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陆建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千古悬疑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1-5-9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高古玉可以提升藏家的收藏品味。众所周知,中国高古玉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学问自然很深奥,因此收藏和研究 [font=MS Song 窗含西岭 发表于 2011-5-9 14:14:00
122#
发表于 2011-5-9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真心的感谢我田哥,虽别数日,但我仍感觉兄依然在我身旁叮嘱着我。真的感叹玩古玉真好,因为玩古玉才让我们这些个平生不可能认识的人竟然会如此的相识相知相处。感恩老天的厚爱,感恩所有关爱琦玮的兄长及玉友! 琦玮古玉 发表于 2011-5-8 13:08:00
跟错人啦哥们。
123#
发表于 2011-5-9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古董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鉴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前者是“鉴”后者是“”一件作品, 它是否真假可靠,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再好也没有意义,反之,一但鉴定为真并不等于其价值就高,那么就是要从“(解读)中品定其价值的高低,让我们看看苏富比拍卖行是怎样鉴赏一件拍品的,比方说古画<<乾隆大阅兵>>和乾隆玉玺等整个拍品介绍描述都是长篇大论报告,其中""包括:拍品来源,尺寸,材质,工艺,实物描绘,文献参考,鉴定人员的来源(如故宫博物馆谁谁)占整体描绘的30%,剩下的70%篇幅是“赏”包括:从文化历史人文内涵角度分析品定价值,参与这部分解读的基本上是委托香港中文大学。
124#
发表于 2011-5-9 18:41:0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对自已有好处

一个贴子,一种观点,百家争呜,万花争艳,真是大好事。 绝大多数用很严谨和文明语言参与探讨,对每位藏友进步都有好处。 文明用语是素质,是值得与其深度研讨的基础。为答谢关注,分两个层面给文明玉友再次交流: 1古玉特征是不同层次,光一熟字在和阗玉种中,不同时间,不同坑囗, 不同器形,强风化呈态,中风化呈态,弱风化呈态呈不同特征,如很熟,较熟,半生半热。 柴木纹简单都分两类:1隐解理2非隐解理。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过多说,有兴趣自已分析。 2鼎的历史渊源和地位转换,作为最高礼器取代壁,琮,璋,圭,璜,琥。 是历史必然,东周九鼎代表国家社稷是不以现代人意志为转移。 青铜鼎向玉鼎转化由四足向三足演绎(是战晚西汉)。寓天,地,人。两耳寓阴阳合谐,大腹镇吞邪气。 3鼎与鼎环联,寓什么?支联一玉鹅是什么?(请注意战国期背景,张扬锋芒毕露,欲统天下,鹅不是图腾) 一个贴子,一种观点,百家争呜,万花争艳,真是大好事。 诚挚期待更完美解释古玉的内含及深层次文化,历史,背景,军事,外交,艺术...... 此贴感言,谢语言文明玉友参与探讨,同时谢任网鉴定组参与。
125#
发表于 2011-5-9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贴子,一种观点,百家争呜,万花争艳,真是大好事。 绝大多数用很严谨和文明语言参与探讨,对每位藏友进步都有好处。 [col 禅乐居 发表于 2011-5-9 18:41:00
又见禅师评帖很高兴!
126#
发表于 2011-5-9 19:14:00 | 只看该作者
此帖的标题用“千古悬疑”,从论文角度上也好,从语文作文的角度上也好,就是此帖的讨论主题,标题明确的在那儿---“千古悬疑”,言下之意欲求一解,那么就有人来解了,理化科技的解读跟历史文化的解读大不相同,前者是用数据,后者是用语言,前者是1+1=2,就有一个解不二法,后者一个字就有无穷解,一个“爱”字就可写一本书,一个“美”字包罗万象,一本“红楼梦”让无数红学家之间此起彼落的争论进200年,如同中国历史上无数神秘的悬疑《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老子的出关之谜 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比如说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比如说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此时让我们又回到本帖的主题“千古悬疑”上来就更清楚意义了,解读解读就是文人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水准和审美判断观点来解析,这是个文化深渊的无底洞,永远都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感觉,似乎天方夜谭不可能象你所说的当那样,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是停止研讨解读,千百年中国文史界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自到底下一个更华丽的解读出现,目前本帖在文化解读“联合抗秦”和“鸭子司令”两种解读,我那可爱的小外甥选“鸭子司令”一说,我宁愿选前者.
127#
发表于 2011-5-9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禅师说得的确,光一熟字在和阗玉种中,不同时间,不同坑囗,不同器形,强风化呈态,中风化呈态,弱风化呈态呈不同特征,如很熟,较熟,半生半熟。但我们就单此物件而论,该鼎部份已经沁到如此程度,一问禅师,坑口环境,悠悠漫长的年代却无法让生变熟,是冰火两重天否?二问禅师,沁色过度及沁如肌理如何看,还是因为冰火两重天否? 社长 发表于 2011-5-9 19:21:00 社长师说到点子上了!
128#
发表于 2011-5-9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这个

QQ截图未命名.png (28.1 KB, 下载次数: 0)

QQ截图未命名.png
129#
发表于 2011-5-9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社长?吾姑且称社师,ok! 拙下好幽默,轻松交流何如? 禅师说得的确,光一熟字在和阗玉种中,不同时间,不同坑囗,不同器形,强风化呈态,中风化呈态,弱风化呈态呈不同特征,如很熟,较熟,半生半熟。但我们就单此物件而论,该鼎部份已经沁到如此程度,一问禅师,坑口环境,悠悠漫长的年代却无法让生变熟,是冰火两重天否?二问禅师,沁色过度及沁如肌理如何看,还是因为冰火两重天否? 答一:记得有一例让考古专家喝醉了酒,一件有序发堀,片状器,掩在土壤里若新玉,而未掩土壤却重沁!这些野外考古专家目瞪囗呆! 且让在下解读(供您斧正),1受沁与沁变要满足起码两个条件a游离氧b地下水和PH值。下部这两个条件匮乏(不是绝对,咱们研究不钻牛角尖,)土壤对器包裹较致密(凝聚力较大)而其上却反之,故差异性沁蚀与沁变。 答二:沁色过度即重沁,玉内活泼物质结构水与外源物质交互交融,故熟变不均匀。图中三个圈一个柴木纹圈我不多说了,以很彰显。
130#
发表于 2011-5-9 21:29:00 | 只看该作者
十二法来解读:第一图黑色点原料中自带,不是后沁,这样就有两种解释:A古代使用脏料,B沁无门。 看图水透不是浆充盈。 高光亮不是浆光。 东方欲晓 发表于 2011-5-8 16:37: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1 02:28 , Processed in 0.0574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