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女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看到《任南网》有南师怀瑾先生著述很高兴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5:00 | 只看该作者

因 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更是重大因素。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时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说句笑话,可以说是在跳中国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乐节拍来练的人,足见时代在变,文化也在随时变易中。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6:00 | 只看该作者

易经与太极拳

一般文人学土,因为体弱多病,而去练太极拳以强身,本来是很好很适当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创立太极拳是来自易经的说法,牵扯到阴阳八卦上面去。太极拳到底与易经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从,但无多大实质的关系,如欲以手形分成阴阳,配合两仪,即以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似嫌理论空洞。「太极」的名称,并末见载于易经本文,而这名称的出现,至少也是宋朝以后的事,因为易经太极之说,是宋朝理学家所倡,唐以前没有。而太极一名,最早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学家便以太极假借作他们学说的根本依据,进而以阴阳、八卦阐扬他们的学说,故有「太极拳」的名称,也应该是宋朝以后之事,这是不会有错误的。倘说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并无不可,但将那些易经理论上之事,加之于太极拳则不免多余。易原为群经之首,放诸四海皆准而弥纶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无止境,但若牵强,将精力虚掷在研究其与拳术的关系上,似有偏离武功实际之嫌。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7:00 | 只看该作者

高矮桩

太极拳尚有高桩矮桩之别,但练拳目的若在强身,则高、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动,终强过于不动,高矮任各人自便,不必强争何者为优为劣。若执定高桩神,或矮桩妙,方可以长生不老,则古往练太极拳的人不知凡几,到如今都已一坯黄土,还有什么高桩、矮桩之争呢?

由浅入深

总之,做任何学问都一样,无论是:打坐、修道、学佛、参禅、做内功,先不必好高骛远,侈谈高深理论,成仙成佛都暂不必谈,但修养到在世无病无痛,死时干净俐落,一不累己,二不累人,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学太极拳亦然,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实事求是,从基本上做起。

时 地

关于「道功」方面的事,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练太极拳,这在台湾也许是一件危险的事,我们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湾有四种难治之症: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症、关节炎。这四种病,在台很难根治,如果作易地疗养,如至美国、日、韩气候不同或可称有助益。在台何以难治呢? 试以拭擦铜器为例,在大陆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维持二个月不变黯,然在台湾则拭擦的隔天,即开始黯淡。又曾经以洗油管的方法,问一汽车驾驶员,在台湾与在大陆有何不同?他说大不相同,在大陆用水一冲即可,在台则需钢刷括洗,再三清除始可,他亦不明所以。实则,台湾宝岛,一如大海中一叶扁舟,空气中内含海水中蒸发的水气,一如澡堂中弥漫水气湿度大,而又多盐份。试想处在这样的水汽中,早起练拳,练深呼吸,怎么会更好呢?怎么可以呢?在高山上海拔高处还可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区行之,则未必健康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这是我个人之看法以及经过种种实验研究后的结论。

台湾的气候,因为经纬度不同而受太阳之放射线强弱亦与大陆两样,因此在台湾习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不必太猛烈,除非气功真练到家,可以不在乎这些,(因练好气功的人,在呼吸时,全身毛孔能配合适应。)否则,用一般老方法在台湾作深呼吸,应该加以修正才好。这是我四十年观察实验所得,大致或许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习拳、或打坐、或练内功、或练气功、或练太极拳,久了而得病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这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 1:19:42编辑过]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7:00 | 只看该作者

练 气

其次,练太极拳有一方法问题,亦是一项事实,无论学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经打坐过的人,就可体会到身体内有气机。道家的理论,说人身为一小天地,这不是虚言,这就涉及到「练气」。无论是印度之瑜伽,中国之道家气功,皆以鼻练气。世上最好之药物,就是自己做气功,而且鼻器官为自己所有,空气也不必花钱去买,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九百九十九人,对于练气之功,不肯持之以恒去学,到了年迈力衰,百病丛生,也就真使人爱莫能助了。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8:00 | 只看该作者

任运自然

如果持之以恒,气功练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长寿的,并不是对外界呼吸空气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动自身生命本能的动力,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还需要假借引火的东西或方法去点燃它,我们练气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国道家所说的「气」,一如今日科学所说的「能」,且还不是较低层次的「电」。以气功的方法作练习,久而久之就自己会感受到气机的发动,而且亦专一定之轨道可循,大家常常谈论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说上所渲染的影响,也跟著去做。其实任督脉不可用意去打通,应该在静坐时,万缘放下,将个人心中种种思想观念越摆得开,越能通之于自然,这是所谓气功修练的基本要点。一般静坐打拳的人,多用观念去通,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有一个很好的譬喻,以车轮的转动来比方气机的转动,如果把一个车轮离地架空起来,放松刹车,这时车轮不着于地,也不着于他物,只需轻轻一拨,即能灵活运转,轻快无滞,倘使内用刹车掣住,外有砖物挡住,欲其转动则非常之难。我们身体内的气机时时都在运行,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尚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轨道在运转,可惜的是,大家因忙于外物的纷繁,不能精思反察于内,悟到这个原理。试看一个人于疲惫时,渴望歇息,一经休息,气机即藉此循轨道而运行,疲劳尽去,精力恢复。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状态,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可了解到如此这种状况,能减少生命力的耗损,而延长使用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但并不是得之于外来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内在的力量,获得引力而生发,循其轨道,行健自强不息的缘故。所以任督二脉的气机,务使通畅无滞为第一要点。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9:0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都知道须打通任督二脉,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因有多种,但大多数是因在打拳打坐时,脑海中存一欲打通任督二脉的念头。此一念头,就无异是掣动身内气机的刹车,使气机停滞于内,或又因外缘的纷扰,使停滞于外,既住于内,又住于外,必知其阻碍涩滞,故亦有打拳、打坐、练气功,致红光满面者。大家特别注意,要知道这种红光满面,并不是好现象,很可能是气血上滞,容易患脑充血而致命,莫错以此为是无疾而终,而外行地误会称誉之为「有道之士」。其实真正气机通了,非红光满面,中国人是黄皮肤,应是黄光满面才对,但非黄胆病之黄,这也要分别清楚。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09:00 | 只看该作者

风摆梅花

前面说过,拳术有高桩、矮桩之别,其实先不必泥执高桩或矮桩,功夫到自然都会。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练拳作为促进健康的休闲活动,且贡献大家太极拳之一项基本动作,亦就是内功的「摇」。什么是摇?即人站直,两足并紧,全身没有任何一处着力,四肢百骸都放松随之轻摇,身如老树迎风,就是台风之来也不着意,随之而摇,身体逆动,这叫作「风摆梅花」,名字极富诗意。摇之久,可将身内气机摇通,老年人练它,功效不减于太极拳,更可能比太极拳还要太极。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因人施法

仅以练气为例,同样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细分析下来,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几种之多,印度的瑜伽练气有多种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时是否缩小腹等等,当因人而异。所有方法可以说都对,只是学的人各有禀赋,而应该重择慎用,像年青健全的人与体衰病弱的人,其锻炼的方法固应不同,如果用错了,反而会缩短寿命。这是应当深切了解及遵守的,学佛或学道,都应一律视为禁戒,如道家有的讲究守窍功夫,所谓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体质而行,不可盲练,假使高血压者去守上丹田,或守两眉间的一窍,那么就将促其早日「归天」,又妇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则易酿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门皆应因人施设,不可一概而论,这是基本原则!!!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01:10:00 | 只看该作者

气机行道

其次,我们人类的躯体,大约可以在概念上分为上下两截的结构,横膈膜位于中间,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画神仙,往往身背葫芦、即象征有上下两部。譬喻人身的气机分为上下两截,道家称阴阳。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种行天。以中国阴阳学说看来,则相当为五行,又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陈,种种玄论,无非引证人体气机之流行有五个道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7 04:42 , Processed in 0.054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