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宝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战汉玉器----------和田籽料玉避邪一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石良在2009-11-25 21:46: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带籽皮确实不好说是籽料。

 

测一下它的容重,如果白玉超过3.00以上,籽料的可能性很大。

 

观图此件即不是籽料也是上等的好玉。

 

个见

[em27]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9-11-26 1:50:00的发言:

 确实如此!学习山版客观严谨待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红山或战汉也好,内质变态是一方面,表融蚀是细是粗必应有自然存在的因素。

我体会在搞明白新玉籽料以后

 

你会真正明白老籽料的

 

 

谁先补了这一课谁占先机[em27]

13#
发表于 2009-11-26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东西不错、够年代。玉质纯净/硬度高。没有必要探讨是不是籽的问题了!

古玉多是籽、且有不少羊脂玉!

14#
发表于 2009-11-26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宝探在2009-11-26 8:44: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体会在搞明白新玉籽料以后

 

你会真正明白老籽料的

 

 

谁先补了这一课谁占先机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山版之意“籽料原生皮态征与高古玉表相通”出发点绝对是好的,是可起到借鉴参考。但也不是绝对的现象。战汉的表象与红山的表象有相同也有个性的一面。个人看质变态、方位、沁色到浆面的次生态过程它们是完全一致的。即首先对表象自然态鉴别再到时代特征去对待一件古器的真伪问题是很科学很聪明的做法。上件宝物自己是很清楚其真实性质,在我看来结果并不重要,在鉴别上运用什么方法较得当的探讨“过程”才是有意义的。[em27]

15#
发表于 2009-11-26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仿的
16#
发表于 2009-11-27 08:50:0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人理解高古的东西都是破烂不堪的,尤其是出土的古玉,不仅脏破,材质也属下品,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经过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国、汉代帝王用的玉器多数是和田玉制成的,而且一定是和田籽料,不会是和田山料。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籽料多的是,人们根本不用上山找。得益于原料的极大丰富,那时很小的玉件也会采用和田籽料来制作,其质地温润,色泽柔和,非常精美。即使因年代的久远有些残缺,仍不会抹煞上等美玉的本来面目。

                    

(摘录)本主题由 古金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8:52:10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11-27 8:50:00的发言:

一般人理解高古的东西都是破烂不堪的,尤其是出土的古玉,不仅脏破,材质也属下品,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经过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国、汉代帝王用的玉器多数是和田玉制成的,而且一定是和田籽料,不会是和田山料。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籽料多的是,人们根本不用上山找。得益于原料的极大丰富,那时很小的玉件也会采用和田籽料来制作,其质地温润,色泽柔和,非常精美。即使因年代的久远有些残缺,仍不会抹煞上等美玉的本来面目。

                    

(摘录)本主题由 古金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8:52:10编辑过]

肺腑之言[em56]

恭喜牛牛贵宾

18#
发表于 2009-11-27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牛牛在2009-11-26 10:4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东西不错、够年代。玉质纯净/硬度高。没有必要探讨是不是籽的问题了!

古玉多是籽、且有不少羊脂玉!

 

 

谁说“古玉多是籽、且有不少羊脂玉!”?

 

什么是“籽”?就是经过仪器检测也没有“油润度”这一项。

 

留皮才是籽,古玉8000年,留皮才几年?

 

 

就是和田玉,又有几块够得上“羊脂”?

 

药书也能信?

 

谁说一句话都能算数?

 

 

“古玉多是籽、且有不少羊脂玉!”绝不能信!

 

就是把范围缩小到“使用透闪石玉最多的商周战汉”,

 

 

“经过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

 

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商周、战国、汉代帝王用的玉器多数是和田玉制成的,

 

而且一定是和田籽料

 

 

这句话也不对!绝不是“经过对大量馆藏文物玉器的研究、考察,得出的结论”

 

“商周战汉”也不能光看那几个最有名的大墓,各地方博物馆还有更多杂玉雕琢的“商周战汉”玉器。

 

 

凭什么把一件东西轻易的的肯定?

 

总得说出点道理来吧?

 

判定一件古玉的依据决不是“霸道”!

 

 

为什么非要把一块玉说成“籽”?

 

是为了一块玉的文化价值?

 

是为了一块玉的经济价值?

 

 

 

 

 

19#
发表于 2009-11-27 18:58: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0 18:00 , Processed in 0.0556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