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泛红山文化...杨天佑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7 22: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天佑先生
    作者1936年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曾在北京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北京市辅仁中学,北京第八中学就读。也曾师从南开大学儒学大师吴玉如学习中文.其外祖父袁涤庵是著名实业家和古籍收藏家,是中国地方誌第一收藏家。其父杨承祚早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北京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是一位忠实的教育家与爱国者。作者幼时深受他们的影响。作者于1956年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在该校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历时二十多年。1987年赴美定居,从事古玉收藏与研究。作者认为古玉是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一部远古至今连续的玉器制作史,也即是一部玉制的中华文明史.古玉器给出了各个历史时代的许多文明信息,这是其它文物所不可比拟的。玉是优质之石,不易腐烂。历代古玉流失甚多,又过于分散,难于集中研究,作者有幸有机会收藏一批极具价值的古玉器,它们是中华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者有志将它们陆续整理发表,以推广中国玉文化,回馈社会大众。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考古文化,由于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故称“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其分布地域为西辽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以及河北滦河、桑干河流域,据估计其绝对年代约五千年至六千五百年之间。

    红山文化是独立于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自身发展 起来 的中国北方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 。 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其文化遗址和 文物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当属辽宁省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文化遗址。那是一处大型的坛、庙、冢结合的人文景观,为中国史前文化中所仅有;其次是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那里有石砌建筑群、神像群和玉器群。红山文化地区出土的文物品类很多:有打制及磨制石器、陶器、泥塑和玉器等。这些文物反映了红山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结合红山先民的遗址分布,可知红山先民是以狩猎和畜牧为主,农业只是大面积粗放的生产,因此,他们处于相对的定居和经常迁徒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决定了红山文化有分布地域广阔,而文化堆积层薄的特点。
  从红山文化的性质分析,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一、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明层次很高的文化,它又是独立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那么,它们的源头在哪里,何时产生,发展历程如何?

    二、红山先民是以游牧为主相对定居、经常迁徙的民族,因此,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文化积层薄。这与红山文化文明层次高显然是一个矛盾,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如何在短期内建造方圆几十里,有王国象征的坛、庙、 冢 统一的人文景观?又怎么可能制作出大批文化品味很高的精美玉器?

    因此,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古专家苏秉琦等曾推断:红山文化必有其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杨天佑先生即是通过一大批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这一批玉器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广。它们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0:45:27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2:55:00 | 只看该作者
 
 

泛红山文化的提出

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必有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通过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
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
她的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
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
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 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
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从红山文化的性质分析,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尚待解决:

    一、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明层次很高的文化,它又是独立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考古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那么,它们的源头在哪里,何时产生,发展历程如何?

    二、红山先民是以游牧为主相对定居、经常迁徙的民族,因此,红山文化分布地域广,文化积层薄。这与红山文化文明层次高显然是一个矛盾,处于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们如何在短期内建造方圆几十里,有王国象征的坛、庙、 冢 统一的人文景观?又怎么可能制作出大批文化品味很高的精美玉器?

    因此,红山文化给人们的感觉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古专家苏秉琦等曾推断:红山文化必有其更早更深的历史渊源。 杨天佑先生即是通过一大批与红山文化玉器在造型、工艺与玉质等方面有共性的史前玉器的研究证实红山文化确有其前身的一个史前超文明的存在。这一批玉器制作工艺精湛,艺术水平高超,文化内涵深广。它们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完全覆盖了红山文化玉器,显示了存在一个地域广阔,时间上限在一万年以上,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奇特,文明程度很高的史前文化。 杨天佑先生称其为“泛红山文化”,与该文化相应的玉器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
Copyright (C) www.wgqz.com 2005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即将出版发行

著名收藏家、玉器专家杨天佑先生力作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论述泛红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本书大量的玉器实物图片将使您享受高古玉的饕餮盛宴
实为玉器研究者和远古文明研究者不可多得经典之作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简介
作者: 杨天佑
装帧: 精装
语言: 中文
开本: 16开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市场价: 880.00元 (暂定)

    本书系通过一大批远古红山型文化玉器的研究,发现了一个被遗落的远古文明时代。该文明是与新石器时期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直接相关,且其时空范围涵盖了红山文化。作者以“泛红山文化”称之。与之相应的玉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泛红山文化始自末次冰期,是高水平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以及环太平洋地区文明的重要源头。
   
 本书属文物考古范畴,是一部重要的史前考古文献,也是一部精美的远古雕塑艺术大典籍。

    ......

360度观赏 进入更多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人、神系列

母祖造像
母祖造像
有熊氏图腾造像
有熊氏图腾造像
驮猪龙男子
羽蛇神
点击查看更多...
第二章 龙系列
带有男性生殖器托的“C”形龙:该造型表明:“C”形龙是男性的图腾
带有男性...
羽蛇神
驮猪龙男子
回首、狐尾夔龙
回首、狐尾夔龙
点击查看更多...
第三章  鸟系列
鹰:此鹰是泛红山文化玉群中较为典型的鹰的造型,当时很多鹰的图腾造型均以此为原本。此鹰体量较大、造形端庄、做工严谨,应属权势之器。
鴞:此鴞造型生动、表示手法夸张,并突显了一对乳房,表明她是母系社会鴞氏族图腾。
凤鸟背珠:此凤造型优美;腰鼓形珠是重要的灵物。
凤鸟背珠
点击查看更多...
第四章  走兽、家畜系列

熊
牛顶龟
牛顶龟
河马驮海龟
河马驮海龟
点击查看更多... 
第五章  昆虫系列
蝉:有吸针折向腹部,腹部饰有体节纹。
蛙面蝉:大头、双目自两侧突起,高鼻梁,鼻孔朝前,一字形口,无吸针。
蛙面蝉
蜜蜂:胸前有一对乳房,也是母系社会蜂氏族图腾。
蜜 蜂
外星人抱蝉:其造型为一外星人怀抱一蝉。
外星人抱蝉
点击查看更多...
第六章  水族系列
海龟:其玉质温润,形、工皆优。
海 龟
海豚
海 豚
蛹驮海豹:造型为一海豹仰首翘尾立于一蛹背上。
蛹驮海豹
龟驮美人鱼:造型为一女性美人鱼立于龟背之上。其鱼尾折向背后。见到它会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这位美人鱼可能是爱斯基摩人传说中的海洋女神塞得娜,她是创造北极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
龟驮美人鱼
点击查看更多...
第七章  生殖文化及性文化系列

乾坤合壁:是一种圆盘形玉饰,是母系社会生殖崇拜作品。圆盘中央是女阴,周边饰有两个男性生殖器。有以女子为中心一妻多夫的含意。此玉饰并非壁,只是其形似壁。笔着用合壁一词是指将阴阳组合为一体。
乾坤合壁
神、人交媾玉饰:其造型为一神人与一女子交媾,神人体形硕大,鳄鱼头、人身、吐舌、舌尖伸向女子两乳之间。硕大的阳具斜插入女阴。女子体形娇小,乳房发达。
神、人交媾玉饰
熊、人交媾玉饰
熊、人交媾玉饰
男性精灵:其造形为男性精子擬人化造型
男性精灵
点击查看更多...
第八章  外星生命体系列
独角、巨爪外星人
独角、巨爪外星人
外星母子
外星母子
饮水外星人
饮水外星人
饮水外星人
双猪龙外星人
点击查看更多...
第九章  器物系列
鹰形云纹佩
鹰形云纹佩
喇叭口形管状玉饰
喇叭口形管状玉饰
饰外星人玉镯
饰外星人玉镯
点击查看更多...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0:00 | 只看该作者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出版发行

著名收藏家、玉器专家杨天佑先生力作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由浙江大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1:00 | 只看该作者

《万古奇珍——泛红山文化玉群》简介

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本书系通过一大批远古红山型文化玉器的研究,发现了一个被遗落的远古文明时代。该文明是与新石器时期中国北方的红山文化直接相关,且其时空范围涵盖了红山文化。作者以泛红山文化称之。与之相应的玉群称为“泛红山文化玉群”。泛红山文化始自末次冰期,是高水平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以及环太平洋地区文明的重要源头。

    本书属文物考古范畴,是一部重要的史前考古文献,也是一部精美的远古雕塑艺术大典籍。

    本书的概论题为穿越时空的探索——论泛红山文化玉群,该论文通过对泛红山文化玉群的研究,论证了自末次冰期晚期直至新石器时期悠长的时间范围内,及自东北亚横跨北太平洋直至美洲西北部的广阔地域范围内曾经有过以泛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明,并且对该文化的性质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其内容涉及:

1、  原始氏族社会的各类原始崇拜,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性崇拜、图腾崇拜等,
     以及原始宗教的地位与作用;
2、  在史前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外星生命体崇拜等,以及外星科技介入人类文明的可能性;
3、  泛红山文化的时空范畴以及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4、  泛红山文化向环太平洋地区扩散;
5、  泛红山文化与当时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交流以及当时存在世界性整体文明的可能性;
6、  对玉群中大量融合体造型的分析;
7、  基因改造产生现代人的可能性;
8、  泛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等。

    著名历史学家 何光岳 先生为本书作序,他对本书的观点予以肯定、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书中共选用泛红山文化玉器 530 件。分为九大系列(即书中九章),系统地、图文并茂的展现了泛红山文化的神奇风貌。其九大系统分别是:

 
 
第一章  人、神系列
第二章  龙系列
第三章  飞禽系列
第四章  走兽、家畜系列
第五章  昆虫系列
第六章  水族系列
第七章  生殖文化及性文化系列
第八章  外星生命体系列
第九章  器物系列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人、神系列

    本章人、神选像题材很广泛。其中有现实人物造像及含有 原始宗教意义的各种造像。如祖先造像,图腾造像,神化了的领袖人物造像等。这里有与大汶口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等相似的面像或头像造型;有与山东龙山文化相似的少昊族鹰攫人首图腾造型;有与商、周时期相似的玉人雕像;有传说中的雷神造像;有人首龙身的伏羲造像;有龙首人身的龙氏族祖先造像;有熊、人融合的熊氏图腾像;有龟、人融合的轩辕氏图腾像;有头顶蛙的女娲氏造像;有羊首人身的古羌族图腾造像;有猪首人身的封豨氏图腾造像;有半人半鱼的氐人国图腾造像;有苗族图腾蝴蝶妈妈(即嫦娥或羲和氏)造像;牛首人身蚩尤造像;以及穹蝉氏造像;凿齿氏造像等。这些造像清楚地表明泛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另外,从人、神系列中还可以看到,其中有些与美洲及环太平洋地区古文明直接相关的造型。如在南美洲受到普遍尊敬的羽蛇神造像;属古玛雅文化的头生双臂人、骷髅人造像以及美洲西北部印地安鴞氏族头戴王冠的鴞首羽人像;以及《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太平洋地区的聂耳国、交胫国、歧舌国的人物或图腾造像等。这些造像清楚地表明了泛红山文化曾经扩散到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环太平洋地区文明的重要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本章所列人物造型中有一部份是原始人类造型,如有人头型似早期智人,眉骨突出,没有垂直的前额,耳缘上端接近头顶。由此推知末次冰期晚期距今 3 — 4 万年左右,在泛红山文化地区曾是以晚期智人为主体混杂有早期智人以及现代人的地区。他们多有吊梢眼、高额头、鼻梁较扁平等特点,应是黄色蒙古人种。另外从大量外星人的造型出现在泛红山文化玉群中,推知可能有外星人生活在该地区。

    本章共选用图片 114 幅,其中有人物造像;人物的面像及头像;带有图腾标志的人物造像。人与动物融合图腾造像等。

    图例:

 

母 祖
高8cm,宽3.2cm,厚2.5cm。
灰玉,玉质温润,蜡状光泽,表面大部分有黑色沁色,像是黑漆皮,俗称水银沁黑漆古。
其造型为一仰卧姿孕妇,双腿并拢,微屈,脚尖朝上,双臂上举,贴于头部两侧,双手交叉于头顶;其面部只简略地用打洼法饰出了双目与口,着重凸显了丰满的双乳、隆起的腹部与臀部;头顶上方两手交叉处有一对钻圆孔。这件母祖是泛红山玉群中母祖的普遍造型。它与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发现的最后一次冰期母祖石雕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凸显了孕妇的生育部位。

     

熊氏族男子祭祖像
高15.5cm,宽4.2cm,厚8.5cm。
          
青玉,大部分有白色玉皮,有蚀斑、蚀孔。
其造型为一跪姿男子。面朝前,双臂前屈于胸前,双手内钩,手背朝上。头型较圆,吊梢眼,双目凸起,深眼窝,鼻直,闭口,嘴角略下弯。面部表情严肃,双耳只饰出耳廓。头发自前额发际披向脑后。此男子上身的姿势与熊站立时上身姿势相似。 美洲西北部,有些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氏族, 如海达族的熊图腾雕像,其身体姿态与此玉人姿态相同,故知此造像是熊图腾氏族祭拜祖先时模仿熊祖先形态的造像。笔者认为熊图腾氏族源于泛红山文化时期,其后中国东北的有熊氏及美洲西北部的某些熊图腾氏族都是泛红山文化时期熊图腾氏族的延续。

羽蛇神
高 6.8cm ,宽 3.8cm ,厚 1.8cm 。
熊胆青玉,棕红沁色。
此造型为人首、带翅夔龙体融合体。人首双目凸出,眼角上挑,直鼻,大口,双耳贴于侧后方,倒竖。长发披于背后。身体似夔龙,胸前有弯曲状前肢,龙尾内卷呈环形。背后有双翅,脑后有一对钻牛鼻穿。此器很像玛雅文化传说中的羽蛇神奎扎科特尔。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3:35:55编辑过]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龙系列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象征性的代表自原始社会至今历久不衰,中华儿女也常以龙的传人自称。这表明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号和标志。追溯龙的最早源头,当是 泛红山文化时期玉龙。泛红山文化时期,龙是最普遍的图腾之一,且龙的造型和品类之多也是其它考古文化所无可比拟的。可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龙文化”在当时已经形成,且龙文化对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可知,环太平洋很多地区均有龙文化,特别是在中南美洲的诸多考古文化中均有龙的造型。如在中南美洲受到普遍尊敬的羽蛇神即是人首或鸟首应龙。这表明中美洲的原住民也是泛红山文化的继承者,也是龙的传人。

    值得注意的是泛红山文化玉群中以龙的造型、鸟的造型以及龙、鸟的组合与融合造型最多,故泛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的龙凤文化的源头。

    本章共有图片 71 幅,展示了各种不同造型的龙及有关龙的组合与融合造型。


     

带有男性生殖器托的“C”龙
高20.5cm,宽20cm,厚2.2cm。
青玉,有灰皮,一面呈棕红沁色。
其造型与图2.1及图2.2所示“C”形龙相似,其不同在于此器鼻上端及下颌部各饰三道凸起弦纹。另外在其身体下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支撑,像是龙之二足,可将此“C”形龙纵向摆放,左右支撑之形状各为一男性生殖器的一半,绿色一边为生殖器的上半部,棕色一边为生殖器的下半部。 生殖器之包皮上卷,阴茎部分饰有三道凸起弦纹,睾丸部饰有瓦沟纹。
此件玉龙造型生动、奇巧,工艺水平高超。其寓意应是“C”形龙属男性,是男子的崇拜物。

 

驮猪龙男子
高19cm,宽15.5cm,厚4.5cm。
墨玉,有灰皮,有棕红沁色。
其造型为一男子以双手及双膝支撑于地面,腰背间驮一猪龙。猪龙高11.5 cm,其形状为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典型的猪龙造型。男子仰首,水滴状双目凸起,扁鼻,鼻孔略上翻。大嘴微张。一双大耳,耳垂较长。前肢弯曲,双手撑于地面。后肢双膝着地,小腿上翘,足尖指向后方。此玉饰表明猪龙是男性的崇拜物。

回首、狐尾夔龙
长6.3cm,高4cm,宽1.2cm。
青玉,玉质温润,褐色沁色,棕、红蚀斑。
其造型为一立姿回首之夔龙。双目呈细长水滴状凸起,翘鼻,口微张,头顶有一角。尾似狐尾,呈弓形下弯,其上饰凸起的弦纹。双腿弯曲贴于腹下,颈后有一对钻孔。此夔龙造型生动、优美,加工精细。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3:28:04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飞禽系列

    泛红山文化玉群中,鸟类占有很大比重,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除人们熟知的鹰、鴞外,还有鸡、鸭、鹅、凤,鹦鹉、鸳鸯、燕子,麻雀、鸽子,多种水鸟、以及鸟类与其它动物的组合体与融合体等。这表明泛红山文化时期在广阔的地域范围活跃着以鸟类为图腾的氏族。这些氏族的分布从中华大地垮越北太平洋地区一直延伸到美洲西北部印地安人居住区并且向环太平洋其它地区扩散。实际上,在泛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鸟文化”。泛红山玉群中鸟类以其品类之多、工艺之精、造型之美在世界考古文化中独占鳌头。在新石器时期,随着氏族社会的延续,这种“鸟文化”得以相当普遍的继承,随着氏族的变迁和氏族社会的消亡,氏族的鸟类图腾也随之变更、消亡或整合成为少数几个强大的鸟氏族的图腾,如鹰、鴞等。在中国,自夏、商、周以后,各类鸟图腾逐渐整合为单一的凤图腾,与龙图腾一起变成了王族,王室的图腾,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龙凤文化。

    本章共有图片 66 幅。展示了鹰、鴞等各种鸟类的造型及有关鸟的组合与融合造型。举例如下


高5.3cm,宽4cm,厚1.8cm。
青玉,质优,棕、黄、红沁色。有蚀斑、蚀孔。
此造型为一立姿鸮。大头,小身,面部只有一双环状大目,眼珠圆凸。双耳及羽冠呈倒三角形,呈棕红色,像是一顶棕红色的帽子,可谓巧沁。胸部有一对乳房,双足健劲,背生双翅,翅上饰蕉叶纹,似蝉翅。
此鸮造型生动,表现手法夸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此鸮凸现了一对乳房表明她是母系社会鸮氏族图腾
     
     

高14cm,宽14cm,厚4.2cm,重1080g。
全沁,呈深红色,间有棕、黄沁色彩斑斓,表面有蚀斑。
其造型为一立姿展翅之鹰, 双目呈球冠状突起,尖喙,饰有阴刻鼻孔。 双翅略展,其上饰瓦沟纹,隐起三道圆折纹骨架。肩部耸起呈展翅欲飞状,腹部隆起,双足置于小腹前,以浮雕法饰出鹰爪,尾翼呈折扇形,饰瓦沟纹。背面以压地及打洼法饰出双翅,无其它纹饰。颈后有一对钻牛鼻穿。
泛红山文化玉群中此类造型的鹰很多,是重要的氏族图腾。此鹰体量较大,造型端庄,做工严谨,应属氏族首领代表权势之器。


     

凤鸟背珠
高3.8cm,长6.7cm,厚2.5cm。
灰绿玉,玉质莹润,有灰皮及蚀斑,棕红沁色。
此造型为一长尾立姿凤鸟,其双翅卷起一玉珠置于背上。凤头朝前,双目圆凸,尖喙内弯,胸部隆起,左右双翅各饰有两道一面坡纹饰表示羽毛;尾翼呈波纹状拖于地面,其上以打洼法饰出尾羽纹。玉珠为腰鼓形,中间有对钻直孔。此玉凤造型优美,加工技巧高超,是泛红山文化玉群中之珍品。值得注意的是流行于西周的一面坡技法始于泛红山文化玉器。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3:30:33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走兽、家畜系列

    泛红山文化玉群中, 走兽、家畜的品类相当多。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 泛红山文化时期该地区的动物群。这些动物中有些表示氏族的图腾。如熊为横跨东北亚与美洲西北部的有熊氏族图腾;猪为韩流氏或封豨氏族图腾;兔为羲和氏族图腾;狗为犬封氏族图腾;狼为美洲西北部印地安人的氏族图腾,也曾为蒙古族图腾等。动物的组合体与融合体具有氏族联姻、联盟、吞并、重新整合等含义。泛红山文化玉群中还有些动物造型是写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如马、牛、羊、鸡、犬、豕等。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饲养家禽、家畜,已经进入农业社会了。也可见到象、犀牛、猴等,这表明当时人们也已驯养野生动物。上述这些动物已伴随人类度过了上万年的悠悠岁月。

    这些造型趣味性很强,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喧染了不同物种之间和平共处,自然祥和的气氛。在氏族社会,不同的动物常常代表不同的族群,这种组合表现出当时人们友好相处的愿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泛红山文化玉群中出现河马的造型,河马生长在非洲大陆,这表明在泛红山文化时期,两地先民曾有过友好往来。


     

高2.8cm,长6cm,宽2.2cm。
青玉,全沁呈浅棕色及棕红色,有灰皮、蚀斑、蚀孔。
此造型为一熊,双目圆凸,高鼻梁,尖嘴,方形耳。立姿,体形肥壮,四肢有力,尾垂于后。从背至腹有一对钻漏斗孔。

     

牛顶龟
高3.5cm,长5.5cm,宽3cm。
墨玉,有灰皮、蚀斑,蜡状光泽。
其造型为一牛头,头顶一龟。牛有一双凸起的枣仁状大目,鼻孔外翻,口呈“人”字形,双角呈弯钩状弯向脑后。牛之额头卧有一龟,龟头向上伸出,龟壳呈椭圆形隆起,龟尾下垂贴于牛之脑后。这件牛、龟组合玉饰造型生动、有趣,工艺水平很高。

     

河马驮海龟
高 13.5cm ,长 8.5cm ,宽 5.5cm 。
青玉,玉质莹润,有灰皮及棕红沁色。
其造型为一河马背驮一海龟。河马体型壮硕,胸、腹部隆起,四肢较短,腿部肌肉发达;仰首,双目呈半球状凸起,鼻翼高凸,张口;其背上臀部上方卧一大海龟。龟头高抬,双目圆凸,龟壳略呈圆形;三角形短尾贴于河马尾部上方;四只大足,每足三趾,紧抱于河马之身后。 整体造型生动、有趣。河马经常是将身体泡在水中,只有头、背露出水面,像一块大礁石,海龟正好爬上去晒太阳,成了河马的好朋友。
河马生活于非洲,海龟是轩辕氏族图腾。这一造型表明:以东北亚为中心的泛红山地区先民曾与非洲先民有过友好的往来。
[此贴子已经被rn于2007-11-8 13:38:0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2 20:52 , Processed in 0.1818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