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从毛晓沪案看文物收藏乱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8 01: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人 于 2011-12-28 01:50 编辑

从毛晓沪案看文物收藏乱象
从毛晓沪案看文物收藏乱象http://collection.sina.com.cn/zt/wwjdhl/index.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7日 14:32 中国农业新闻网

毛晓沪



  12月12 日一声槌响,不是2011年的拍卖收官,而是法院裁定,沸沸扬扬半年之久的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做假售假”案以原告请求被驳回似乎落下了帷幕。本是一件普通的案件,竟然牵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的高层,可见和“文物”沾边的皆非等闲之辈。等不及上诉期限最后几小时的到来,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毛晓沪就迫不及待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面对众多媒体,郁闷已久的毛晓沪慷慨陈词,不过主题似不在案件本身,而是更多指向了由来已久的国内收藏乱象和体制内外专家之争。
  鱼龙混杂之藏家之乱
  当今中国收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资金流的洼地。在席卷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只有收藏行业逆市飘红,呈现急剧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拍卖业实现成交总额3029亿元,同比增加20.8%。1981年发行的1分硬币,目前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稳定在1500元左右,较面值相比涨了15万倍;2007年,徐悲鸿的《落花人独立》以490多万元竞拍成功,2010年拍卖成交价6496万元;今年1.71亿元拍出的《巴人汲水图》2004年成交价格仅1650万元……诸如此类,充分说明收藏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经营行业之一。
  收藏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历来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分水岭。而今天不下7000万人的收藏规模实属前所未有。从达官富豪、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真正进入了全民时代。收藏已不再是簪缨世家、书香门第的专属。其间小民暴富的心态、家产保值的心态、资本投机的心态、通胀预期恐惧的心态不一而足,更有“洗钱”、“雅贿”者暗度陈仓,已成鱼龙混杂的渊薮。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设若丛碧再世,情何以堪?
  真假难辨之藏品之乱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眼学”,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真品过眼过手,还要有师傅点拨和自学自悟,主观性强。虽然目前陆续开发出许多科技检测手段,但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况且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的门道。在景德镇,你可以买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而堂而皇之的造假、卖假、买假更是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
  文化的存在与否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否的唯一标识。各民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情感趋向,物化为文物而薪火相传,作为这一文明的原始印证,具有无法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永恒价值,由此,真实性、学术性、稀缺性成为文物的特有标识,也是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是拥有者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虽然,文物造假古已有之,但其人其物的影响范围实在有限,与今日市场造假的“与时俱进”绝不可同日而语。有专家言:目前的情况至少有90%的藏家其90%的藏品都是假货。更为可怕的是假货已经登堂入室,堂而皇之地上图录、上拍卖会,全不顾众目睽睽!人们不禁怀疑:“文物”还是文物吗?
  门户之争之专家之乱
  目前业内专家大体可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体制内”主要指国家、省、市级文物主管部门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和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拥有公立博物馆资源和学术研究的权威地位,是公认的“国家队”,或被称为“学院派”,但其中不乏因行政之便而获专家之名者。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及相关部门(如海关、司法、公安)指定的任务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但近年来“国家队”成员也频频现身于各类鉴定活动。“体制外”或被称为“实战派”的专家则完全依赖于市场实践和口碑,市场信息多,交际能力强,但知识缺乏系统性,大多是活学活用,理论上有所建树者凤毛麟角。其实,收藏史上两类专家绝少“庙堂”与“江湖”之争,倒是互学互重、取长补短的佳话不断,只是“名利”当头,都撕下了文化的斯文面皮,以己之长攻人之短,门户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借此乱象,徒有其名、浑水摸鱼者层出不穷,鉴定证书满天飞,“专家滥”已成泛滥之势。
  作为藏家而言,要想对自己的藏品负责,只能是“只选对的”,尤其是有四类专家需要收藏爱好者斟酌看待。
  一是虽供职于文物部门但搞行政管理出身的行政型专家;二是敢于通吃各种门类的全能型专家;三是缺乏市场历练的书本型专家;四是唯利是图的无德专家。
  其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界各有优势,使收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必须官民并举。
  似是而非之法律之乱
  没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我国民间文物流通始终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
  其次,按照我国《文物法》规定,凡在中国国土领域及海域内出土的无主文物,均归国家所有。目前能见到的老窑器通常都是地里挖的、海里打捞的,传世品数量很少,许多藏家对手中藏品的来历难以说清,不免忐忑。对此,有人认为,第一,出土文物不能与具有出土痕迹的文物画等号;第二,《文物法》颁布之前出土的文物不应在管辖范围。而对文物的所属判定,应当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没有证据,就不能剥夺收藏者藏品的所有权。
  第三,出于对文物所有权界定的模糊认识,许多拍卖行拒绝真品进入拍卖程序,而知假卖假却可以靠《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而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来自中拍协和北京保利、中国嘉德
(微博)、北京瀚海、北京匡时(微博)四家公司官网的数据显示,仅四家公司2010年拍卖总成交额即达226亿元。如此巨额交易,拍品真耶?假耶?
  毛晓沪案似告一段落。但由此可窥见收藏界的一隅乱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既寄希望于专家们的洁身自爱,也希望藏家的理性认知,更希望在国家层面的拨乱反正。因为收藏不仅负载历史,收藏本身就是直接的历史。收藏历史,更要创造历史。
  没有未来的历史都是故事。
> 相关专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1:46:47 | 只看该作者
文物鉴定值得信任吗

在今年“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各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很多人谈“鉴”色变,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和耻辱!在此,我们也呼吁业内鉴定机构及专家,当遭遇信任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1:47:13 | 只看该作者
鉴宝节目一地鸡毛 专家上节目出场费二千起

自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算上央视《鉴宝》《寻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后更名为《收藏秀》)、湖南卫视《艺术玩家》等,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达50个。藏友抱着自己的宝物纷至沓来,一是看到收藏市场火爆,藏品能卖大价钱,开始投资收藏品,期盼其升值;二是拿来请专家掌眼,说不定会“一夜暴富"。
鉴宝节目的“小盛不衰”,必定有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据了解,行内一个小有名气的鉴宝专家参加商业鉴宝的出场费高达一万元以上。而上电视节目鉴宝,每场收入也不可小觑,少则两千,高则五六千不等,更不用说一些大手笔的收藏节目,费用更是令人眼晕……[详细] [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1:47:57 | 只看该作者
文物鉴定黑幕重重 争议事件频出




文物鉴定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假金缕玉衣24亿元鉴定天价掀出骗贷黑幕









                                                       










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

中间人牛福忠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









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全部]










在对这起巨额贷款诈骗案进行审理后,这些让人咋舌的“东西”现出原形:法院查明,商人谢根荣伪造“玉衣”,出钱请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等专家给玉衣估价24亿元,借此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元的借贷作担保,而且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给假文物做鉴定、出真报告的专家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起24亿元闹剧背后,潜藏着艺术品鉴定行业怎样的问题? [全部]










谢根荣曾是北京燕山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在2003年的“中国400富人榜”排名中,谢根荣位列第163 名。然而这位红极一时的中国富豪,在2000年-2008年间,以假合同骗贷及伪造的金缕玉衣为招牌,从银行骗取了金额高达10.1861亿元的贷款,上演了中国版的“庞氏骗贷案”。[全部]












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疑为赝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资深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质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长沙窑“壶王”,他认为,目前在南宋官窑博物馆里展出的“壶王”在造型上和釉面均存在较大疑问,而白地黑花鼓则明显画工粗糙,与南宋风格不符。参与鉴定的专家承认,当年鉴定时,专家对磁州窑白地黑花鼓确有不同看法,但仍然顺利通过了鉴定。













电视鉴宝节目可别当真

目前荧屏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此类节目专家的鉴定水准引起不少质疑。如央视《鉴宝》中由专家鉴定为真品的吴作人《牧牛图》,后经由吴作人先生的女婿商玉生鉴定为伪作。更有读者透露,自己曾经把一个宝贝交由某电视鉴宝专家来鉴别,对方斩钉截铁地说是假的,后来把宝贝交给在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别,却被认定为是真的。













央视《寻宝》专家卖赝品被告

从鉴宝名家手里花387万元买的一只宋代汝窑碗竟然是赝品?北京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造假骗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的209万元。目前,北京丰台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泰山文交所鉴定专家履历造假

泰山文交所上市作品将由3-5名鉴定专家进行鉴定,估价则可能由济南美术馆与银座美术馆进行操作。而网站公开的鉴定专家一栏上,记者发现一名鉴定专家似有履历造假的嫌疑。而泰山文交所官网上,鉴定专家一栏已不见踪影,栏目已更改为公告信息。













文物鉴定之混乱局面堪忧 文物鉴定证书一文不值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机构,目前根本就不存在被国家承认的所谓“文物鉴定资质”。有一些个人或者机构提供开具文物鉴定证书的服务。这些证书谈不上什么国家承认与否,只可以作为判断文物价值的参考依据。









                                                       









                                                       









文物鉴定行业乱象









乱象背后的原因
    目前国内没有对文物鉴定者的鉴定 “目前国内对文物收藏、鉴定方面,没有法律可依。”该业内人士向早报记者表示,“既没有鉴定中心的资质规定,也没有专家的资质规定。” 文物鉴定无规范无监管乱象缺失法律监管 从法律上来说,鉴定人将鉴定物品进行了价值评估,应该说是鉴定人认为这个东西值这个价值,但是他人因相信这个价值而造成了损失,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没有相应的追责规定。 文物鉴定乱象背后的管理漏洞 文物鉴定乱象可分成两类情形:一是“伪专家”满天飞;二是真专家也做“伪鉴定”。两种情况都可指向背后的管理缺失。“伪专家”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是发放文物鉴定资格证书的机构多、渠道乱、门槛低;真专家敢做“伪鉴定”的核心原因,则是因为他们出具“伪鉴定”后就算东窗事发,也既无法律风险,也无经济风险。 当文物鉴定成了拍卖良心的交易
  • 鉴定专家帮凶化,已是潜规则,不仅蒙蔽了收藏者,加重了文物乱象,还伤害了公义。如果任由专家胡作非为,把声望当作敛财工具,最终必然导致更多诈骗案的出现。










国内现行的文物鉴定基本方法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1:48:55 | 只看该作者

文物鉴定:经验和科技之间的选择

科技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却不见得令广大收藏人士都认可“藏家通过自己的经验、学识来辨别真伪,是古玩收藏的传统之一。”



文物鉴定仍以目鉴为主流

科技发展至今,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而现在的文物鉴定是以传统的“目鉴”为主。鉴定专家面对一件藏品时,会迅速把自己脑子里面存储的有关资料飞快地调集出来,然后跟这件藏品进行对比。




无损检测:为文物鉴定借一双慧眼

文物鉴定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过程。在各种鉴定方法中,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6#
发表于 2011-12-28 07:38:01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12-28 07:46:32 | 只看该作者
:share:
8#
发表于 2011-12-28 08:59:11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12-28 10:19: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10#
发表于 2011-12-28 10:51:26 | 只看该作者
龙版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8 16:05 , Processed in 0.0566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