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佑先生 作者1936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曾在北京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北京市辅仁中学,北京第八中学就读。也曾师从南开大学儒学大师吴玉如学习中文.其外祖父袁涤庵是著名实业家和古籍收藏家,是中国地方誌第一收藏家。其父杨承祚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北京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是一位忠实的教育家与爱国者。作者幼时深受他们的影响。作者于1956年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在该校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历时二十多年。1987年赴美定居,从事古玉收藏与研究。作者认为古玉是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部远古至今连续的玉器制作史,也即是一部玉制的中华文明史.古玉器给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许多文明信息,这是其它文物所不可比拟的。玉是优质之石,不易腐烂。历代古玉流失甚多,又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研究,作者有幸有机会收藏一批极具价值的古玉器,它们是中华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者有志将它们陆续整理发表,以推广中国玉文化,回馈社会大众。 |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考古文化,由于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故称“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其分布地域为西辽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以及河北滦河、桑干河流域,据估计其绝对年代约五千年至六千五百年之间。 红山文化是独立于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自身发展 起来 的中国北方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 。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其文化遗址和 文物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当属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文化遗址。那是一处大型的坛、庙、冢结合的人文景观,为中国史前文化中所仅有;其次是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那里有石砌建筑群、神像群和玉器群。红山文化地区出土的文物品类很多:有打制及磨制石器、陶器、泥塑和玉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红山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红山先民的遗址分布,可知红山先民是以狩猎和畜牧为主,农业只是大面积粗放的生产,因此,他们处于相对的定居和经常迁徒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决定了红山文化有分布地域广阔,而文化堆积层薄的特点。
| 从红山文化的性质分析,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一、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明层次很高的文化,它又是独立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那么,它们的源头在哪里,何时产生,发展历程如何? 二、红山先民是以游牧为主相对定居、经常迁徙的民族,因此,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文化积层薄。这与红山文化文明层次高显然是一个矛盾,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如何在短期内建造方圆几十里,有王国象征的坛、庙、 冢 统一的人文景观?又怎么可能制作出大批文化品味很高的精美玉器? 因此,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古专家苏秉琦等曾推断:红山文化必有其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杨天佑先生即是通过一大批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这一批玉器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广。它们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0:45: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