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世之大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祝华英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关于人迎脉的诊法 

  后世以来对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少有人诊,只见到仲景医圣论及。故在各“脉学”书中也未见到对“人迎脉”的诊察方法。因此,贫道为了验证落实“十二经脉”的道理通过多年的探讨,历经反复的验证,现确定对“两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与诊察方法。今提供出来以供中医界同仁,在临床中试诊。

  1、关于“人迎动脉”的诊候部位:在前颈(廉泉穴下)喉节骨最高突处(而向两傍后退至人迎动脉搏动处诊之)为关部,关部以上为寸部,关部以下为尺部。

  2、关于“人迎动脉”的诊法:医生可采取两种诊候形式。1、令患者坐式,医者立于患者的背后,其珍脉动作,也与诊候两手的“寸口”动脉同样,以三指并齐,先下中指(以中指头接触高突喉节骨位时再向后退至“人迎动脉处”诊之)于“关部”;次下食指于关上“寸部”;再次下无名指于关下“尺部”。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3、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左侧,用左手以诊候患者的“右人迎动脉”;医者转换方位站立于患者的右侧,用右手以诊候患者的“左人迎动脉”。

  脉诊规则:先诊寸口动脉以候五脏之里阴,后诊人迎动脉以候六腑之表阳。就能取得八纲辨证的阴、阳、表、里四纲。《灵枢·禁眼篇》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充分说明两手的“脉口”属五脏之阴、主里;颈两侧的“人迎”属六腑之阳、主表,明确分清了阴、阳、表、里结合辨别缓、急、大、小、滑、涩六脉,更以浮、沉、迟、数参合诊断,并又能诊断出寒、热、虚、实的四纲证候,其诊法虽然简单、亦能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诊断。《灵枢经》论脉诊:提倡两种简要的诊断方案。

  1、论色、脉相应、相克、相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说明如肝木生病,其色当青,其脉象当孩,为色脉相应的常规现象,可按阴阳的盛衰调平即愈。如果肝木患病,其面色青,反诊得轻浮而毛的肺脉,是肺金克肝木之象,为不吉而预后不良。若是肝木有病,其面色青,而诊得沉石之肾脉为肾水生肝木之吉象,故肝病易于全愈。如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仿此理类推。

  2、在脉诊中,辨别缓、急、大、小、滑、涩之六种脉象以诊断人体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盛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急(紧象脉)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足以说明诊此缓、急、大、小、滑、涩六脉便可诊断体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多少。

  
附:缓脉典故

  谈到缓脉,借此讲我误解“缓脉”的故事。说出来虽属无知可笑,也许借鉴真实的物理能有益于脉理。

  初习医时,由于从事农活,常借耕锄之隙学习,既没上医校,又未拜师,加之文化知识有限,学脉理时:对《灵枢经》中诊察“缓脉”的误会,却是在犁地时始明其理。因脉学中有迟脉一息三至主寒,数脉一息六至主热,这两种相对的脉象道理甚明。《灵枢经》言:“缓脉多热”,由于开始学医,认识肤浅,自以为缓脉的“缓”定与迟脉的“迟”字是同意词,为何却说迟有寒而缓脉又多热呢?就这个疑问一直存于大脑,日夜思考不得其解。

  有一天秋播耕地收工,便将犁地的工具置于田野而牵牛归家,当日晚上风雨交加降了数阵大雨,次日天气晴朗,我又牵牛去耕地,依旧将耕牛套上轭头绳子内,却发现粗绳子缩短了七八寸,(因寒湿雨水入浸所致)随手即将粗绳放长七八寸驱牛耕地,对这种日常遇见的事物也未介意。

  将近中午,太阳当空,气温高升,此时见耕牛犁地十分吃力,才发现粗绳上的雨水亦被阳光晒干,其粗绳已变得松缓弛长了。

  在停牛收绳的瞬间,突然醒悟到《灵枢经》中的“缓者多热,急者多寒”之故,亦是热张冷缩之理。这一深刻的启发成为我后来治病诊断寒热的依据。

  由于脉现不迟不数的寒热甚多,就需用紧缓脉象来分辨寒热,故能辨证明确,今特将此过程叙出,愿同行亦能受益。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四)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

  《素问》《灵枢》乃古圣人创立的医学之纲,而后世的医学是从这纲中化出的目,笔者畏繁求简,认为《灵枢经》中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病脉的诊断甚为简要。对缓、急、大、小、滑、涩六脉的认识如下:

  1、关于缓脉经言:“缓者多热”凡显现松弛形象的缓脉,就知体内存有温热的阳气。正常人如诊得阴、阳双方的寸、关、尺三部的动脉往来均匀都现缓象,可为阳足神全,确是阴阳交泰健康长寿之脉。如果诊得缓脉在左、右、阴、阳寸、尺不均即是病脉。缓脉出现在尺部、热在下焦;在关部,热蕴中焦;在寸部、热炎上焦;在脉口、主脏;在人迎、主腑、在左、属在;在右、属右。其六脉诊候以此类推。所以如上所述:诸疾患若显象“缓脉”者,可证明体内有阳光熙照。故言:“缓者多热。”

  2、关于紧脉经言:“急者多寒”,诊得脉象紧急,即知为寒邪所伤,大凡寒邪必先侵表,“寒主收引”即热胀冷缩之理。如果身体感寒其脉搏即会出现紧象,故言:“紧者多寒”。

  3、关于大脉经言,“大者多气少血”脉显粗大,可知体内气有多余。若是体内的气、血平等相宜,其脉象必显出不大不小的中和之脉象。所以脉大者为血液配备气运而不够所需,故言:脉大者多气少血。

  4、关于小脉经言:“小者血气皆少。小脉者:乃细小的脉象,可证明气的张力与血液的流量而共同运行不足,故诊得“小脉”为阴、阳平衡衰弱其气血双亏。故言:“小者血气皆少。

  5、关于滑脉经言:“滑者阳气盛、微有热”诊得滑脉能证明体中的气、血通畅流利。气无血不附,血无气不行,前贤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故血依气运行、气靠血濡养、若气血运行和平相宜,其脉象定不快不慢从容不迫。所以脉显往来流利的滑象知气必旺,故言:“阳气盛”,因滑脉的运行较速,虽然不能称为数脉而将接近于数脉,故言:“滑者阳气盛,微有热。”

  6、关于涩脉经言:“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脉显涩象,可测知体内的血液中缺乏阳气运通血脉,例如沟渠内本自有水,却因不能得到畅流,其内在的运行道理是与“滑脉”恰恰相反。放言:“多血少气”。其水常流者不易结冰,是水流生温之故。然而涩脉的血液并非不能流动,只是在流行之中尚缺乏一点阳气促使通畅即显涩滞不利。故经言:“澄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五)脉诊中的现实情况

  《灵枢经》对五脏、六腑的脉诊诊断,没有按“脉口、人迎”的寸、关、尺部来分配脏,腑定位,却只区别一倍、二倍、三倍的阴阳两面性以对照盛衰,以决定阴经、阳经的虚实,笔者按这种阴、阳两面性的诊断治疗,效果满意,并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有如下几种脉象情况:

  1、关于诊候“脉口、人迎”的一倍、二倍、三倍现象,是古圣人对众人的大体概括,并非是所有人都以同样大,小之一倍、二倍、三倍的脉波出现,而是根据各人自身的生理及其动脉的现象再分别以大、中、小的比差、而确诊病在何脏、腑、经脉、才是因人制宜的脉诊规则。贫道经过测试:如脉诊十个健康无病之人的动脉现象,而各有内、外、阴、阳、左、右、上、下不同的脉象差别,因此就不可能取得统一的脉波现象。所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论五五二十五种人的生理,各人有所不同的特生理征或缺限,故在脉诊中就不能得到统一的脉象。

  2、有个别先天素质太差的人又与大众有别,其脉象似有不明,微涩难辨。还有肌肉丰厚特殊体胖之人的动脉被肌肉掩盖,特别是颈两侧的“人迎”动脉、难以辨别。

  3、发现一部分四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其颈部的“人迎”动脉逐步增强;而手上的“寸口”动脉逐步减弱,是否与衰老和血压升高有关,有待研究。

  4、比较单纯的病疾,易于用一倍、二倍、三倍明象辨明,如肝脏患病可按一倍的动脉显象诊断,如果肝脏患病,而肺脏又生病;或是脾脏有病、而心脏又患病,由此,在脉诊中易产生混淆。

  实践证明利用阴、阳两性的脉象诊断,实是调治阴阳经脉的“指南方向盘”。但是若遇到以上数种特殊异常的脉象,所以还必须运用脏、腑辨证和望,闻、问辨证来综合诊断,才是祖国医学完整的诊断规则。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十四、简述脏俯辩证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各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

  肝经实证:有急躁易怒,头痛昏眩,两目混浊红赤,或产生吐血衄血。若肝阳上亢,其肝经炽热上冲巅顶,甚则引起瘛 昏愦失知。治宜平肝熄风清理肝火。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不畅所导致肝经运行郁阻,使肝气横逆于两胁下闷胀串痛,并牵连腹背疼痛,抑郁易怒,咽哽干呕,厌食、善叹息。两脉口之“寸部”当涩滞少脉,治宜疏肝理气血散郁结。

  肝阴亏损:头昏头痛,耳鸣心烦,难以入眠,多梦,小便色黄,口舌干燥少津液。为阴血不足以养肝,治宜滋养肝阴兼培脾肺。

  寒侵厥阴:如寒犯肝经而寒气留连,可引起小腹隐隐作痛,妇女易导致少腹气结瘤聚;男子侧痛连睾丸。脉当弦紧迟涩,治宜温经散寒通经。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自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关于中风偏废之病,现代医籍多列于肝脏,认为肝经主风,按中风偏废的症状,并非属肝经的一经受病,却是人体一个侧面的手,足之三阴三阳机能失调,而一时共虚所引起的突然发病。由于人体是左、右、阴、阳两性组成的一个整体,但人体的气,血可以左、右周流无处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体左、右“十二经脉”的机能运动,是左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左侧的阴阳经脉相交,右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右侧的阴阳经脉相交,故而中风只偏废人体的一侧。

  关于中风偏废疾病,当参考前面“解释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如果中风偏废,即是邪风侵入了人体一个侧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状表现则半侧偏废。

  《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说明是人体一个侧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经气共虚、才导致成中风偏废疾病。

  由于人体的任脉与督脉,曾在“奇经八脉”章上说明,其任,督二脉都是左、右两条经脉相合并的,所以中风偏废的症状,即以任、督二脉的中线分界,其患侧废而健侧好。

  (二)胆腑

  胆腑实证:常有头昏目眩,甚则耳聋,两肋间疼痛气逆连背,并可导致胃气上冒而呕吐苦水,小便黄赤,或表现有寒热。人迎脉当弦而有力,治宜疏肝泻胆。

  胆虚证:两目视物昏暗不明,胆虚易惊,常感畏惧自恐,头昏少寐,脉弦细无力。宜养肝以利股。经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三)心脏

  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开窃干舌,其荣在面色,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伤心,心恶热,忧愁思虑则伤心。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脏如产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则神志错乱,狂燥妄  动,哭笑悲怒,语无伦次而行动反常。经言:“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说明临床诊疗神经疾病,既要诊候阴、阳脉象的虚实现象,又要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以确诊属实属虚。对治疗神经性的疾病用针灸治最宜。心脏主血,其血液的循环能通达脏腑内外上下周身无所不至,放心脏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为在血液运动上所造成病因。

  心火盛实证:多为心脏的血液运动过速而产生心火过甚,症现心烦不安,面赤脉数,小便赤涩,口渴不欲多饮,或产生吐衄及外渗出血等症。宜泻心火凉血。

  寒证:若血分有寒则血液运行不畅,脉象弦紧而涩,或迟涩,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头痛,妇女则行经不畅而痛经,饮食喜热畏凉。治宜温经行气血。

  血瘀:心血运行瘀阻在内,常见面色晦暗,脉象沉涩,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红有瘀斑,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如血液循环瘀塞在体外,则发生痈疽疮疡,脉象滑数,或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是言心脏血液瘀阻于外的痈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气。后者,宜清热凉血解毒行瘀。

  心血虚损:为血液量少则循环运行不足,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伤,脉象虚弱无力。治宜培补气血,经言;“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四)小肠腑

  小肠为受盛之府,主转化饮食糟粕并吸收营养,是食物分别清,浊的界限。小肠实热:则头痛心烦,少腹胀痛,小便黄赤不利,或耳前面发热口舌糜烂。宜清热利湿,小肠虚寒:小腹隐痛时痛时止,喜温热按则痛缓,或少腹痛时牵连腰背单丸而小便频数。宜理脾温气散寒。经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五)脾脏

  脾藏营,营舍意,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荣在唇,与胃相表里,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味为甘,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伤牌,脾恶湿,饮食大饱则伤脾。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与胃,主中央土,中土运化木、火、金、水四方。胃土为水谷之海,脾土转输水谷以散精气而营养全身为生长后天之本,故从古达今的良医对治疗五脏六腑之病,无不注重脾胃和联系脾胃用药立方,主要由于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枢核心。如《素问·太阴阳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腊的辰、戌、丑、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昼夜亦有辰、戌、丑、未之月亦属中土时辰)所以脾与胃、是人体后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

  脾胃不调:多为饮食不节所伤,引起中脘食积痞满,暧气呃逆甚则呕吐,腹痛绵绵不思饮食,宜健脾消食和胃。

  脾胃中气下陷:为左肝右脾气机下陷,两脉口在正运之时而两寸部动脉特别显象虚而无力,肠鸣腹泄,气往下堕,呼吸短气懒言,饮食减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补益中气。

  脾胃湿热:由湿热蕴郁中焦,院腹胀满,身重体困,面目暗黄,大便糖,小便黄而不利,或发热口渴。宜清热利湿。

  脾肾两虚:形体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虚满时轻时重,大便稀薄,脉象沉小,或下肢浮肿。宜温肾健脾化水气。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

  (六)胃腑

  胃是容纳五谷之府,人以胃气为本,胃消化五谷以养人,故胃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资源。

  胃寒:脘腹疼痛绵绵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诞,舌苦白腻,喜热饮食嗜好香燥。治宜理中温胃。

  胃热口渴喜凉饮,胃脘嘈杂,多食善饥,或反胃呕吐,舌红苔黄少津,治宜清胃泻火。

  胃虚:脘腹虚满时胀时消,消化不良,饮食减量,大便泄,百质淡苔薄白。治宜补脾健胃。

  胃实:目臭舌干,晚腹疼痛胀满按之痛增,大便干数日一便。脉象:两脉口的尺部沉而有力:两人迎的以动脉浮沉有力。治宜消导。经言:“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七)肺脏

  肺藏气,气舍魄,肺主皮,开窍于鼻,其荣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味为辛,在液为涕,在志为优,忧伤肺,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上气,急食苦以泻之。

  肺脏主气,为诸脉朝会之所,司行呼吸节奏开阖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以肃清内外通调周身而推陈致新,故肺脏喻为相傅制节的称号。肺脏若失去正常的气机生理,即产生疾病,病症表现多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经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肺寒:肺如受到风寒外束,周身可发生肌肤疼痛,鼻塞无汗,呼吸气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脉当浮紧,治宜发汗解表。

  肺热:若邪气入侵蕴肺多日化火,以致温邪内炽,咳嗽气喘,胸痛引背,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甚则咳唾脓血有腥臭气味,脉当滑数。治宜泻肺清热清痰。

  肺气虚证:肺气虚弱则生理功能减退,呼吸气短,咳嗽无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无力。或因肺气久虚导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干咳短息,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低烧,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前者、右脉口的寸部脉当不及。治宜培土益气化痰饮;后者,左脉口当浮数无力,右脉口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益脾肺。经言:“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八)大肠腑

  大肠为传导转输之府,由于饮食入胃,下转小肠,又由小肠转入大肠,再由大肠将食物渣滓章排除体外。

  虚寒证:大肠受家则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好温热饮食,不能久立,喜曲腿侧卧。治宜温中散寒理气。

  湿热证:大肠感染湿热秽浊之气,起病陡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数,暴注下迫,或泄痢脓血,脉当滑数。治宜清热理气解毒。经言:“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8:00 | 只看该作者
(九)肾脏

  肾藏精,精舍志,肾主骨,开窍于耳,其荣在发,与膀胱相表里。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味为咸,在液为唾,在志为恐,恐伤肾。肾恶操。强力举重则伤肾。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内藏真水真火,左肾属真水,右肾属真火,若真火真水不亏,人体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损即导致疾病。

  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无力,面色淡白,头昏耳鸣,腰脊酸软或痛,或阳萎早泄遗精尿频,妇女则宫寒不孕,脉当沉小无力。宜温补肾阳填精。

  肾阴虚:肾阴亏损虚阳上浮,舌干口燥,头昏耳鸣,潮热盗汗,虚烦难眠,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当阴阳俱浮寸旺于尺。治宜滋阴以降浮阳。

  肾不纳气:劳伤久病肾气摄纳失调致使气不归元,咳逆短气汗出,动则喘促尤甚,腰以下寒。治宜摄纳固肾。

  肾虚土衰,腰酸腹痛虚满按之痛减,食少四肢无力,常在早晨滑泻大便,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右脉口当沉弱无力。治宜温肾补脾。

  肾水凌心:心中悸动不宁,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鲜明有水气,甚则四肢振振而动。脉当左脉口脉浮而迟,右脉口脉沉而迟。治宜宁心温肾化水气。

  (十)膀胱腑


  膀胱为洲渚水府之官,化气则能出矣。由于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气,病症表现多在于小便。膀胱实证:膀脏内湿热蕴结,导致小便淋漓不利,则尿急、尿频、尿痛、尿白浊等淋病,甚则尿血,日久可酿成结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疗法宜清热除湿利小便。

  膀胱虚证:形体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多而频数,或遗尿尿精,脉当沉迟,宜温摄补肾壮阳以温蒸水气。经言:“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朋巨阳。”

  (十一)三焦腑


  人体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质的腑器,唯独手少阳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经脉路线,但在胸腹之内却没有“腑器”的形质。亦类似无形的“十二经脉”结构一样,在人体之内有它的实际功能但没有实体,根据三焦腑的独特生理而综合归纳其认识如下:

  1、《灵枢·本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放手少阳三焦经,虽然在上焦与手心主相协调表里阴阳的运动,但与下焦的肾脏和膀脱还有联络功用。故经云:“少阳属肾,(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而言)肾上连肺”这充分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实隶属于下焦的肾脏,并又牵连着上焦的肺脏,因“肺脏主皮毛”故以上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以上证明,手少阳“三焦经”与“上焦”和“下焦”都有联系,但虽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内,所以称之为“三焦经”。

  2、按三焦腑病的症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大络”,放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委阳”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

  3、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上巅顶之脉”和督脉的“百会穴”都有联系。如《灵枢·经别篇》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据以上对三焦经特别的喻名为“指天”尊称,就足以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施行动用而与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

  4、《素向·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肾属北方为“水脏”,与膀既经相表里以施行化气行水利水道,如果没有心火下济于肾,肾脏即缺乏化气行水的蒸腾能量。其三焦经与手心主相表里,主相火,并且其“手少限届肾”,所以手少阳三焦经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转移入肾,以协助北方肾脏化气,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阳三焦经,实是协助肾脏、膀脱之强有力的“化气行水之腑。”

  5、由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的体内生理功能特别,故而给它以特别的“孤府”之称号。关于这“孤府”的称号认为有两义:

  一是其它的五脏、五腑皆有脏、腑配偶,唯独“三焦腑”无正当的配偶之腑,而重配偶干“手心主心包络。

  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与众不同而称它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称孤道寡,故认为古圣人对“三焦腑”书以“孤府”的称号,是形容“手少阳三焦经”有统率人体周身上、中、下三焦之运输水道的特别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赖阴、阳、水、火转输以维持生命。按三焦经的病证表现。《灵枢·经脉篇》云:“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詹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如用针法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当根据脉、症的虚实给予合理的调治。

  若用药物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如果调平了“脉口、人迎”的寸、关、尺脉象,即是调治了“三焦经”疾病,因为手少阳三焦经、与上、中、下各阴阳系统都有联系。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五、五脏六腑混元统一论

笔者在前面对五脏六腑分别作了简略的辨证,根据“十二经脉”是混元统一的阴阳正负机能运动的道理,并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特概述对五脏六腑的混元统一理论认识。

  “现代医学解剖证明,隶属南方的“心脏”有左右心房和心室,并形成四个运行血液的器官。笔者认为,北方的肾脏,有左右肾脏两枚和左右正副睾丸两枚(妇女有左右卵巢)亦是形成四个以精化气的运行器官,就形成南、北两极遥相对应的人体两极磁场,故人体之内有生物电和磁力。

  心为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运行血液以循环周身;肾为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以精化气而运行周身。心与肾是南、北方位的直经,肾主冬,心主夏,是子、午方位相对立的。但是,心、肾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的。经言:“苦味人心;咸味入肾”,其入心之苦味能走骨;人肾之咸味能走血,故可证明它们是心肾水火相交的。

  肝脏届东方木,肺脏属西方金,虽然肝与肺表现有青、白的颜色不相同,但肝脏与肺脏的外型是同形状的。肝主藏血,肺主藏气,各司运行阳气东升西降以及阴气西升东降的气血周流循环。肝与肺,是东、西方位的横纬。肝主春,肺主秋,是卯、酉方位相对立的。但是,肝、肺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的。经言:酸味入肝:辛味入肺”。其人肝之酸味能敛肺,又能补肺;人肺之辛味能疏肝。又能补肝,故能证明它们是肝肺金木合并的。(水、火、金、木、达到正常的生理就相合;反常的变态即相克)。

  诸如以上所论述的东、西、南、北遥遥相隔而能取得四方共济,全依赖于中宫之脾、胃的转输才能取得四方共济,例如我们玄门阴阳人卦的核心是以中土五数为“太极”,故道祖太上老君著《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言中土的五数“太极”,有协调木、火、金、水的养身功效。这虽然是恬虚无修身养性的教导,但为医者,也应当了解这混元一体的捷径道理而诊疗疾病,定能取到良效。

  南方乃手少阴心火藏神;北方乃足少阴肾水藏精;东方乃足厥阳肝木藏血;西方乃手太阴肺金藏气,这精、神、水、火、气、血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心与肺、相互关系在上焦起着运行作用。肝与肾,相互联系在下焦起着运动作用。下焦的肝、肾之腑胆与膀胱都是袋囊形状,其功能上济,胆、上输胆汁,膀脱、化气上蒸。上焦的心、肺之腑大肠和小肠,都是上下通畅,其功能下达,小肠,在向下运行中而吸收营养,大肠,下达排便。中焦的脾胃,升清于上,全赖脾阴;降浊于下、皆靠胃阳。三焦、化水道行气以运输左右上、中、下三焦的周身水气。五脏六腑共合起来配合人体左、右手足的三阴三阳正负机能运动,即成为一个混元一体。这说明人体之内的阴、阳结构的统一性,所以我们祖国医学在诊、疗方面不能像西方医学将人体分成几大系统,而是强调用混元统一的整体观点诊疗疾病。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六淫致病

大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随着春、夏、秋、冬更变运行。宇宙的正常六气,对大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人类和动物的成长变化,都起到促进作用。故人与自然界的气候是息息相关的。经云:“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由于人体内十二经脉的机能与天地同理,是相适应的。大地的人类,在天之下地之上的气交之中,故天、地的升降之气就滋养着人体,只要人体之内素质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六淫”气候,也不易侵入人体。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不善于锻炼保养,而操持过度嗜欲无限,致使身体亏损而体内失去了抗病能力,故很正常的六气,也会常常入侵而感染疾病。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对自身的修养和锻炼都是非常需要的。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是中医界诊疗寒、温二邪理论指导的规矩绳墨,在诊疗实践中的效果,已受到医学界公认。

  伤寒病邪先伤足太阳膀既经,为三阳之表,循行人体的后背,属巨阳,主外表,主化气藏精液之腑,为三阳之父。经言:“三阳为父。”

  手太阴肺,届百脉朝会之处,主外表皮毛,主司呼吸行气之脏,为三阴之母。经言:“三阴为母”。

  据膀胱经和肺经为三阴三阳的父母,父阳、是三阳的外表;母阴、是三明的外表。外邪袭人必犯表,寒邪伤阳,温邪伤阴。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放风寒之邪入侵为父阳的阳气虚而致病,风寒之邪,先伤足太阳经而次第传六经;风温之邪入侵为母阴的阴气虚而致病,故风温之邪,先伤手太阴肺经而决第由卫及营传上、中、下三焦。此为寒、温二邪致病的辨证规律。

  关于暑、湿、燥、火伤人致病,虽然各有各自的病证现象不同,其表里的症状表现都不出三焦、六经的范围。

  (一)风

  风,在春季风木当令,气温上升,人若感染风邪,属温病为多,前贤言:“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温病条辩)云:“太阳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风温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治疗风温病初期宜用辛凉法解表,若病邪减退改用辛凉轻剂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继后治疗。如果温邪进入营分宜用清营等法,从血分理邪外出。但风温之邪深入营分利用现代医术“静脉输液法”疗效亦佳。由于液体之内配合以甘、咸、寒凉之品,恰好由血脉中熄灭温邪。

  如温邪传入中焦化成温燥,宜用清热,增液等育明法缓解;若温热邪燥甚而使结者,当用消导法除邪。若已患病多日阴分已伤而温邪深入下焦者,宜采用滋养下焦的阴液为治;如下焦出现滑泄虚脱者,兼用收摄法以固之。

  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植者,春不病温。”说明患温病之人阴精必定先已损伤,所以《温病条辨》中的一切治疗药方(除患湿性病证采用“温燥法”治疗外)多以有阴养液法为治疗宗旨。关于治疗温病的诊疗法则,当参考《温病条辨》,恕不赘言。

  (二)寒


  寒、严冬季节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

  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大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的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经过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皆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关于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经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

  伤风、头痛发热汗自出脉浮缓者,宜用解肌和表除邪。

  如病邪传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胆经而寒热往来者,用和解法以调和表里。

  若病邪传入阳明胃经化为燥热伤津而汗出口渴脉洪大者,用辛凉生津以清热。如邪气入里腑结不通其两寸口脉沉实者,用消导等法除邪。

  如病邪深入足三阴经化为诸寒症者,用温热下焦的“四逆汤”辈治疗。

  由于风寒之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故《伤寒论》中一切主治的药方(除特殊因寒化为燥热之症而采用寒凉甘润的治疗外)大多以温阳与存津液为治疗的宗旨。

  根据笔者临床以来,见患“伤寒传六经”之病逐渐减少,可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有关,不知北方严寒地区如何?仅有极少数人在冬寒季节里感染伤寒传经,但病症表现,仅见到足三阳经的“表证”为多,或是传入足三阳经的“腑里”而止。由此,认为风寒之邪不易传过足三阳经的界限而进入足三阴经,效实际传入足三明经的病症极少。笔者常见到亲体本自“阴寒”之人,突然又遭受到寒凉的气候,或是由寒凉的饮食所导致而直中阴经。”(却未经过三阳经的表证而“直中”阴经)其常见症状:发病突然,腹痛腹泄,甚则下利清谷,腹痛如绞,四肢厥逆,面色惨白,或面客滞青色全身寒悚。症轻者脉沉、小、迟涩;症重者脉微将绝。治宜回阳救逆。

  贫道常遇此症,缺乏中药救急时即采用西药:用“盐酸肾上腺本”lmg与“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号针头,选取三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针八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经用药物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十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证,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全愈。

  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明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

  “伤寒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疗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辩》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关于“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

  (三)暑

  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暑气酷热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劳动,或在高温场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导致“中暑”。常见症状:全身壮热,头痛心烦,口渴喜凉饮,身体蒸蒸发热汗出,甚则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凉甘润。

  亦有因元气素虚,又感染暑热湿气而发病,症状:恶寒发热,短气自汗出,头痛四肢酸软无力。脉当正运不及,宜益气理湿清暑。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四)湿

  湿:长夏季主湿,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宜用温澡法散表理湿。

  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由思虑过多伤脾而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

  (五)燥

  燥,秋金主令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气更甚。其防虚的体质,易感染燥气生病。症状表现:头痛身热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干咳。甚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干齿槁无津。宜用滋阴润燥少佐辛凉处治,若无表证兼用酸甘化阴法治疗。

  (六)火

  火:盛夏季节的炎气属火,夏季为阳气旺盛至极,阳气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导致各类炎症。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凡表现向上冲逆之病,热极昏瞀瘛 之病,神志浮躁狂乱之病,皆属于“火”之为病。由于火之为病甚多,涉及各类病疾,应区别几类“火”的性质,属阴虚火浮者,宜滋阴纳阳以熄火;属实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灭火,属表,里之郁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属微火者,用清凉运化以降火。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七、诊疗病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上章简略地论述了对五脏六腑与风、寒、暑、湿、燥、火的辩证,是为了对初学医者作点引进辩证论治的观点。

  关于详细的辩证论治,当参阅现代医籍。由于当今盛世百家争鸣、名人辈出,故现代的医籍已汇集了古、今明贤的智慧,对各类疾病辩证分类十分详细,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备。

  笔者根据自己的诊、疗经验认为,对各种疾病不应该仅凭寸口脉象就拟定出治疗方案。

  譬如贫道在未明“十二经脉”机理之前治病,全依靠医书上的古、今名方治病,在疗效上、有的患者有效而有的患者却无效,有效率仅百分之六十。这就说明其“药方”要与患者的病机相合才能有效;若“药方”与患者的病机不合便不能见效。如张仲景医圣的“药方”人人都赞扬,若按方投之不合病机亦不会有效;如果与病机相反,甚至还有不良反应。故方药所发挥的能量,必须恰好与患者的病因相投即是对症的“真正药方”。

  贫道现在治病,全依靠十二经脉的道理作指导。在未诊察病人脉象之前,其心中是空白的,(可是,必具备中医的基础知识)也没有任何治疗疾病的方案和方法,经望、闻、问、切、诊断之后,结合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规律从得出调治阴、阳的治疗方法。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利用这种左右双向,正反循环的运动机理,结合阴阳脉象的太过,与不及来进行诊断治疗,无论是用在针灸,按摩,还是用中药配方,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有效率能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实践证明,利用“十二经脉”的运动规律作临床指导,其实用价质是不可估量的。

  多数患者的脉、症是变化不定的,有些病人“脉象相同”而病症都不同;有些病人的“病症相同”而脉象又不同。凡临床多的医者都会有这种体验。故病人的脉与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采用治病的“方药”也不应当有一定之规。凡是按教条所规定的“中药治病配方”或针灸的“穴位组方”只可以适应一部分病人,而不能符合所有病人。故贫道最尊重这一随“十二经脉”的机变其治法亦变的“灵活药方。”对预先所规定的“对症药方”是次要的——可作临床选择的参考药方,唯此才符合实事求是临床辨证诊疗原则。这个随“十二经脉”机变其法亦变的“灵活药方”是贫道多年来在探讨十二经脉道理中的心得体会,还将是贫道未来治病的总方针,但是,这个符合每一个病人的真正对症“药方”是不可能预先说得出来的,读者们若询问这个最合理的治疗“方药”,已寓于“十二经脉的机理之中”。经言:“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故应潜心钻研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而从中取得“真正契机”的调治方法。

  本书中有数例用针灸和用药物调治疾病的医案,这数例医案虽然是贫道在探讨十二经脉过程中的肤浅认识,但从中或多或少能参悟到“十二经脉”的玄机。由于十二经脉机理无形无象,类似我们玄门谈“道”一样,真是只可意会,实难言传。因此,对十二经脉的道理有低层的参语认识,就能起到“低层次作用”;有中层次的参语认识,就能起到“中层次作用”。有高层次的参语认识就能起到“高层次作用”,前贤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十八、古圣人诊候脉口人迎的出入升降证例

关于诊候“人迎脉”的证例:《伤寒论》张仲景医圣原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

  又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篇》仲景师曰:“人迎脉大,趺阳脉小其常也。假令人迎趺阳平等为逆,人迎负趺阳为大逆,所以然者,胃气上升动在人迎,胃气下降动在趺阳,上升力强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为逆,大逆则死。

  以上充分说明张仲景医圣深明“足阳明胃经”是在升降往来运动,故诊察胃气上升的能量,候在颈两侧的“人迎穴动脉”诊察胃气下降的能量,候在两足部的“趺阳穴动脉”。人迎与趺阳,皆属于“足阳明胃经”故能诊候胃经的升、降盛衰。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歧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何加而钩?歧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歧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冬脉如营,何如而营?歧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放回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据以上论春、夏、秋、冬四季脉象,唯独论肝脏脉只讲出了“来的”脉象,而未说明“去的”脉象但对心、肺、肾的三脏脉象,都说明了在诊脉中有“来、去”之诊候,这春、夏、秋、冬四季的脉象转变,皆指诊候两寸口的动脉而言,贫道若没有经过那种“功态”的显象,也难悟透这《素问·玉机真脏篇》所论脉博之“来、去”的道理。、所谓“来者”?即正运动的脉波现象,“去者”?即负运动的脉波现象。据以上这两个证例,可证明古圣人们诊察脉象,都十分重视诊候正,负往来的脉波。笔者研究十二经脉的道理亦是正、负往来运行机理,与古圣脉诊道理是相符合的。但其中之理,只有一点点区别,即分别左。右两侧的脉象运动是“相对立的”升、降、往、来。特列出阴阳“正、负”脉波表于下还当联系参考“功态呈现表”即明二十经脉左、右圆通的机理。

  脉口人迎动脉的正负脉波表

  手足

  三阴经  正运  手足三阴经从足走腹由胸走手运行时所激起的气血波动在脉口(来)的脉象  负运  手足在阴经从手走胸由腹走足运行时所激起的气血波动在脉口(去)脉象

  手足

  三阳经  正运  手足三阳经从手走头由头走足运行时所激起的气血波动在人迎(去)的脉象  负运  手足三阳经从足走头由头走手运行时所激起的气血波动在人迎(来)的脉象

  左手脉口以诊候左侧手、足三阴经的正、负运动脉象、右手脉口以诊侯右侧手、足三阴经的正、负运动脉象;左人迎脉以诊候左侧手、足三阳经的正、负运动脉象,右人迎脉以诊候右侧手,足三阳经的正、负运动脉象。并比较脉口和人迎,所释放的脉波能量之大、小、强、弱而辨别一倍、二倍、三倍以及阴、阳的太过或不及。

  脉诊乃医生诊察患者之正、负脉波运动的传感意识,所以医者必须静心静息,集中精神,细心分别默识神会而体察出患者的不平之处或独异之处,即是病灶之所在。无论是用针灸、按摩、还是用中、西药治疗,均要从调平上、下、左、右的阴、阳经脉而着手,如调治得阴阳四处;仰左右脉四处(即左右脉口左右人迎)动脉平衡,才为“上工平气”而疾病亦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2 10:09 , Processed in 0.06159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