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离休后,吴老应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邀请,赴京主持佛教文化研究工作,并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高级顾问。自此,吴老全身心投入佛教文化事业,担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办《佛教文化》(双月刊),主编《佛学研究》杂志(年刊),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与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支持国家“八五”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佛教寺院及禅宗宗派源流》研究。在行政、编务、教学、研究之余,他经常接待外宾来访,率团到日本、法国、新加坡及香港、台湾进行友好访问,交流佛学研究成果。 吴老学问渊博,显密兼弘,对印度佛学、中国佛学及儒、道、医均深有造诣,尤其是藏密、东密、唐密学有师承,深得玄旨,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船山佛道思想研究》、《周易象数研究》、《黄庭经研究》、《丹法述要》;《天台演坛》、《法相演坛》、《药师经法研究》、《楞伽经研究》、《佛法禅定论》、《佛法名相演坛》、《般若五经要释》、《般舟三昧释义》、《地藏经法研究》、《净土五经述要》;《宝箧印经释译》、《藏密大圆满精粹》、《藏密大圆满发微》、《藏传密教与人体科学》、《大日经住心品讲略》、《金刚顶经发菩提心论讲略》、《药师茶供仪轨》、《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等,主编有《佛藏辑要》、《中国佛教文化丛书》、《禅宗宗派源流》等约有60种之多,其他书信、文稿、墨宝则难计其数。 吴老八十春秋,光彩照人,对后学的教育和影响难以估量,简单概括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对继承弘传佛教优良传统的贡献大。他坚持正信佛教,旗帜鲜明地反对邪教,反对迷信,把“如实知自心”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把普度众生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结合,把弘扬佛法与生命科学相结合,把继承佛教优良传统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相结合。这对于身为党的干部、政协干部和佛教居士双重身份的他,既是本分事,又非常难能可贵。 第二、唐密研究独步世界。1987年,文物部门在发掘陕西法门寺地宫时,发现了4枚佛指舍利及2000余件国宝级珍贵文物,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对这一古迹秘密,众人都无法圆满解读。吴老和法门寺及全国著名专家密切合作,以广博精深的佛学根底,考证揭示了法门寺原是唐密祖庭及唐皇室修持密宗的内道场,而地宫内各法器供养物是按照唐密曼荼罗的坛城形式布置安放的。吴老对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秘密的破译惊动日本,惊动世界,认为唐密失传千余年,今天不仅失而复得,而且得到合理的破解,如同破解人体的遗传密码一样伟大。日本争着要首先出版吴老的研究成果,遭到吴老的婉言谢绝;后来《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研究》一书首先在中国香港出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第三、对《药师茶供会仪轨》和中国茶道的独创。日本茶道举世闻名,却源于中国。吴老深忧中国茶道失传,且今日丛林中的禅密修持、茶禅的弘扬及旅游文化交流,都亟需中国自己的茶道。于是他根据师传药师经法的精神,参考《瑜伽施食仪轨》,创编出《药师茶供会仪轨》,作为中国茶道之法本,此一独创,受到多方面的好评。 第四、道德高尚,淡泊名利。吴老待人温厚,思想明澈,有见地、有行持、有功夫。他淡泊名利,忍辱负重,薄于奉己,厚于奉献。《禅宗宗派源流》被评为湖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首届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珍藏佛教的有关法语秘本,表示要把它贡献给从事人体科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代中国佛教居士中,不乏韩净清、贾题韬、郑颂英、李炳南、赵朴老等那样一批大德。但在道德文章、佛法与世法相融通方面能够“极高明,道中庸”,吴老堪称赵朴老后一人而已。我们祝吴老寿比龙树,为弘扬佛学、庄严国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广大贡献。 最后,谨以几行小诗表达对吴老的美好祝福,并向各位大德、法师、朋友请教:如来慧日照,实相法身佛。见地融显密,大愿化醍醐。心系琉璃光,人间化净土。量大包太虚,寿高比龙树! 吴老于八旬华诞前自题诗“一回吟 人生七十亦不稀, 八秩大寿未足奇。 相看白头儿嬉戏, 百年南山看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