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前后,发源地在今甘肃,青海,陕西北碚,内蒙西部,宁夏部分地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坡上。“玉出昆冈”,自古西域出美玉。创造齐家文化的“齐家人”,用美丽的石头创作出一大批美轮美奂的齐家玉器。玉刀,便是众多齐家玉器中的一种。 玉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它既是生产工具,后又发展成为一种玉礼器,作为对苍天,大地,神灵,祖先,对丰收,猎获,病魔,洪水等祭祀使用的一种玉礼器。现笔者从收藏的众多齐家玉器中选几件与大家分享。 一、单孔小玉刀(图1)。这是一把实用玉刀,长105毫米,最宽45毫米,厚9毫米;中心上方砖一孔,喇叭孔,单面砖,一面大,一面小,孔壁有钻孔时留下的螺旋纹。器型呈阶梯状,上小下大,刃口双面斜磨成刃,刃内凹成弧形,刃斜面一处有残,为使用时或割,或砍成残。刀刃与斜边交角处,残缺一小块,观其断口处,包浆与整器一致。此玉刀一斜边处也成刃,此处可能用于砍或剁,猛力所致,玉晶格已受损。此两处已呈现灰白之色,粗疏之态,与玉质似有分离之态。 小玉刀用齐家文化区内地方产透闪石软玉制作。周身布满桔皮纹,包浆纯厚,宝光静穆可人,柔和恬谈,黑色水草沁满布,褐色沁相伴期间,似星星点点,玉彩片片。将其握在掌中摩挲,遥想远古的祖先,与古人对话,使烦躁之心慢慢平静下来。
![]()
二、单孔大玉刀(图2)是一件玉礼器。长255毫米,宽125毫米,厚5毫米。玉刀中心上方钻有一孔,喇叭孔。刀刀背,刀刃呈圆弧形,左右两边成梯形,上小下大,刃部两面斜磨成刃,无使用痕迹。玉礼器的功能十分明显。此刀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周身的“冰裂纹”,粗看好似一把快散架的玉刀。这种现象,在玩高古玉的玩友中管它叫“表层开裂”,是一种高古玉的次生现象。在千年以内的古玉中,少见此种开裂。
此玉刀用文化区内地方产透闪石软玉制成。黑色沁,褐色沁,沁于器中,在黄色玉质上,他们交相辉映,互为一体。皮壳包浆处处显露出岁月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久远的记忆。
图2
![]()
三、五孔大玉刀(图3)这是一把玉礼器中的精品大玉刀。长445毫米,宽138毫米,厚2毫米。刀上方钻有五孔,刀背平直,刀刃弧凸,成一端大,一端小,左右两端成直线,一长一短。此玉刀制作十分精美,保存完好,高古玉特征非常明显。沁色丰富,刀背钙化,白色沁;刀身饭渗沁,黑色沁。将刀对像光源,满身褐色沁被包于玉中,而正视、侧视不得见。古玉表层开裂,像几片云彩,飘于空中,很是好看。
此刀由软玉中的青玉制成,几千年岁月沧桑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皮壳成“桔皮纹”,难掩它宝光四溢。高古玉中显现“玻璃光”者,在齐家文化玉器中较多见,这是齐家玉器中一部分由软玉制作而成且西部干旱少雨,使得齐家玉器在地下数千年整体保存较好,虽历尽沧桑,而依然美丽。
图3
![]()
![]()
四、三孔大玉刀(图四),这是一把齐家文化后期制作的大玉刀。长465毫米,宽137毫米,刀背厚7毫米。刀把两边长95至120毫米,成斜边状。此刀与前面几把刀不同之处有三:其一是有了刀把;其二是刀背加厚,刀身至刀刃渐薄,有了现代力学的含义;其三,此刀有了刀尖,成为现代意义上一把真正的刀。
此刀由软玉中的青玉制成,刀背处局部钙化成白色,并有一条褐色沁纹成不规则状沿刀背下方与钙化沁交织在一起,两条裂纹贯穿刀身。刀身钻两喇叭孔,刀把钻一喇叭孔,都可用系绳捆扎木柄。作为礼器使用的玉刀,它更显威仪。此种型制的玉刀,正是我们现今各种刀具的鼻祖。
图四
![]()
![]()
通过以上四把刀得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刀”的起源,发展,演变进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当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将身边的木,骨,石玉制成工具,用于收割,捕猎,御寒,为了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将美丽的石头—玉,作为祭祀活动最虔诚,最神圣的物品,制成各种壁,琮,刀,圭,璋,璜……通过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来获得满足。而“刀”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刀,享受祖先发明的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此文章发表于2010年12期《四川省收藏参考》
作者:杨隆书
联系电话:15308232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