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不知道一万个想收藏的人,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收藏家
许多企业家、有钱者想当收藏家,但理念不对,或跟错人,或怕吃亏,往往刚进入收藏便退出了。比如买第一件古董,花了1万元,找了5个人掌眼,5个人说出了5种看法,结果他觉得自己上当了。虽然钱不多,但感觉亏得不值,收藏水太深,不玩了。只有不听邪,善琢磨的人坚持下来,这人数不超过万分之一。性格决定收藏。
十二、不知道家人提的要求让你做不到
收藏者初始阶段家人可能还支持,时间一长,家人看你没完没了,无止境地收、收、收,只进不出,于是家人提出,真假弄不清,如果拍卖公司卖出一件,让我见到钱,我就让你继续收。收藏者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到处给拍卖公司送藏品,结果到处碰壁。收藏者并不知道大拍卖公司需要的是买货的,而不是送货的。
十三、不知道“捡漏”只对有经验的藏家
太多的人在宣传“检漏”,给人一夜暴富的希望。事实上,“检漏”的概率只相当于“守株待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地摊上一件好古董,不懂的人,哪怕一万人路过,都不会弯腰,东西是留给懂的人。但“检漏”也绝不是收藏家的常态,没有一个收藏家是靠检漏炼成的。靠“检漏”,10年中也许你能捡到几件东西,但漏掉的是宝贵的时间。
十四、不知道凡是被恶炒的都是“朦朦胧胧”的
字画被恶炒了,叫到4个多亿;翡翠被恶炒了,叫到10个亿;瓷器被恶炒了,叫到5.5亿;玉石被恶炒了,叫到1克1万元。总结其规律,凡藏家看不大懂的,卖家能信河开口、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朦朦胧胧的东西就会被恶炒,蒙一个是一个,骗一对是一对。
十五、不知道“流传有序”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编出来的
有人动员收藏家到拍卖会去买古董,因为那儿的东西“流传有序”。这件瓷器做过台灯;那件东西的藏者的祖上是英法联军,与圆明园有关;这张字画是赠 “主席”,就是“蒋介石”。有的拍卖公司拿到一件东西,第一任务就是编故事。扪心设想,有几个人能说得清自己父亲的经历,更不要说爷爷的了。
十六、 不知道巨额成交都是在拉高出货
当一张纸卖到4个多亿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艺术疯了还是买者疯了。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果不出所料,一批几百万的同类字画登场了。快买吧,仅是1%的价啊。2.5亿的葫芦瓶、2.3亿的鬼谷子下山、1.5个亿的杏林春燕碗都是幌子。
十七、不知道从大拍上买的艺术品基本上是最后一棒
确实有些初学收藏的有钱人几千万买了一张后人说不清真假的字画,或者花800万买一只小小的成化鸡缸杯,现在还在做“增值”梦。你再送回去拍卖试试,“博傻”游戏到你为止。
十八、不知道古董真品远多于赝品
古董真品多还是赝品多?地上的古董多还是地下的多?这些 问题已被所谓的专家严重误导。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每年数千万数亿劳动者创造大量财富和艺术品,即便当年的实用器,今天也成古物古董,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改革开放才三十年,有多少人在做仿品?古人死后入土为安,再穷的也得修个坟,5000年中死了多少人?有多少墓?古董中真品多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古物与古董不同,古董是古物中的精华,古物有研究价值,但未必有收藏价值。
十九、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赝品多
多年来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在告诉大家真品极少,且价很高;专家、博物馆人员一般根本不承认民间藏品;有“资格”鉴定者为高价卖自己的东西,拼命否定民间藏品;收藏者之间相互贬低,张三说李四藏品全假,李四反击张三亦说全假,结果双方真品都成“赝品”;有的不知古董普品多,精品少,以为质量差的普品就是今人的仿品;不知道古玩市场里一到货,真品很快卖出,赝品不断沉淀;不知道许多现代工艺品生产出来后,也放在古玩市场卖。
二十、不知道“95%的收藏者在赔钱”是句谎言
有人无知的向世人宣布:“95%的收藏者在赔钱。”真正的收藏者不属于“今天买,明天卖”的那个群体。现在民间收藏群体基本属于“底部”进入,当然要感谢“专家”的“打假”行为。收藏是做长线,如需“以藏养藏”,过段时间加个10%、20%出手是很容易的。比如10年前进入股市的人现在已是摩托车进去,自 行车出来,而进入收藏者财富已增值10倍,甚至更多。只有事先不调查,盲目听忽悠,高价从拍卖公司购买艺术品,接了最后一棒,或收错门类,那么赔钱的概率会达到95%。
总之,“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收藏也有风险,但多学多问就能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