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良渚神徽大玉壁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您在市场上看到像这件馆藏的良渚工,您会出手吗?
42#
发表于 2011-4-16 21:19: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韩师见笑了,市场如有此鸡骨白件,当然出手,只怕囊中羞涩。。。
43#
发表于 2011-4-16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在下愿与韩师,禅师等等诸师探讨。 韩师所发藏品与馆藏品主要区别在于“云雷纹”有异,至于“神人”造型标准是什么样,没有定论吧。 韩师良渚“云雷纹”同一般所见一样,均为细砣“一笔而就”,故“云雷纹”为“橄榄状”内圈两头尖; 馆藏良渚“云雷纹”为手工刻画,工件应在手中不断翻转,故“云雷纹”为“圆圈状”; 良渚文化时代有没有“细砣”。。。 个人认为有。 请斧正。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玉器制作技术以及发明用砣的例证(转帖) 人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在既没有青铜、更没有钢铁的良渚文化时代,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各类品种、纹饰繁细的精美玉器的呢? 当时制作玉器的各种工具,至今几乎没有发现多少实物。我们只能主要根据玉器上遗留下来的各种加工痕迹和弃料并借助于明清以来有关琢玉工艺的记载(如《天工开物》)和实物(如手工作坊的水作凳)来进行探讨。 玉器坚硬致密的特点决定其必须采取特殊的加工方法。人们在几十万年以致上百万年的制作石器的劳动实践中认识了玉,从制石技术飞跃升华而认识了琢玉技术,这就是琢磨技术。《诗经》上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以解玉砂和水作为加工工具和玉料之间的介质,反复不断地成千上万次地磋磨、碾琢,以柔克刚,经过切锯、作坯、钻孔、刻纹等工序制成玉器,这就是玉器制作技术的本质和奥秘所在。 在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中,已发现当时使用的解玉砂。1979年在寺墩一号墓的一块玉璧上铺有一层砂粒,经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郑建先生鉴定为花岗岩风化壳粗砂粒,主要成分有钾长石、钠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其中石英硬度为摩氏硬度七度,大于制作璧、琮的玉料。在玉璧上专门放置石英等砂粒,自然有特殊含义,只能表明这是象征琢玉方法。从草鞋山玉璧上纵横交错的细密的磨纹看,用作解玉砂的石英粒很小,可见事先是经过筛选的。 各种形状、纹饰繁褥的玉器,其主要的制作技术是切锯、钻孔、刻纹和抛光。让我们分别作一些考察。 .燧石钻(磨盘墩);2.玉环上的锯痕(张陵山4号墓);3玉蛙上的线切割痕(张陵山4号墓葬);4.玉 (张陵山5号墓); 先说切锯。关于明清以来的情况请看下面两段记载。一是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遂忽划断”。二是陈廉贞《苏州琢玉工艺》所记:“玉璞安放在架上,不时需要蘸水抹砂,并由两人慢慢拉动钢丝绞成的弓锯,把玉解成小块或片子。如欲琢成一定的形体,那就需用黑线在玉璞上划上轮廓,用附有利刃的圆铁锯装在辘护的轴端,玉上蘸抹了砂浆,用脚踏动辘轳,依着黑线,慢慢磋切。至于轮廓曲折凸凹复杂的形体,就需用精粗不同的圆锯来修琢”。(11) 当前探讨的焦点是,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是否已经用砣(或称圆盘、轮锯、转盘刀)? 在玉器上观察,留下的工具切锯痕有三类:直线、抛物线、圆弧线。直线痕比较简单,是平刃工具刀锯加工留下的痕迹。绝大多数是弓锯磋磨(以丝麻纤维或兽类筋毛作成弓弦)留下的抛物线痕。张陵山所出玉蛙(M4:01)和玉环(M4:017)背面的切锯痕为典型实例。草鞋山遗址出土的一件大玉璧(M199:10),一面留有6条直径为21.8厘米的同心圆弧线切锯痕。从寺墩所出十二节玉琮(M4:01)和十三节玉琮(M3:22)上所留弧线经拓片实测,系直径分别为24厘米和12厘米的弧线,加以延长即为正圆,有同一个圆心,在同一器物上发现有若干条至十余条。这些当为砣即轮锯切锯时留下的痕变,推测其质料当为岩石,古称砂碾。用砣就要使用辘轳式的支架、轴和传带。从史前时代轮修至轮制陶器数千年的实践和数千年治玉经验的积累看,出现制玉水作凳是具备条件的。看来治玉用砣是良渚文化时代人们的重大发明创造。当然,这不排除同时继续使用弓锯,甚至到汉代还用“马嫠截玉”,(12)清代至中华民国时代亦仍用“钢丝绞成的弓锯”开锯玉料。自从砣发明以来的四千多年时间里,先后以岩石、青铜、钢铁为质料,制成各式各样的砣具来,直到明代出现手扶脚踩的水作凳,当代以电力带动的琢玉机,砣具实际上一直是主要的部件,玉器制作的琢磨技术成为琢玉机械操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图十一、图十二)(13) 其次是钻孔。当时用木棒、竹管、细石器加砂(石英粒)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磋碾而成。璧、琮、镯等大件玉器的大孔是用竹管从两头对钻而成,竹管质软因而在旋转磋碾过程中容易磨损形成两头大、中间小、呈圆锥形的孔璧。两面对钻避免了一面钻在穿通时的崩裂,但经常由于面对得不准而造成错缝,在孔内壁留下台阶和钻槽。珠、管、坠一类小件玉器的小孔,则用燧石(硬度七度)打制成的细石器(石钻、尖状器)为钻具,同样也要加细砂蘸水两面对钻而成。这种燧石钻在江苏丹徒磨盘墩遗址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了几百件,我们用来在玉料上做钻孔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从张陵山出土透雕玉 (M5:16)上的镂空纹饰看,先以燧石钻对钻出圆孔,再以丝麻纤维、兽毛兽筋穿入孔内向三个不同方面搓磨切割而成。 第三是刻纹。细如毫发的阴刻线纹,其加工工具应为装柄加固的由燧石打制成的石钻、尖状器、雕刻器和鲨鱼牙齿。我们徒手用燧石钻在和田白玉上作刻纹试验,留下了清晰的阴刻线纹。鲨鱼牙齿在福泉山、反山、瑶山共四个墓中出土过,说明良渚人已掌握鲨鱼的习性,能够制服鲨鱼,以其坚硬锐利的牙齿作为刻玉工具。(14)我们徒手用鲨鱼牙齿在玻璃(硬度七度)上刻划,同样留下了清晰的线纹。当时,很可能是将燧石钻和鲨鱼牙齿都装上把柄成为复合工具而使用。 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已有阴纹线刻、浅平浮雕、镂空透雕、半圆雕等多方面的技法,形成剔地浅平浮雕并在凸面和地面同时阴刻线纹的“三层花”装饰风格,其镂刻细如毫发的微雕工艺反映了精湛高超的工艺水平。 最后是抛光。这是几乎每件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看来多用兽皮或竹片,前者的脂肪和后者的竹沥皆呈酸性,在玉器上来回磨擦即可取得光洁细腻的效果。 综上所述,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技术,代表了史前琢玉工艺的最高峰,为尔后青铜时代玉雕工艺打好了坚实基础,开拓了辉煌前景。
45#
发表于 2011-4-16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鲨鱼牙的说法不敢苟同
46#
发表于 2011-4-17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疑问:在1mm内刻4-7条阴线,在当时没有放大显微镜的情况下单靠人的目力是怎么完成的。所以有了得力的工具还是无法达到良渚的最高工艺水准。真正掌握这一技能的良渚工匠在良渚时代就是神化的人、超乎于常人的人、异人。探讨!
4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古代文明。 http://bbs.rn-hswh.com/showtopic-43515.html 几毫米的方寸做减地工也非现代人能想像的,这正是藏古玉的乐趣!
48#
发表于 2011-4-17 19: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上面员外的话,权威说的“在1mm内刻4-7条阴线”,是和阴线方向平行的,并不是斜向的砣痕。
49#
发表于 2011-4-17 20:49:00 | 只看该作者
韩师,借用贵帖上一图给上学友。这是套琮中最小的一个,图放大40倍,可看到紧挨着的平行砣制线条(1mm四条左右)。 ,
50#
发表于 2011-4-17 20:58:00 | 只看该作者
1.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请留意玉璧上端的鸟) 看看此璧,这就是老小梅岭玉质看清了吧?不要盲目瞎评!泛白看似吐灰其实不然,她是由成片的核晶组成的,形成对实物的误判,产生幻觉偏离了真实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0-23 16:30 , Processed in 0.0574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