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峪路故城遗址是金代时期的防御工事,它在当时的战争中为阻挡外族的入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防御作用。该城遗址位于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地处小兴安岭西南丘陵地带,古城濒临乌裕尔河南岸,横亘于东北西三面沼泽草甸的怀抱之中。“蒲峪”为女真语“低洼地”之意,因此以地势形态而建成椭圆形。古城与东南7.5公里处的二克山风景区遥相呼应,是克东县的重点旅游风景区。
蒲峪路故城从弃用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金代北方的一座重要城镇。据史料记载:12世纪初,女贞完颜部起兵反辽,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今阿城南的白城),下设路、府、州、县。当时上京共设三路,有胡里改路、速频路和蒲峪路。蒲峪路在金代版图中辖域比较宽广,据《金史·地理志》记载,蒲峪路辖域南至上京670里,东至胡里改路1400里,北至外兴安岭火鲁火疃谋克(在今俄罗斯境内)三千余里,西至嫩江。这座古城址,是确定我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坐标。1956年古城农民在耕作中曾出土两方铜印,其中一方为方形,印面铸有汉文九叠篆文“蒲峪路印”四个字,完全与《金史·地理志》中记载相符,该印现已丢失。 , e& |/ A9 Z# o ) p+ D) i* Z. R- o2 e. ~
黑龙江省博物、考古部门,曾在1974年和1979年对古城做了全面考查。该城池是一个夯筑的椭圆形古城,城墙周长2872米,顶宽1.5米,基宽23米,高5——6米,总面积为90万平方米,城墙上每70米之间修筑雉堞(马面)1处,全城共三十八处。该城设有南北二门,城门上有城楼,外有瓮城。城门墙壁内外两侧均以砖砌加固,城外围十米处有护城河(现已看不见),水深1至2米。城外西北角护城河处有座周长420米的椭圆形土丘,是当时的水运码头。城内有大小土阜若干,系官衙、府第、国学、医院、作坊、水池等建筑遗址。在城内发掘出较多的文物有砖瓦、龙鸱吻、铁铧、陶片等200多件,还有一些铁甲片、铁箭头、铜铁、兽面瓦当、怪兽形饰品、陶灯等都堆在一片瓦砾当中,这表明蒲峪路城址毁于金代的一场激烈的战乱之中。
蒲峪路故城遗址除具观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据《金史》记载:“蒲峪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蒲峪路设“节度使一员,从三品,掌镇抚诸军访刺,总判本镇兵马之事”。下设副使、判官知法、教授、司狱、译人、通事等多职,还有专门管理宗室的大宗正府,有医院和学堂。蒲峪路是金代版图中管辖区域最为辽阔,最为北部的一个行政区。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攘地封疆……北自蒲峪路以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由此证明宋金以来外兴安岭以南的整个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 0 d6 R. \+ y* i7 H/ s
蒲峪路城在国际国内有很大影响,多年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1974——1975年,黑龙江省博物院对乌裕尔河沿岸区域的古城进行普查。在该城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陶、瓷、铜、铁、骨器和铜钱等200余件。加之该城出土了一方“蒲峪路印”进一步确定了金城乡的古城即是金代蒲峪路故城。蒲峪路故城遗址的确定,不但为确定我国12——13世纪的北部疆界找到了重要的历史坐标,同时也证明了清初中俄两国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平等条约。
目前,蒲峪路故城遗址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风景区。1981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