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通与三明,关系殊为密切,六通是三明的根本,三明是六通的升华,有了三明的,无不具足六通,具足六通的,亦将得到三明。 三明既是六通的升华,何以在六通之中,只有三通可升为明,其余三通就不 能升之为明呢?这在大毗婆娑论卷七十七中,有这样的解释:“身如意(神足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不 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 ,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根据这一解释,通与明的确立,端在能否使人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而定。 再则,我们也可看出,凡是偏重于三界之用途的,便不能成之为明,凡是偏重 于出离三界之用途的,便可成之为明。换句话说:凡是仅用于有形有色有行动 的神通,只称为通,若能兼用于世出世间乃至仅用于出世间法的,才有成之为明。 又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对于神通与明的解释,是这样的:“直知过去宿命 事,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宿命);直知死此 生彼,名通,知行业因缘,际会不失,名明(天眼);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漏尽)。” 大体上说,小乘圣者,均可能有六通,但在未证大阿罗汉以前,只能称通 ,而不得称明,到了大阿罗汉以上,则又将天眼、宿命、漏尽的三通,称之为 三明了。但在一般的说法,三明六通,可以连起来称的,也可以说,三明六通 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比如观无量寿经中:“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 ,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但是,上面曾说,神通的境界,除了佛陀,其余都是未圆满不究竟的。所谓明,是明白的觉照,但尚未能透达至最高深处与极无限处。唯有佛陀,才能 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明白觉照,透达穷尽。所以,三明的工夫,到了佛果圆成之时,便称之为三达了。三达,又是六通的再度升华,也是三明的至极之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22:10: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