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山古玉的鉴别12个字“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对照分析一下: 1、“净”。玉出土是干净的,深埋地下的出土后去掉泥土,玉“净”如新。在地表的会有“皮壳”但玉的光彩依然。此物不符合这一特征。 2、“熟”、“透”。比较润和透的一种表象,此物没有。 3、“肥”、“次”。次生物的两种表象,此物表面的凹凸不是“次”。 4、“孔”、“坑”。在红山古玉中的“孔”、“坑”在放大镜下观察都是一些不规则的晶体,并且孔小洞大,在里面还有不规则的像晶体的结夹,还会有沁色。此物用放大镜找找看是否有? 5、“过”。“过渡”,指的是一种层次,即玉熟了以后的颜色,玉受沁的颜色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沁色通过石门进入到玉里,这样形成的层次叫作“渡”。“渡”存在于沁色中,沁到玉之间。此物“色”无过渡,有人工染色的嫌疑。 6、“神”,是十二个字中最重要的,一般仿制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形似而神不在。此物线条不流畅,结构不清晰,更谈不上神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7 16:29:5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