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求助]馆藏品答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7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北方文化网的馆藏品贴图。因为是馆藏品真品,而自己以前的某些概念又与其不附,为避免走偏,请教各位老师。并在此感谢北方网的贴图。
    

 

1.疑问1:图中有多处象是“玉皮被切断”(沁后工)的表象,似缺乏蚀变过渡;
    

2.疑问2:阴刻线处与抛光面表象差别比较大;
    

3.所以,如果是真品,应该是由带玉皮的玉料加工的。可以见到玉皮面上再次受蚀的蚀痕。但不知红玉中有没有用带玉皮的料加工的。

 

谢谢。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158154745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1585820672.jpg[/upload]

    顺传其它几个馆藏品。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1511422545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151151458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1/20071171513614016.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15:13:10编辑过]

0.jpg (70.15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馆藏品答疑

[求助]馆藏品答疑

0.jpg (84.13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馆藏品答疑

[求助]馆藏品答疑

0.jpg (84.73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馆藏品答疑

[求助]馆藏品答疑

0.jpg (57.31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馆藏品答疑

[求助]馆藏品答疑

0.jpg (58.2 KB, 下载次数: 0)

[求助]馆藏品答疑

[求助]馆藏品答疑
2#
发表于 2007-11-7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此枭没有利用玉皮加工,被切断的是包浆形成的皮壳.而且是吃土的包浆皮壳.其它两个问题也是这个原因判断有误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5: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11-7 15:30:15的发言:
此枭没有利用玉皮加工,被切断的是包浆形成的皮壳.而且是吃土的包浆皮壳.其它两个问题也是这个原因判断有误的.

       谢long老师指点。但感觉还是皮,很厚的皮。另外,一个古玉件的天然包浆和土吃应该是整体一致的呢,还是各处会差别如此之大呢?

       此外,无论是皮还是包浆,在雕工处应该是不能突变的吧。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7 15:41:00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7-11-7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色沁为水融.其因可能地下变软.因地层变化上浅层.变软部分风化产生沁浅

5#
发表于 2007-11-7 17: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自然太在2007-11-7 15:40:01的发言:

       谢long老师指点。但感觉还是皮,很厚的皮。另外,一个古玉件的天然包浆和土吃应该是整体一致的呢,还是各处会差别如此之大呢?

       此外,无论是皮还是包浆,在雕工处应该是不能突变的吧。谢谢。


阜新北常见被风砂刮过的砂地地表器,如果在拣拾后没有处理过,在表面会留下明显的刮痕,由于暴露的部位受覆盖物的影响,会出现人看不明白的情况.尤其是在加上博物馆的人工处理.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1:5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老师的答疑。学习。我的疑问主要是图中所标的,多处雕工处的沁蚀的突变----随阴刻线边棱的突变。(这也是辨别利用玉皮仿侵蚀表象的根据之一)该如何解释?无论是皮还是包浆还是沁色,在雕工处应该是不能突变的吧。
7#
发表于 2007-11-7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自然太在2007-11-7 21:54:40的发言:
    谢老师的答疑。学习。我的疑问主要是图中所标的,多处雕工处的沁蚀的突变----随阴刻线边棱的突变。(这也是辨别利用玉皮仿侵蚀表象的根据之一)该如何解释?无论是皮还是包浆还是沁色,在雕工处应该是不能突变的吧。

您所标注的有疑问的地方,都存在发白色的部分[皮壳],没有被动[盘],而露玉的部分应该是被动过,不管什么原因,因为从整体上看玉已经明显老熟,说明玉已经醒,色已经变化.如果白色部分再被盘动,过度就自然了.这是一动一静造成的,看玉要看全局,要分析,因为玉所处的环境是可变化的.所以玉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ong在2007-11-7 23:03:46的发言:

您所标注的有疑问的地方,都存在发白色的部分[皮壳],没有被动[盘],而露玉的部分应该是被动过,不管什么原因,因为从整体上看玉已经明显老熟,说明玉已经醒,色已经变化.如果白色部分再被盘动,过度就自然了.这是一动一静造成的,看玉要看全局,要分析,因为玉所处的环境是可变化的.所以玉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

     谢谢耐心解释,学生慢慢消化理解。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
发表于 2007-11-8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该玉件我认为是被清理过的,而且清理中手法较重。白色部分不是玉皮,而是玉质中教软的部分(也许是贴近玉皮部分)在土中易受沁,在清理中由于受沁部分很深,所以清理过后保留了下来。如果该玉件在此中状态出现在市场上认知度就不是很高了。但我认为,馆藏品也不乏有高仿品,看高仿品往往易误导人呦。
10#
发表于 2007-11-8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大家判断都有一定道理.总之此象要小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9 08:50 , Processed in 0.0558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