须运用“自然态”的方法来判断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不为成见所缚,秉持“自然态”的理念分析,这也许就是我们不断接近古玉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2-9-27 12:23:25 | 只看该作者
陶泓居主人 发表于 2012-9-26 22:56
向您学习!

我当时的观察角度是对头的,但是应该看到的却没有看出来。后来任老师补充了更清晰的图片,我看懂了,认识到了之前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2-9-27 13:09:55 | 只看该作者
观辩论,识辨玉,实践出真知。真是一堂生动、直观的教学课。感谢任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2-9-27 23:48:30 | 只看该作者
穆子笨!商后的藏品我会先选料。向各位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16 18:42 , Processed in 0.0684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