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世之大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祝华英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五、简叙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当贫道进入“股息功态”之时,感到自身前、后中线的任、督两脉都在运动,并感觉到任脉与督脉”,各呈现两条经脉线合并成一起运行。以前,我认为任脉与督脉均只有“单独一条经脉”,谁知却是“两条经脉相合并”的。因为前人传承下来的“奇经八脉图”对于冲脉、带脉、阴跷、阳跷、明维、阳维等六脉,在人体都有两条经脉而分于左右两侧,但对于“任、督二脉”在人体中城,却是独一无二的经脉。后考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任、督两脉循行之后皆终止于“两目之下”。据此,便充分证明“任、督二脉”确实是两条经脉相并而为一的,亦呈现左、右各自不同的升、降运动。

  任脉属阴、却与足三阴经的运动相反;督脉属阳、却与足三阳经的运动相反。正当左侧足三阳经的经气反运上升的同时,其左侧的“督脉”则运行下降;当左侧足三阳经的经气正运下降的同时,其左侧的“督脉”则运行上升。其右侧之足三阳经和右侧“督脉”的升、降运动亦如上运行。正当右侧足三阴经的经气正运上升的同时,其右侧的“任脉”则运动下降;当右侧足三阴经的经气反运下降的同时,则右侧的“任脉”则运行上升。其左侧之足三阴经和左侧“任脉”的升、降运动亦如上运动。由于任、督二脉与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阴、阳运动不同,全是“排斥性反作用”的运动机能。

  关于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等六脉,因受左右侧“十二经脉”明显的升、降运动所混淆,难以体验出这“六条奇经”的升降运动规律。如借鉴“任、督二脉”的运行机理,即认为全体“奇经”都是在配合“十二经脉”的运动中,而起着“排斥性”和“牵引性”的反作用功能。

  《素问·痿论篇》曾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惚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按以上“足痿病证”,原由足阳明经气虚弱导致运动机能失调,并间接涉及冲脉、督脉和带脉的“牵引”机能失去作用而才形成足痿不用。故笔者认为:“奇经入脉”分布于人体的前、后、左、右、内、外周身,都是起着“牵引排斥性”反作用功能。

  对奇经八脉的治疗分析

  关于奇经八脉之中的“任脉、督脉”皆有俞穴可以调治疾病。其任脉循行人体的胸腹中线,经云:“腹为阴”,故“任脉”为诸阴经脉之海。由于任脉的运动虽然与足三阳经运动相反,但相反之动力,实有相助足三阴经的运行之功,所以“任脉”有担任阴经运动的潜能。其督脉循行人体的背部中线,经云:“背为阳”,故“督脉”为诸阳经脉之会。由于督脉的运动虽然与足三阳经运动相反,但相反之动力,实有相助足三阳经的运动之功,所以“督脉”有总督阳经运动的潜能。冲脉起于气街(足阳明经的气冲穴处)由足阳经别出并着足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因冲脉发自足阳明经的“气冲穴”,足阳明属胃,是受生活物质的“水谷之海”,而五脏六腑皆禀受其气为“后天营养”之根本;冲脉又并着足少阴经夹脐上冲而行,足少阴属肾,是藏“朱天精气”而濡养周身之根本。故冲脉兼受先、后天之二经的充沛经气,所以是“十二经脉”之海。但是,其“冲脉”多借居足少阴“肾经俞穴”来调治疾病。故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在本经有“穴位”调治疾病外,其它奇经皆是“借居十二经脉的穴位”治病。如后世发明的“灵龟八法”说:“后溪穴通于督脉,列缺穴通于任脉,公孙穴通于冲脉,临泣穴通于带脉,照海穴通于阴跷脉,申脉穴通于阳跷脉,内关穴通于阴维脉,外关穴通于阳维脉等,亦全是借用阴阳“十二经”的穴位治病。

  关于对“奇经入脉”在用中药的治病中,仅见到前医叶天士先生言:“八脉隶于肝肾”,以“龟板、龟胶”为入“任脉”之药品;以“鹿角、鹿胶”为人“督脉”之药品,除此之外,很少见到专为“奇经八脉”立出方药。由于任、督、冲等脉皆起于少腹下与胞中,所以后世医生对于妇科疾病的胎前、产后、月经、崩带以及胞宫生殖等病,虽然常以任、督、冲、带等脉而立论很多,但在用中药之“立方用药上”,主要还是调治“肝肾”的药品。

  如以上对“奇经八脉的种种观点认为:除“任、督”二脉外,对其它奇经的调治,若调正了“十二经脉”,即是调治了“奇经八脉”。因调治奇经八脉的“治病穴位”,多属于“十二经”的穴位。

  奇经八脉生长衰老过程

  奇经八脉在人体生理中,有它生、长、衰、老的寿命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说明女子生长发育大致到达十四岁之时,其冲、任两脉发育建全,即开始排卵而按月行经。经过三十五年的寿命过程,一般到四十九岁期间,其冲、任二脉即趋向衰弱,故而导致月经停止,同时其生育子女的功能亦消失。其男子生长发育到达十六岁时期,肾脏的精气充盈即能开始排精,如男女媾合即能殖生子女。经过四十八年的寿命过程而到达六十四岁时期,其肾脏的精气即趋向衰弱,因而断绝繁殖儿女的功能。

  在以上人体之生、长、衰老的生理过程中,正当“冲、任”二脉的旺盛之期,其“奇经八脉”皆旺盛;当“冲、任”二脉的衰弱之期,其“奇经八脉”皆衰弱,故奇经八脉有它的生理寿命过程。

  “奇经八脉”在人体未发育建全之前,和精气衰弱及断月经之后,可知“奇经八脉”的运动功能还是存在着,前者,是起着“生长不足”的排斥运动反作用;后者却起着“衰退不足”的排斥运动反作用。亦如《灵枢·卫生篇》黄帝问于歧伯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一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所以“奇经八脉”在壮年与老年亦是同样的盛、袁生理,按妇女的“行经与断经”可证,如行月经之期是旺盛的体征;若断月经之后是衰老的体征。《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歧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这说明善于养身修炼之人能够保持延长“奇经八脉”的寿命。因为修炼者在第一步就是通“小周天功”,即是通调“任、督二脉,如果任、督脉得到通调相交,即获得健康长寿的条件。可喜的是,近些年来修炼气功的热潮遍及全世界,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对人体科学研究、对“奇经八脉”的研究,都会取得一定的进展和认识。

  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笔者与古今的观点一致,读者可参考古、今针灸书中的“十二经脉”循行示意图。关于“任、督”二脉的形态,根据货道在“功态中”的现象感觉却有点与前人的不同。因此,特遵照前人立出了“任督二脉示意图”(见图1、图2);并又立出我在功态中感觉的“任督二脉示意图”(见图3、图4)以供研究考证。

  任脉者1,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4,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25,上颐循面入目26。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图1 现代任脉经脉循行示意图



  图2 现代督脉经脉循行示意图



  图3 动态中任脉经脉循行示意图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胶中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腹中 18、玉堂 19、紫宫 20、华盖 21、璇肌 22、天突 23、廉泉 24 承浆。

  图4 动态中督脉经脉循行示意图

  督脉者:1、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2.女子入系廷孔; (2.男子地奠下至墓,与女子等)其孔、溺孔之端也;3、其络循阴器合墓间、绕篡后;4、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脉者、合少明上股内后廉;5.贯脊;6.属肾;7.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8.上贯心;9.入喉;10.上颐环唇;11.上系目之下中央;12.与太阳起于目内眦;13.上额;14.交巅上;15.还出别下项;16.循肩膊内;17、侠脊抵腰中;18.入特膂络肾。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中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道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19.兑端;20.人中;21.素  ;22.神庭;23.上星;24.囱会; 25.前顶; 26.百会; 27.后顶; 28.强间; 29.脑户; 30.风府;31.哑门; 32.大椎; 33.陶道; 34.为柱; 35.神道;36.灵台;37.至阳;38.筋缩; 39.中枢;40.脊中;41.悬枢; 42.命门; 43.阳关; 44.腰俞;45.长强。

  附:在任脉用药物穴位注射治疗病例

  毛××,男, 78岁,住武当山。 1997年4月 15日就诊。患者陡然发生腹痛甚剧,四肢寒凉,面色惨白、咬牙紧齿、痛苦呻吟不止,舌质淡红苔白润,并出现呕吐。

  脉候左右寸口、浮候无脉,沉候其两寸部亦无脉、左右关、尺两部脉象沉迟而小脉搏极弱。诊察左右人迎动脉均现浮小兼迟之象,能感觉动脉的往来,而比较“两寸口”之脉搏略微明显。凭脉据症诊断为:体内的“阳气衰微”却无热能化阴,而致使“阴寒之气”太甚,寒主收引即形成痉挛性腹痛剧烈。

  因发病急迫采用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用5ml注射器,吸取硫酸阿托品0.6 mg,又吸取盐酸肾上腺素1mg混合后,在患者的“关元穴气海穴”刺入三分各注入二分之一药液。经注射药液达15分钟后其患者的腹痛好转大半,仅只有轻度的腹痛。复查患者左右寸口、人迎动脉,而阴阳双方的脉搏明显增强,其迟脉象消失,但两寸口的“寸部”脉波,还显不足之象;两人迎的“寸部”还显浮象。另用肌苷0.1g 2片,维生素Bl 10 mg 3片、醋酸泼尼松5mg 2片、维生素B6 10mg 2片,胃复安5 mg 2片。给患者口服,在眼药45分钟后全愈。

  奇经八脉之中的“任脉”,乃是诸阴经之海,而任脉的“关元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之穴。任脉的“气海穴”乃禀受呼吸气机之“海底根蒂”处,故我们道家在修养中亦提倡“关元、气海”为呼吸归根之处。所以贫道选取这两个穴位用药物注射以治疗“明寒急症”,因借此“二穴特点”,能使药物在阴经方面来迅速发挥药物作用,而令阳气升举,即可在短时间以内消除“阴寒之邪”,所以获效甚捷。

  以前,贫道常用如以上配方,是选取“气海”与左右“阴陵泉”的三穴注射、而救人甚多。但以上疗法,只适用于阴寒腹痛急症,如属于炎症腹痛者忌用。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1:00 | 只看该作者
六、解释根溜注入矛盾

关于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机能运动,应区别足三阳经与手三阳经不同运动道理,足三阳经是反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入的;手三阳经是正运动之时产生根、溜、注、人的。只举足阳明胃经和手阳阴大肠经为例:正当足阳明经反运而经气上行之时,其在足的足阳明经气即由“厉兑穴”处退缩而上行溜流于“冲阳穴”,继续上注于“下陵穴”,同时,颈部的足阳明经气即从“人迎穴”处上升运行至“颡大穴”而终结;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而进入于“人迎穴”。这进入于人迎穴的别行经气进入于何所呢?是由人迎穴“入贯舌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散舌下之脉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如足阳明经正运下行之时,在头部的足阳明经气即由“颡大穴”下降至人迎穴处,同时,处于下肢的足阳明经气即由“下陵穴”下降运行至“厉兑穴”而终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进入于足太阴经与之相“吻合”。这说明“十二经脉”不论正运与反运,都是“如环之无端”的运动机能。《灵枢·根结篇》云:“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所谓入于人迎、丰隆也?是言其足阳明经气根、溜、注、入反运上行时,该经气由“人迎之别穴”而入;正运下行时,该经气从“丰隆之别穴”而入。

  当手阳明经正运而经气上行时,在手的手阳明经气即由“商阳穴”处退缩而上溜流于“合谷穴”,继续上注于“阳溪穴”,同时在颈部的手阳明经气即由“扶突穴”处上升运行至“迎香穴”而终;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别行而进入于“扶突穴内”。这进入于“扶突穴”的别行经气又进入于何处呢?是经过“扶突穴”入喉咙至缺盆与手太阴肺经的“循喉咙之脉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当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在头部的手阳明经气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处,同时在手部的手阳明经气、即从“阳溪穴”下行即伸进至“商阳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道经气由“偏历别穴”而进入于手太阴经与之“相吻合”。即形成“如环之无端”的阴阳交合机能。

  《灵枢·根结篇》云:“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手扶突,偏历也,所谓入于扶突,偏历也”是言手阳明经根、溜、注、入正经上行时该经气由“扶突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反运下行时皆经气从“偏历别穴”而转入于手太阴肺经。也就说明了,阴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阳经的经气来占领;阳经经气退缩的同时,其阴经的经气来占领,也就形成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循环不息功能。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脉、就这样“如环之无端”往返不息地运动着。

  《灵枢·官能篇》曾云:“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故此章之根、溜、注、入的阴阳出入升降屈伸条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手、足三阴三阳之肘膝以下的阴、阳、进、退、伸、缩机能,可证明肘、膝以下之井、荥、剑、经、合五个穴位调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当注意,其“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阴、阳经脉的经气是有规律的升、降、出、入而上下移动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七、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根据上章“足阳明经与手阳明经”的根、溜、注、入的运行机理,来结合研究《灵枢·根结篇》之原文,就知《灵枢·根结篇》原文中再来“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十二经脉的“全璧”。

  经曰:“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附,人于人迎,丰隆也。”按这几句经语来研究分析,这实际上只说出了足阳明级在反运上行之时,其经气由“人迎”的别穴而入内,而没有说出足阳明经在正运下行之时,其经气由“丰隆”之别穴而内入。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衔接的句词“丰隆也”而了之。更没有说出正当足阳明经气在反运上运的同时,而与其相梧合阴阳运行的“足太阴脾经”此时此际正地反运下行至“隐白穴”而止。及同时,还分支一道经气由“公孙”之别穴外出而交会于足阳明胃经。以上还只说出了“此一侧的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再同时,还要了解到“彼一侧”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的运行规律,却与此侧相反。因此,故当“一隅而三反之”,才能获得各阴阳经脉之左、右侧的完整机理。可见古圣人们对十二经脉之内在的正、负机理非常保秘,仅只说出了一隅之词。贫道若不是在“功态中”发现左、右、正、负的经脉运动,也难以悟出左右四肢阴阳对立的正负机理之真谛。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3:00 | 只看该作者
八、脏阴腑阳互相为用

“十二经脉”对人体之内的五脏六腑确有互相为用的机能活动。

  举足阴明胃经与足太阴牌经为例:由于足阳明胃经有“属胃络脾”的别脉;足太阴脾经有“属脾络胃”的别脉。体内各脏腑之间各有这样的阴、阳“分支别络脉”,也类似体外四肢的“十二经别穴”的结构一样,而勾通阴阳经气。因胃经和脾经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在经脉的运动中,若右侧的足阳明胃经在“络脾之时”,而左侧的足太阴脾经就在“络胃”;相反,左侧的足阳明胃经在“络脾”时,而右侧的足太阴脾经就在“络胃”。可见左、右是相对立的阴阳转化机能,并互相为用,在脏阴、腑阳之间就形成了不间断的阴阳生化之机,故五脏六腑之间及左右经脉运动之间,都是不间断的相互生生化化。正可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内的脏阴、腑阳联系着左右阴阳两性机能,而保持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协调关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九、五脏六腑与十二经别的开阖机能

关于“五脏六腑’与“十二经别”的开阖机能,贫道在“功态中”发现手足四肢的“十二经别穴”之处,有开放与关闭的机能。其开放关闭的机能,是在四肢的内三阴经脉与外三阳经脉的正、负运动中,并通过“十二经别穴”而进行阴、阳经气交换的,故易感觉出来。但是,因人体之内的五脏六腑所处的位置分散,故对各脏腑的开放与关闭机能,虽然有感却难辨清。根据体外四肢处“十二经别”的结构,与体内五脏、六腑之“别络”的结构相同。再根据手足四肢的内三阴、外三阳之有规律的开放与关闭机能,即能确定五脏六腑的开放与关闭机能。

  体外四肢“十二经别穴”之处,与体内五脏六腑的“别络”之处,是脏、腑、阴、阳经气相互交换的分支通道,故阴、阳的经气相交,全依靠这开阖机能所起作用。亦举足太阳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及手大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例:因为手经和足经的正、负开阖性质不同,故应联系手、足的阴阳机理,才能说明完整的手、足阴阳开阔道理。

  当足太阴脾经正运行之时,正值“属脾络胃”之脉开放,同时,在足部的“公孙别穴”关闭;脾经反运行时、轮值足部的“公孙别穴”开放,同时“属脾络胃”之脉关闭。

  当足阳明胃经正运行时,轮值下肢的“丰隆别穴”开放,同时隔下“属胃络脾”之脉关闭;胃经反运行时,轮值隔下“属胃络牌”之脉开放,同时,下肢的“丰隆别穴”关闭。

  当手太阴肺经正运行时,轮值脉口的“列缺别穴”开放,同时,在中焦下络大肠”之脉关闭;肺经反运行时,中焦“下络大肠”之脉开放,同时,脉口的“列缺别穴”关闭。

  当手阳明大肠经正运行时,缺盆内的“络肺”之脉开放,同时,上肢的“偏历别穴”关闭;大肠经反运行时,上肢的“偏历别穴”开放,同时,缺盆内的“络肺”之脉关闭。

  因此,人体阴阳的“十二经脉”,不但联系着外在手足四肢之“阴阳别穴”的开放与关闭机能;而且又联系着内在“五脏六腑”之别络的开放与关闭机能。

  在人体正常生理的情况下,全是有规律的开放与关闭而进行阴、阳经气交换。正常人的“十二经脉”之阴、阳、正、负运动,能促使人的整体一切有形质的组织而相互协调自如,所以五脏、六腑、皮、肉、筋、骨、阴、阳、气、血皆有规律的各行其道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4:00 | 只看该作者
十、厥逆病症的诊疗分析和取穴规则

诊疗十二经脉的“取逆”病证,必须深明阴、阳经别的正负运行开阁道理,才能按照阴阳经脉升降不平机理而给与施治。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黄××,男, 69岁,武当人。于1996年元月20日早上发病,昏厥休克、手紧、牙紧,小便自遗失禁。急救复苏,经用西药、输液治疗一星期无效后转送我处诊治。

  患者现有症状:前额两傍头痛头昏,心烦上气、面目浮肿、小便频数、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动酸软无力、饮食极少,每日下午不能进食并痰诞上冒发生呕吐。

  脉候:两寸口脉沉,关、尺部有脉而寸部无脉。负运时两尺部的脉波显然;正运时两关部的脉波、衰于两尺部脉波。诊得两人迎脉浮,现三倍宽度的盛大脉象,特别在两人迎寸部显盛大搏指和上宽下窄脉象。脉、症综合诊断为:“足阳明胃经厥逆证”。

  关于“厥逆证”的病机病理比较复杂,主要由表里、阴、阳升降失调而形成。厥逆病辩证,定要联系“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规律,才能辨清阴阳机能失调的内因。《素问·厥论篇》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该患者,足阳明胃经产生厥逆上盛的因由,主要是足阳明胃经的“反运动机能过盛,也是足太阴脾经的反运机能胜过正运机能所致,即是相表里的阴、阳经气升降失调,与阴、阳两方面之“机能并凑”所形成的厥逆病机。

  因为当足太阴脾经反运行时,其脾经的经气由“公孙别穴”而输出入于手胃经超量,又因足阳明的经气反运太强,故足太阴的经气合并着足阳明的经气“上逆而厥”。

  《素问·厥论篇》云:“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何谓“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呢?此有二义:一,“阳气盛于上”即是指足阳明经既成厥逆,其上气必盛;二,“则下气重上”即是指上面所说的,由于足太阴脾经的负运之“反冲经气”,又合并着足阳明的“负运经气”,即合成两经之气相并而上行,故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由于“阳气盛于上”,故患者才产生头痛、昏厥、吐逆、面肿、烦心等上盛症状。

  根据患者两脉口的反运脉波胜于正运脉波,就证明足太阴脾经在正运动时缺少能量。脾土正运不足、则升清之功用不及,即统摄失职并形成反溃机能,故导致患者的小便频数,这是牌经正运不足的不良反应。但足太阴脾经在反运动时能量有余,因而可间接的测知其足太阴经之足部的“公孙别穴”。是常开放着而未关闭,故使足太阴的经气从“公孙别穴”,外输过量而占领了足阳明经之“膝以下”的经脉路线,所以才导致该患者的“下肢寒冷”。

  《素问·厥论篇》云:“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这说明“厥逆病证”如阴气太胜,则引起从足部五趾至膝上寒冷,并又进一步说明,这从足至膝之寒冷感的来由,并不是由外界侵入的寒凉之气,却是从相表、里的阴经之内所转运出来的“阴寒之气”。此即是患者“下肢寒冷”的原因。

  由于患者的足阳明经既形成厥逆,故在反运行中易于充盛上部,但在正运行中,即不能够向下运行至足,而只能向下方运到膝关节部而还回,(是因足太阴脾经反运外出过盛的“阴寒之气所占领”)所以患者的膝以下寒是由阴阳两方促成的。

  以上说明足阳明的经气不能够下运至足而至膝以还,故涉及到足阳明经的“丰隆别穴”,是常关闭着而未开放,所以足阳明经在正运之时,其经气不能由“丰隆”之别穴而输入于足太阴经;由于足阳明胃经的温热不能够向下转入于足太阴经以行阳气,即导致足大阴脾经、全属一股“阴寒之气”。故经云:“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由此说明其“厥逆病证”,不但只是与相表里的阴、阳、升、降有关,而且与阴、阳经脉的“别穴之处”也是非常有关的,故患者的下肢寒冷是多种原因形成的。诸如以上是各种原因所造成厥逆病证的“病机病理”。

  《灵枢·终始篇》曾云:‘刺寒厥者,二阳一阴”。说明应取足阳明经二穴;取足太阴经一穴。针刺足阳明经以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四穴轮换,每次选取二穴;足太阴经以地机、阴陵泉血海三穴轮换,每次选取一穴。约五分钟行针一次。留针时间以针感得气有明显感应时出针。针疗后静息10分钟复查患者的两寸口动脉其脉波有增,但两人迎之寸部的动脉还较旺盛,故再次用针刺法取左右人迎穴泻之。如以上针刺法治疗五次,患者的呕吐止,饮食增加,其他各症均减一半。经五次针疗调治后,由于诊察患者两寸口的“寸部”已出现脉搏;诊察两人迎“寸部”的旺盛脉力已减,故第六次用针治疗,只取足阳明经二穴,取足太阴经一穴。其取穴留针方法同上。共用针刺治疗九次而诸症全愈,复诊察患者两脉口与两人迎的动脉显象,其左、右、阴、阳脉波的升、降、往来已达平衡。

  体会:笔者未明“十二经脉”道理之前,对于各经的厥逆病证因症状各异,又不明脉诊寸口与人迎的阴阳动脉差别,故对厥逆病证的诊,疗难以判断和准确治疗。后理解了十二经“别穴”处之阴阳经气相互交换的机能道理,又结合内经对厥逆病的诊、疗规则作指导、始能对厥逆病证取得疗效。

  此类病证甚多,如果治疗取穴与阴阳机理相反,就容易产生医疗事故。特将贫道的实践经验公诸于世。

  足三阳厥逆、多为寒厥;足三阴厥逆,多为热厥。热厥的脉象,两脉口寸部浮盛而尺部虚;寒厥的脉象,两人迎寸部浮盛而尺部虚。还有因人的病证各异,可出现左、右、阴、阳脉象不同差别。关于治疗厥逆病证的理论指导,应如以上对足阳明经厥逆病的取穴原则:当选择足阳明经之“丰隆别穴”以下穴位,不可超越“丰隆穴”以上取穴,最适宜的取穴位置,应以“内庭陷谷”为好。因为内庭与陷谷二穴低于足大阴经之“公孙”别穴的水平线,所以能导引足阳明经气下降以封闭足太阴经的“公孙别穴”,而能阻止足大阴经气过量的从“公孙别穴”输出入于足阳明经,并可促成阳明经气由“丰隆”的别穴而输入足太阴经。可是,选取足大阴经的一穴,必须要高于“丰隆别穴”的水平线,故才能够导引足阳明经气由“丰隆别穴”输入以补充足太阴经的正运上达的机能。经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因遵从古圣的治疗原则,所以此患者膝以下寒冷的足阳明厥逆病证,经九次留针调治由寒转温而愈。

  如果属于寒厥太甚的病证还需要采取火灸调治。久病厥逆头痛会形成上盛血瘀,还应放出瘀血后,再给予调平阴阳。凡属厥逆病机,必现上盛上虚。如阴经厥逆于上,其阳经必沉坠于下;若阳经厥逆于上,其阴经必沉坠于下。无论阳厥阴厥、全属阴阳两性偏盛偏衰的升降不平运动所形成。经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厥逆病因却是外阳内阴的“使、守”失调,所以必须将表、里、阴阳的运动机能调归正道,其厥逆的病症才能得到全愈。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一、解释手太阴和手阳明的出井入合矛盾

前面各章反复说明了“十二经脉”的正、反运行机理,现根据这种阴、阳、正、负的机理,对前面有关“十二经脉”运行所提出的三个矛盾,就能够取得合理的解释。当手太阴经脉正运外出时,其经气运行到“井穴”;手太阴经脉反运内入时,其经气运行至“合穴”。手阳明经脉正运上行时,其经气运行到“合穴”;手阳明经脉反运下行时,其经气运行至“井穴”。

  《灵枢·本输篇》“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留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歧伯曰:清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灵枢·本输篇》在论“十二经脉”的开端,就典型提出这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并详细说明了手、足三阴经的井、荥、俞、经、合五穴,与手、足三阳经的井、荥、俞、民经、合六穴的位置,但对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讲,可证明五脏的“五俞穴”,与六腑的“六俞穴”,是调治阴、阳经脉的重要穴位,也是调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于五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六腑的井、荥、俞、原、经、合六俞穴,都处于肘、膝以下,是阴、阳经气交换的重要场所。根据笔者“胎息”时的体验,手足四肢三阴三阳经脉最明显的出、入运动机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就认为阴阳经气的交换重点是在于手足四肢。虽然头顿之上,脏腑之内亦存在阴阳经气相互交换,但是次于手、足四肢之处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调治五脏、六腑、各经脉的有余或不足,是处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灵枢经》中论治疗疾病时常云:“取之足少阴;取之足太阳”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经,而没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调治这手足四肢之时膝以下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歧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就说明了调治各脏、腑、阴、阳经脉的一切疾病,主要采取是在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个穴位,以调整十二经脉的阴阳气机。所以特别的阐述于《灵枢经》的首位。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解释足三阴足三阳的根结矛盾

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结穴”;足三明经负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根穴”。

  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根穴”;足三阳经负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结穴”。所以足三阴及足三阳都是与它相表、里的阴阳经无间断的“根结”着,如阳经在“根”,而明经就在“结”如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

  如果用针灸调治病疾,首先当诊察上、下、左、右、内外、阴、阳之正、负、根、结机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调和阴阳“十二经脉”。

  《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夫,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据以上经言,就足以说明这根、结机能活动的始终机理,却能挽回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的危证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该是何等的关键!

  其调治根、结的实质,并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结”俞穴,而是指这左右上下阴阳神气的升、降、往、返活泼泼的机能。

  在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其俞穴犹如火车站;其经气犹如“火车”,如果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和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而经路、俞穴仍在,却没有阴阳神气往来,如果用针刺亦没有感觉,所以也无作用。《灵枢·扎针十二原篇》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明确表达所注重的是体内这个出入游行的“灵动之神气”。因而根、结经气失调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车”不能运行到终点站;或是由终点站不能回到起点站。要是“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的危急重证,就如“火车”将要产生“越轨”而发生危险。故施针灸者当及时按照“十二经脉”的阴阳正、负机理而施法救治。病例如下:

  熊××。女。 71岁。公安县人。 1979年3月 25日夜诊。患者夜间忽然发病昏倒不省人事。经二位医生治疗无效而请我医治。症状:双目紧闭、面色微红、口不能言、上气喘急,喉间痰鸣噜噜有声,手温足凉其两手能动而两足废不能动弹。诊侯左右两脉口及左右两人迎的动脉、阴、阳双方全显寸部脉大而尺部弱小,呈现二倍脉象,浮候有余而沉候下虚不足,脉显阴、阳双方浮越戴阳於上,主要原因为下焦真阴空虚而不能纳阳,故而导致阴阳双方浮越欲脱,其病源在肾。因足少阴肾经主下行,其经脉循行上挟舌本,故形成以上诸症。

  据患者的两手能动可排除中风之病。诊断为足少阴肾经的下元亏虚所导致阴不能纳阳而形成“类中风痱之证”法当固本培肾却无药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施治。随取玻璃瓶盛满温水置于患者的两足下涌泉穴处,用温热传感以导引足少阴肾经的经气归“根”,同时按压两足的“内庭穴与昆仑穴”以导阳经的经气下达。经过30分钟传热及按摩导引,其患者的两足转温、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所以“十二经脉”之阴、阳、根、结的运动机理,可作一切疾病辩证施治的指南。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三、利用十二经脉治病必须联系阴阳两性的脉象诊断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将在用针之前,医者必须首先诊察脉象,根据脉象所呈现的虚实以及病症的轻重情况,才可以相应地决定出调治方法。《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据经上所论述的“人迎脉三盛”。当补足太阴脾经而泻足阳明胃经;“脉口脉一盛”,当补足少阳胆经而泻足厥明肝经。这就充分说明了未经过诊察阴、阳脉象盛衰之前,而预先就决定出所取治某经某穴的处方是不符合古圣治法的。

  贫道多年以来在研究探讨中体会到,人体患病其“十二经脉”的运动有所变化,其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也并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状态,所以在诊、疗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调治人体十二经脉的疾病,首先就必须要通过诊察阴、阳脉象的虚实之后,才能根据阴阳两方脉波的虚实现象,来决定出应该调治某经脉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据阴、阳脉象的盛衰表现,以确定施行或补或泻的调治外法,即是遵守古圣人诊疗结合的正确治疗规则。

  参阅后世各针灸家的书籍中,皆缺少阴、阳两个方面约脉象诊断,都只着重于“某类病证”即预定有“某些经验穴位”的组方,并倡导各个穴位的“经验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却总结了很多经验。

  各针灸书籍虽然也论及脉象诊断,多只论述了两手的‘寸口脉象”而已,故后世以来的“针灸书籍”中论脉象,仅只有“阴经方面”的脉象诊侯,却没有“阳经方面”脉象诊断,因而就形成不周全的阴阳诊断。

  《灵枢·经脉篇》论手太阳的肺经脉云:“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再如论手阳明的大肠经脉云:“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这说明古圣们诊脉,全是用阴、阳两方的脉象相对照,按大、小、盛、衰以确定阴阳经气的虚实。所以贫道遵守古人圣法诊察“脉口、人迎”的阴阳动脉,在诊断治疗上疗效甚高,故认为应承继先圣的诊法,即可减少误诊。

  现以大、小脉而论:如诊得“人迎”的阳脉大而“脉口”的阴脉小,便可确诊为“阳经的能量盛、阴经的能量衰”;若诊得“脉口”的阴脉大而“人迎”的阳脉小,便可确诊为“阴经的能量盛、阳经的能量衰”。如果诊得“脉口、人迎”两方皆呈现盛大的脉象,只可诊断为“阴阳的经气皆盛”,就不能确诊阴、阳两方而谁胜谁负了。因此故“大脉”若失去“小脉”来相互比较,亦就失去了“对照”依据,那用何作证据以确定其为“大脉”呢?所以“脉口的阴脉”若失去了“人迎的阳脉”来作相互比较,也就失去了“对照”依据,那用何作证据来确诊阴阳两方而“谁盛谁衰”呢?所以,必须有对立面,才能有完整统一的辩证方法。

  经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又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这以上说明的种种有“原则的施治”,全要依靠诊断“脉口和人迎”以权衡三阴、三阳经气的盛衰之后,才能胸有把握的去施行调整阴、阳次第的补泻针法,即是正当的诊、疗规则,否则就遗弃了古圣先哲们的正确诊疗规则。因为不是依据“脉口、人迎”的阴阳脉象盛衰而施行补泻针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补泻”,故失去了“人迎脉”的诊断是十分可惜的。

  《灵枢》经是针灸疗法的鼻祖经典,其中具备着天、人合一的道理,真正是道合太虚,理应人体,实乃举世无双的“中华瑰宝”。如能遵守古训诊疗治病可起沉疴,其利乐人类功德无量。

  故贫道于研读之前,必虔诚敬意稽首顿首以致礼,亦望未来同仁不可轻视。如果用针灸调治疾病,定要恢复古圣阴阳对立的“脉口、人迎”诊法,所以必须将阴、阳脉象诊断与“十二经脉”的道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的辩证施治而运用于临床。

  (一)对脉口人迎动脉之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

  关于一倍、二倍、三倍的动脉显象、是论阴阳动脉正负运行之“宽、窄”度的脉波差别。何谓病在手足的太阴阳明脉三倍,病在手足的少阴太阳脉二倍,病在手足的厥阴少阳脉一倍?

  1、由于两寸口的脉诊部位,属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路线;两人迎的脉诊部位,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路线。

  按《灵枢·经脉篇》论手、足太阴阳明的经脉:起始于手太阴肺经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阳明;由手阳明上行至头交足阳明;由足阳明下行至足交足太阴;由足太阴上行至腹。这从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一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因为“寸口、人迎”脉诊部位都在这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太阴阳明受病,是受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三倍的脉象以诊候太阴、阳明的疾病。

  2、论手足少阴、太阳的经脉:起于手少阴心经的心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太阳,由手太阳上行至头交足太阳;由足太阳下行至足交足少阴;由足少阴上行至腹。这由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二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由于脉诊部位是在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少阴太阳受病、是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二倍的脉象以诊候少阴、太阳的疾病。

  3、论手足厥阴少阳的经脉:起于手厥阴心包络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少阳;由手少阳下行至头交足少阳;由足少阳上行至足交足厥阴;由足厥阴上行至腹。这从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三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因脉诊部位在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中间隔着第二道阴阳环周,故脉波传感更远,所以手足的厥阴少阳受病,是隔离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一倍的脉象以诊侯厥阴少阳的疾病。

  关于这三道大循环运动的联系,是依靠三条分支经脉:

  1、足太阳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2、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3.足厥阳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人体的营、卫之气,就是通过以上三道大阴阳环周,行阴二十五度;行阳亦二十五度,终而复始,传往周流,循环不已。”   

  手足十二经脉太过不及表

  手肺  太阴  太过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不及  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脾          

  手心  少阴  太过  寸口大二倍于人迎  不及  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肾          

  手心包  厥阴  太过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不及  寸口反小于人迎

  足肝          

  手大肠  阳明  太过  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不及  人迎反小于寸口

  足胃          

  手小肠  太阳  太过  人迎大二倍于寸口  不及  人迎反小于寸口

  足膀胱          

  手三焦  少阳  太过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不及  人迎反小于寸口

  足胆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4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二)对阴阳动脉的认识及阴阳双诊的优点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机能无形无象,何以医者诊察阴、阳脉象的往来虚实,而可以确诊“十二经脉”的阴阳盛衰,甚至两足部的“太溪穴动脉”还能见到它的“动脉搏动。”既然说:“十二经脉”是无形无象不可得见何以又能摸得着和见得到呢?因为无形无象的“十二经脉”之阴阳对立运动的能量,鼓动了人体之有形有象的“气血”,故而就形成了人体阴阳动脉的“脉搏显象”。所以医者才可以摸得着而见得到。这犹如大地上吹起东、南、西、北风一样,而东西南北的风是“无形”的能量,亦难以见得到,但可以从大地上之有形的物体如“树木的摆动”及“水面的波浪”而测知。所以诊察“脉口与人迎”动脉,即是诊察人体三阴三阳之正负运动所促成的“气血脉波”,故阴阳动脉的盛衰与十二经脉的盛衰,是同源相感的。

  关于人体之内这个“气血脉波”的现形现象,历代的前贤创作了很多脉学著作是各立已见而说法不一,等等复杂的“脉象”立论,但各有自己的理论心得体会。据贫道研究《灵枢经》认为:归根到底却只有“两类归纳”性质,即“平”与“不平”的两类性质脉象。《灵枢·终始篇》云:“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代也,本末之寒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如以上各类脉象正常相应,当归纳是:人体十二经脉的“和平公式”。再如《灵枢·终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如以上种种有阴、阳,盛衰差别的脉象,当归纳是:人体十二经脉的“不和平公式”。

  《灵枢·终始篇》云:“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接诊候两手的“脉口”动脉属阴,犹如地道,诊候颈两侧的“人迎”动脉属阳,犹如天道,故阴、阳动脉双诊即可得天,地之全道。

  但后世的脉学诊候,均只论诊察两手上的“寸口动脉”,并有言:“左手动脉为人迎;右手动脉为脉口。”因此,也很可能是这种立论,而失掉了真正的“人迎脉诊”,但这种立论贫道认为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五脏与六腑各有两道经脉,一道在于左侧,一道在于右侧,这左、右两手的“寸口动脉”部位,全属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路线,故两手的“寸口动脉”只能代表五脏之阴面左、右、正、负。往来的脉象,它不可能代表其颈两侧胃经的阳面之“人迎动脉”。

  根据贫道的多年体验,应遵古法诊候“两脉口与两人迎”动脉,才是左、右四方阴、阳两性的全面诊察。如果只诊察属阴的“寸口动脉”之一方面的诊断,尤其是在阴、阳运动的极化之时、其“脉口”与“人迎”穴处显象特殊,不是在明面隐形藏相,就是在阳面隐形藏相,若从脉口诊候五脏的里阴;从人迎诊候六腑的表阳,其脉象藏形于阴面,必显形于阳面。脉象藏形于阳面,必显形于阴面。若如此双诊阴阳经气的太过不及,明昭易辨,准确少误,是既明了、又简单,在治疗中才能辨证明确,疗效亦佳。

  医者诊疗疾病应根据这“简捷的诊候”,以诊察出阴、阳脉象的盛衰差别,来确定出调整阴阳的方法,而促使“十二经脉”再回复“还原和平”的运行状态。

  这种直截了当的阴阳脉诊为何弃而未用。贫道认为:《灵枢经》虽然未有将“十二经脑’的道理详尽述明于书,但在古圣师徒之间,定有心传口授。例如《黄帝内经》中的雷公、少师、高伯等,即是传人,很可能在后来一代代的传承中,因保守医术或时代变迁等原因而造成真理失传。

  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由此,对“古圣经典”中所倡导的诊断方法不能盲目遗弃,应在继承的同时,再结合现代新认识加以提高,如此将会使祖国医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将对古医文化中所蕴藏着的至高无上的医理,医术有新的发现。若逐步总结经验,将会准确无误的运用于临床,何愁我国的“中医水平”不超越世界的医学水平呢?

  由于“十二经脉”的道理不明而阻挡着中医前进的道路,因此贫道不自量力,虽然学识有限,文字表达能力甚差故勉强著书立说,也将研究“十二经脉”的心得体会贡献出来,以供爱好祖国医学的同仁们参考验证,以共勉前进,唯此贫道真诚的希望中医界的同仁,本着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来证实这“阴阳双诊”的优越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2 10:08 , Processed in 0.0624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