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学习掌握任氏十二字感观审评鉴定法--转识成智是正途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篇第一:“黄帝问岐(qi)伯;‘我听说以前时代的人(原文‘上古’应为不约定时期),年寿都很长(原文‘度百岁’为不约定数)一百多岁了行动还比较灵活。今天的人,才五十多岁动作就大多不灵便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人的寿命缩短了呢?岐伯回答说:‘那个时候,通晓养生方法的人,能够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符合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常规,不乱耗精力,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而健康,每个人都能尽其天年,活得很长。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一般饮料,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反常方式作为常规,酒醉后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而竭其精气,耗散真精,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盛,不善于使用精神,只图一时的心欢,违背了正常生活的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在位百年,故他在世时人寿平均年龄都是百多数。《内经》所说“上古”应比黄帝更早,“度百岁”应为达到千岁才对。但不管怎么样,这段话已经说明了过去人的寿命长,现在人的寿命短。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躯体是由人的精神来主宰的。“上古天真论”说古人恬淡,精神内守,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私心杂念,故其长寿。而我们今天连黄帝时代的人也比不上了,黄帝以后的二帝(尧舜)三王(禹汤文武)也是望尘莫及的。《书经》蔡沈序说:“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兴,治,固可得而言矣。”求得身的平衡,先求得心的平衡。古人重心不重身,故人寿年丰,不治而治。今天人心不古,欲壑难填,斗争不息,人寿短促,绝症濒起,天灾人祸不断,也就自然了。

人类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来的,但这位进化论者在自身遗传问题上却发生了可怕悲剧。他这位进化论著,应该是懂优生学的。可是因为一时情欲的驱使,就与近亲表姐埃玛结了婚。致使所生10个子女,不是呆,就是傻,三个夭折,三女儿当了老处女,三个终身不育。可见在“心”上不约束自己,控制个人欲念,大谈什么进化论,是没有用的。他的《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说,为弱肉强食的强盗理论制造了根据,为人欲横流打开了缺口。事实上人类的倒退正是人欲横流、弱肉强食所造成的。一切仁人君子则不应该随波逐流,救未世于万一,这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释尊于末世降生,不正为此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至疾疫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jie)手,或三搩手。所可资食,稊(ti)稗为上。人发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留作刀杖形(今妇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49: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也。又尝读《孔履记》,孔于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于之足非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见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之而小乎?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50:00 | 只看该作者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弱,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人有德,才有福。寿减之后,一切都减。德渐薄,福渐少。简略来说,七宝渐渐隐没,五谷渐渐歉收,衣食渐渐艰难,容貌渐渐丑陋,天资渐渐昏愚,精神渐渐衰弱,风俗渐渐骄慢,六亲渐渐不知,赋役渐渐繁重,水火盗贼灾害渐渐繁盛,佛法濒渐衰落,善人渐渐衰残,真儒渐渐少,谤佛之人渐渐受推祟,富人渐渐悭吝。

《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zi,计算),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4:52:00 | 只看该作者

不露痕迹,消除弊政

明朝宣德年间,曾经派遣太监到西洋①寻宝,花费不计其数,死人不可计算。天顺年间,有人建议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项忠,检查派人的名册。当时刘大夏作郎中,先到放名册的地方,把名册藏起来,办事人员找不到,这件事就停下来了。后来项以丢失名册的事责问办事人员,刘笑着说:“这是弊政,即使名册在,也应毁掉,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他的去向呢?”项忠惊醒,对刘公肃然起敬,道歉说:“公阴德动天,我这个位子应当属于您了!”后来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马,子孙历代贵显。

注:明时以爪哇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并指沿海的陆地。

(按)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谤佛之书尤甚。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小常平仓《劝惩录》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min,穿铜钱的绳子)收籴(di,买粮食),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一般升斗价值。初无所损,而小民得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白话:平买平卖,神仙恭敬《劝惩录》

张乖崖为官成都,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说话不久,忽然有人报告:“西门黄兼济到!”走进来一位束发道人,神仙接待他,非常礼貌恭敬。第二早晨,张派人请黄来,完全是梦中所见到的人。问他有什么善行,他回答说:“并没有什么大善行。只不过在麦熟时,用平价收进,到第二年禾麦未熟时,百姓正青黄不接,就用平价卖出。买进卖出,都是一样的价格,对我没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这样罢了。”张公听后,不禁兴叹,命吏扶到座上而礼拜。)

(按)常平仓事,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14:47:00 | 只看该作者

修福修善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惟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
 

  世上人民所积蓄的东西,有的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有的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有的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金银财宝,房屋田园,这是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的。博学高才,技艺智慧,这是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要想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七祖①超升,百神拥护;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修善是得福的基础,得福是修善的感应。

  注:①禅宗到六祖就已经不传衣钵,没有第七祖,这里用七祖借代修福修到最高境界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14:50:36编辑过]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修慧修福---两足尊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珍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惟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白话: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为享福而造罪业;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担心薄福而缺乏资粮。从前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出家为沙门,兄长持戒坐禅,一心修道而不布施,弟弟就修福而常常破戒。以后释迦成佛的时候,兄长已经证得罗汉果,但因为曾经没有修福,常常吃不饱。弟弟因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面,但留下来的福还有很多,虽然做了畜生,但被国王爱护,珍珠缨络常常挂在身上,拥有封地几百户。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只有佛才能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两足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14:52:44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下附征事(三则) 广置义田《懿行录》

  明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广西参议。正心好行其德,尝捐银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义田四万八百亩,散华青两县之供役者,赋役赖以不困。时代巡莅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误系正心于狱,见狱中之寒者,给以衣,饥者,给以粟,罪可赎者,代为完纳,囹圄几为一空,又捐资修葺狱室。往往施恩于不报之地,后两台上其事,钦授光禄署臣,从祀乡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7 19:02:3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4 13:49 , Processed in 0.0531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