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泉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个头不小的铺首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0-1-26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胡芳在2010-1-26 0:06:00的发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6 0:06:40编辑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再感受一下吧

52#
发表于 2010-1-26 00: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胡芳在2010-1-26 0:13:00的发言:

腐蚀

看樓主意願了

53#
发表于 2010-1-26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胡芳在2010-1-26 0:13:00的发言:

腐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6 0:13:57编辑过]

赞同

[em27]

54#
发表于 2010-1-26 00: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泉水在2010-1-19 22:56: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5#
发表于 2010-1-26 00: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26 0:4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1: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1-25 23:38:00的发言:

再看了

感覺是唐

 

再谢A兄赏析。

不过精神在古代兄所析不无道理。

在下很敬佩精神在古代兄对古代各时期文化背景的学识。

当一件器物断其新老之后,断代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由此而产生器物的形制、风格。纹饰可有遗留和新生。

特别是某个时代的特有信息的出现。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以物(特别是动物)为载体最迷信的时代。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精神极度空虚,向往神灵,万物皆为神灵之为的文化背景。

另,局部使用平行弧形双细阴线和边缘细阴线衬托的装饰手法,东汉以后似没再出现。

浅见。

学习,探讨。

给兄敬茶了。

 

57#
发表于 2010-1-26 03: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泉水在2010-1-25 23:17:00的发言:

 

谢兄赏贴、评析。

关于料质,兄所言极是。

在下浅见:

1、和田料成分95%以上未透闪石,少量阳起石等。与青海料几无区别。

2、和田料料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青海料毡状结构偏多,两者略有区别。硬度上平均值和田料相对略高。

3、和田料多油质、腊质和少量玻璃质感。青海料观感上偏水性。色泽上相对略偏灰。

(以上就新料而言)。

4、水线(玉纹)是玉料的矿脉现象,多种玉料皆有,只是出现的位置不同而已。不足为辨别玉种的依据。

5、关于青海料的使用,赞同兄的看法。实际上历史上自文化期以来玉器用料一直就比较复杂。应视地域和当时社会背景而论。

再谢兄评析。

敬茶。

 

 

       是的,泉水兄对玉料有很深的认知了。

 

      一般而言,就外观上看,青海料远不及和田“油、润、糯”,缺少腊质感,水足、偏透,色不纯等特征,且密度小于和田(相同体积的玉料,和田略重于青海)。

 

       另:出土的高古玉中确发现有青海料使用,就本人所见,最起码在战、汉时就有了,因此,青海料并非是近几年才发现采用。时下,包括一些所谓的研究古玉的文博专家也持有这样的观点,究其缘由,盖属成天围着那点可怜的馆藏作研究之结果。殊不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误人误己。真是可悲!可恨!

 

       一般而言,本人参与评帖赏析的前提是,东西必须是自己看得懂的,并且确信在认知范围内的。

 

 

 

 

58#
发表于 2010-1-26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老烟锅子在2010-1-25 11:05:00的发言:
拙眼看老,有唐风.玉质还是不错,工艺很复杂,不是低手可仿的.至于玉质有人说是青海料,不敢苟同.青料与和田山料无本质差别,干涩较透明有水线等都不足为辨别依据.说青料是近几年才开采,纯属无稽之谈,要知道青海是丝绸之路南路,上中古很发达,吐谷浑统治达三百年,.近几年见过青海出的战汉唐的玉器不少,不乏精美之器.开帖器我看应是西土玉,表层灰土盘过应是漂亮的红色.个见.

學習了!

59#
发表于 2010-1-26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泉水在2010-1-25 23:17:00的发言:

 

谢兄赏贴、评析。

关于料质,兄所言极是。

在下浅见:

1、和田料成分95%以上未透闪石,少量阳起石等。与青海料几无区别。

2、和田料料结构为纤维交织结构,青海料毡状结构偏多,两者略有区别。硬度上平均值和田料相对略高。

3、和田料多油质、腊质和少量玻璃质感。青海料观感上偏水性。色泽上相对略偏灰。

(以上就新料而言)。

4、水线(玉纹)是玉料的矿脉现象,多种玉料皆有,只是出现的位置不同而已。不足为辨别玉种的依据。

5、关于青海料的使用,赞同兄的看法。实际上历史上自文化期以来玉器用料一直就比较复杂。应视地域和当时社会背景而论。

再谢兄评析。

敬茶。

學習了!

60#
发表于 2010-1-26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胡芳在2010-1-26 0:13:00的发言:

腐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6 0:13:57编辑过]

學習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0 18:24 , Processed in 0.0584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