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8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遗址

祖陵是辽代第一个皇帝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之地,建于天显二年(公元927年),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2.5公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     2003~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祖陵陵园及其附近相关遗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以此为基础,从200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祖陵考古队,对陵园内1号陪葬墓和陵外龟趺山“太祖纪功碑楼”基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2008年又对陵园内“甲组建筑基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通过调查和发掘,我们对祖陵的陵寝制度获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新认识。陵园的东南部设有奉陵邑祖州城。陵园黑龙门外东、西、南侧,有“太祖纪功碑楼”等诸多祭祀建筑;陵园周围山谷内还有一些陪葬墓。陵园选址讲究堪舆术,祖陵坐落于一个口袋形山谷中,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的东南方向,有一狭窄的黑龙门,现存门阙基址;陵园南面有漫岐嘎山和沙力河;四周山脊豁口均砌有石墙作为陵域界标。祖陵大体可以分内、外陵区,北部为太祖阿保机帝陵的内陵区,南部为分布一号陪葬墓等遗存的外陵区。东西向的“南岭”石墙与岭上建筑基址相联,再衔接东部的“甲组建筑基址”,形成一道东西向屏障,构成了南北两个陵域的分割线。太祖陵地宫凿山为藏,大体位于内陵区的中央,附近置有石像生。“甲组建筑基址”位于地宫东南,它与“之”字形登山路和南岭上建筑基址形成有机的整体,是祭祀太祖陵的最重要陵寝建筑之一。其他已确认的陵墓东南部,也都有一处祭祀性的建筑基址。祖陵陵园布局承袭汉唐陵寝制度的精髓,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园布局的模式。     祖陵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填补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研究的空白,推进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以及辽代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同时,也为制定遗址的相关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jpg (34.16 KB)

2.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赵宝沟文化遗址

赵宝沟文化遗址  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赵宝沟文化遗址在赤峰市敖汉旗。保存较好的赵宝沟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遗址;敖汉旗烧锅地、南台地等。
) A, D. M' N3 t5 a
7 X5 V5 c* J* o$ ?) I  赵宝沟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但二者在社区布局方面有很强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等。这些共性与地域相同、技术水平相近、文化之间具有直接性传承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应归结为相近的经济模式。赵宝沟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与丰富的细石器共存。石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体石斧、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等。可以看出赵宝沟文化在生产工具方面较兴隆洼文化有一定改进。
, D8 O( [* t/ Y7 w% a2 \  U  l/ ^4 j! h% \; W6 u- }1 m" {! {
  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器质地多为夹砂陶,陶色为黄褐色,也有红褐色。陶器均为手制,器形较为简单,但比兴隆洼文化陶器器形多。 1 u7 d- c4 V+ h2 e  _' D: b& `

7 g& A; p3 L( ~- E) \4 [  尊形器是赵宝沟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敛口或直口,长粗颈,扁圆腹,底部略内凹。器表磨光后,在腹部多压划几何纹样。在个别尊形器的腹部甚至压印有繁缛的动物图样。对于动物头部处理采用以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旨在突出该动物最具特点的器官。特别是在小山遗址中出土的猪龙、飞鹿和神鸟令世人不得不赞叹其巧妙艺术构思。猪首蛇身尊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华龙崇拜的实证之一,说明内蒙古地区也是探求中华龙起源的重要发祥地。猪龙、凤身、飞鹿等尊形器,说明了当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比距今六千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早一千余年。
' L) o: C9 ~" s
* p- V0 W! c4 `* k4 F  在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用来祭祀的场所,所以当时的祭祀活动很可能在室内进行。那些刻画灵物图案的尊形器就是祈求狩猎活动成功的祭祀用具。从而可以看出狩猎活动在赵宝沟先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宗教典礼的内容也多与此相关。兴隆洼先民直接用动物的头骨进行祭祀;而赵宝沟先民则将日常猎取的动物形象刻画在陶器上用于祭祀。 * B7 z" @* E: {( W8 p* A& z

7 x# M4 [: J9 Z5 I. K  赵宝沟文化略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三者之间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有不少共同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赵宝沟猪龙与红山文化猪首蛇身玉龙之间必然有密切联系,而且两种文化陶器的腹部都有压印的之字纹)高于红山文化,所以赵宝沟文化应是红山文化发展中起过重大影响的古文化。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11:00 | 只看该作者

达旗展旦召庙遗址

达旗展旦召庙遗址

展旦召庙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东北一公里处。据考证,在清朝同治?公元1862—1875?年间,盛行喇嘛教,蒙古族地区到处建召,供奉神像。清政府决定由当地政府拨款,在各个蒙古族居住地区建立奉旨召。展旦召属达拉特旗的奉旨召,统领境内改改召、树林召、霍洛召、锡尼召等72召。该召正殿独瓜81间,独瓜主梁用檀香木做成。“檀乡木”蒙语译为“展旦召苏木”,故召名为“展旦召”。召庙有大殿3个,小殿22个,108个白塔,喇嘛住宅30余间。召顶用琉璃瓦镶成,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L7 n  N- x+ f* i
召内有活佛1人,大喇嘛3人,小喇嘛70多人,有曼扎锅一口,口径22尺,深6尺,盛水120担,能供400人饮食之用,大锅壁上铸有“大清同治年铸”字样,以此证明展旦召建立年代。
  L1 L5 s5 X, W& N) k1 g    清末,由于库布其沙漠逐渐北移,将该召埋没,现留存的召庙属第二次兴建。但由于1941年侵华日军袭击抢掠,召内所有值钱的地毯、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全被洗劫,并用飞机炸毁。召内喇嘛在无处安生的情况下,四出念经、化布施再次建召,但只建成独瓜25间,不幸在“文革”中被毁,现仅剩下一座独瓜残迹。
, O% L3 S/ y% O! Q$ d    1991年,达旗人民政府发达政[1991]27号文件;正式公布展旦召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达旗文化广播电视局18号文件,正式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展旦召庙遗址修复后有专人看管,四周有控制地带,基本不受人为破坏。王青云承办“一会两节”鄂尔多斯成就的全面展示
2 w5 c& S% z4 F) |* H    2006年8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鄂尔多斯市隆重召开,同日,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也在成吉思汗陵演艺场隆重拉开帷幕。国务委员陈至立以及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政府主席杨晶等自治区领导,各盟市、计划单列市党政主要领导,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云峰和市各大班子领导参加了“一会两节”的开幕仪式。应邀前来的国内外嘉宾和演艺团体也参加了“一会两节”期间的主要活动。  ( T9 X- a- |# a3 n
    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了一年来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展示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会议总揽自治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内蒙古的全局,认真探讨新一轮自治区实施“以会促创”战略的基本思路,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新任务。
4 F* _8 G' h/ d0 m% M) b, \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为期7天,于8月14日结束。本届文化节分别在东胜、康巴什新区和成吉思汗陵三地同时举行,其它各旗也举办了相关活动。节日期间共安排主要活动30余项,涵盖文艺表演、学术研讨、体育竞技、文博展览、歌舞比赛等诸多方面,把鄂尔多斯文化艺术展示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文化节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风采,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 Y3 P9 Z4 N" Z
    鄂尔多斯文化源远流长,从距今七万年前的萨拉乌苏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河套人文化的发掘,到十三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文化的形成;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草原乌兰牧骑享誉全国,到1987年国家文化部对鄂尔多斯草原上利用“草原文化车”传播文化的首创精神的肯定;从全市各专业文艺团体相继数十次到国外演出获奖,到“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中对兼容并蓄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无不展示着具有无限生机和魅力的鄂尔多斯大文化建设工程创造出的“黄金品牌”。经济是根,文化是魂,“以文化塑市,以经济强市”是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口号,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战略转型时期,发展创新鄂尔多斯大文化更是成为了鄂尔多斯跨越式前进的重要动因。
[em57]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辽金古城----斐优城

9 t& ~  @* x5 ?; \* C& D
辽金古城----斐优城 - n, M6 W3 `: K3 |
; l" d: X/ G) ^4 A# u/ {1 D

. n8 |. e: f* t; @0 ^  斐优城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图们江畔之左岸,位于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东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鲜的塞别尔郡市。
& |% Z( D1 {. W& m, f6 F+ L( `$ d; d- L
  该城周长2023米,墙高3-4米,基宽9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具有角楼、马面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
/ _5 y0 |2 X# A$ l3 d8 h' F2 d, b6 K/ ?
  该城内曾出土过十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一枚无年号的铜印和两枚纽小铜印外,其余均为朝鲜方奴建立东夏国的铜达。铜印为两种:一种是东夏国“天泰”年号的铜印;另一种为东夏国“大同”年号的铜印。因此认为,该城为金代晚期和东夏国的城址。有人考证,该城为东夏国的“东京”。元代沿用了该城。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奚关城东距薰春江七里,西距豆满江五进里”。斐优城当为元代的“奚关总管府”治所。明代为东海瓦尔喀部女真人的活动中心。明万历三十四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及其他诸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为后金国。时有叶赫国和乌拉国主拒不服从,遂联合九国军队攻打努尔哈赤的国都赫图阿拉。结果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活捉了乌拉国主布占泰,万历三十五年释布占泰归其国主事。布占泰归国后极力拉扰和殷亲叶赫国,妄图东山再起。便将先国主其兄满妻子都都祜所珍铜锤送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又以努尔哈赤所属瓦尔喀部安楚拉库路、内河路二路亲王酋长抓获三人送往叶赫国,诱引叶赫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努尔哈赤的后金国。适有东海瓦尔喀部斐优城长策特赫前往告日:“我等地方遥阻,久附乌拉国,今其国主布占泰遇我等虐待甚,乞移家来附。”万历三十六年春正月,努尔哈赤命其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大臣费英东,扈尔汉率兵3000人前往斐优城徙之。当夜阴森,对面不见人。突然,军旗上人出奇光,众人皆惊,将士们以为看错了,皆闭上了眼睛,把手放在心口上求神保佑,睁眼再看,大树上又看到刚才那种异光。舒尔哈齐惊恐日:“吾自幼从上征讨,所见多矣,未有此异,其非去兆耶”。欲退兵。褚英、代善日:“或吉或凶,兆已定,吾等还,将何以报命耶”。遂决意前进。至斐优城,尽收环场面屯寨凡500户,令扈乐汉率300人先行。乌拉布占泰发兵万人阻截其归路于乌碣岩,扈尔汉见状,令500户在山巅上住扎,命百名将士保卫,又派人驰先后人。当夜,乌拉布占泰的万人大军和扈尔汉的200多人据山一面结营相持。第二天乌拉大军来攻,大将扬古利一马当先,斩首乌拉兵7人,乌拉兵退,渡河登山畏惧不敢前进,两军相向驻营,中午褚英的部队赶到,见乌拉甚多,褚英、代善策马而前对将士说:“吾父每有征伐,无不摧坚陷敌,今虽没视行,而我等奉命来此,尔众何忧。昔布占泵侵我国擒而缚之,吾父宥其死,复养之,俾归主其国,为时未久,人忧是人,曾从吾等而释,非有天军得脱也,今岂不能再缚之耶。徒兵虽多,我国荷天春,伏天威名夙著,破敌兵必耶。”全体将士高呼“愿效力”,遂渡过河。褚英、代善各率500分两路围山奋击,乌拉兵大败。代善追及乌拉统兵败勒博克多,从马上手捉铠甲而斩之。当日天空忽晴忽阴,北风啸啸,寒风凛冽,被南昌伤的士兵弃甲而逃,僵尸遍山野。此次战役斩首2000级,获马5000匹,甲3000副,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范例,为统一女真诸部奠定了基础。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

/ N- N: d1 M1 U2 g

时代: 辽代

下八里辽墓地理位置

地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郊
发掘单位: 河北省及张家口市文物考古部门
入选时间: 一九九三年
    宣化辽代壁画墓群位于宣化区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的河子乡下八里村东北,是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     张世卿,辽代归化州(今宣化)清河郡人,汉族,地方绅士。因赈灾受皇封,其子与耶律氏通婚。是辽代“以汉治汉”、“辽汉亲善”的一个范例。 * R0 K  g0 w1 n% D
    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双室墓、单室墓,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大部分为砖雕仿木结构。张世卿墓为前、后方形,有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做工精美,是研究辽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 }( O0 ?8 x. {1 N/ @2 z6 x1 S

    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铜器、铁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装饰品以及食品等。瓷器中的辽三彩、黄釉瓷器和白瓷是辽瓷中的精品。出土木器35件,有男女俑、武俑、十二生肖俑及家具类的桌、椅、箱、盆架、镜架和柏木棺箱,保存完好,制作精致,至今千年未朽,极为罕见。柏木棺箱内成有骨灰,箱外均墨书梵、汉两种经文,这种特殊的葬式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张世卿墓中的石器为石狮,其他皆为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及安葬确切年代。出土文物中,有多种食品如粟、谷、高粱、核桃、栗子、葡萄、用石灰封口的鸡腿瓶中装有酒,为研究古代粮食作物的种植历史及酿酒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5 u' {& a" t* r5 A/ }, N
    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绘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人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壁画共计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重大意义。墓葬中发现多幅星象图,其中张世卿墓墓顶所绘彩色星象图,是一幅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的记星法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合壁的天文图,是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 @' i& b- u- ?' g: _0 ~( [
    下八里墓群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 |0 ^) c% P4 E

AA.jpg (4.88 KB)

AA.jpg

BB.jpg (5.56 KB)

BB.jpg

CC.jpg (7.31 KB)

CC.jpg

DD.jpg (3.67 KB)

DD.jpg

EE.jpg (7.41 KB)

EE.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城子山山城遗址

  一、内蒙古敖汉旗城子山山城遗址
) q( s* F' ^# l/ ?" U0 \敖汉旗历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这里就成为中国北方各民族活动的舞台,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在北方文化的中心地带。现已发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4000余处,确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四种史前文化类型。敖汉境内有“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城子山山城遗址”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被中国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有生居的城址,又有死葬的营区,被称为“海内外孤篇”。敖汉旗博物馆现有藏品5000余件(套),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居第一位。各具特色的文化遗址,丰富多样的馆藏精品,印证着“人文敖汉”光辉灿烂的历史,也为敖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 Y; u& ~$ Z1 S! m, o
. p4 J8 _) U9 \- C: R, o- m7 l. r# w/ w$ Y
  二、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山城遗址
8 A, T# k( r9 T' l5 S* V
# n7 h/ u: F) I# S" E: X  城子山山城遗址位于延吉市东约10公里延吉市与龙井市交界处,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汇流处的城子山上。城子山,因山上建有古城,故名。山顶四周有上石混筑的城庙,长约4.5公里,中部有宫殿址遗迹,出土许多东夏国文物。金末为东夏国南京址。 
+ U3 f1 Q2 F7 }* l: n1 x, N% g$ i( x' a+ s
  城垣依山势以石材修筑,呈不规则椭圆形,基宽5一7米,高1一3米,周长44.54米。有4门址。东南门修在山岗上,较窄,无瓮城。门外陡坡上有一"之"字形古道,门内侧近处,有一组建筑遗迹。东门、北门,分别修在沟口处,较宽,有瓮城,是出入城内外的主要通道。西门位于西山之上的城垣中部,门外有一"八"字形防御设施。 * }2 w# t+ ?- s

4 J6 y8 M7 x3 _3 X! S  城内地势开阔,于城中央的缓坡上有宫殿址一处,作为阶梯式,共9阶。每阶约宽10米,长约17米,其上排列有础石。础石排列平面呈长方形,加工比较粗糙。殿址上散布着青灰色布纹瓦和泥质灰陶瓦片。
2 ?. Q( A/ }. i' h2 K, Q9 }# {7 g2 k. [
  城内尚存多处居住址。距北门约600米处的北侧慢坡上、有密集的居住址,地表散布大量辽金时期的碎砖、残瓦。在宫殿址的南侧和西部,也有较大面积的居住址,散布辽、金时期文物。东南门近处,有一小围墙遗迹,围墙内散布辽、金时期的灰砖瓦。城时期的灰砖瓦。城内西侧坡地上,可隐约见到排列有序的凹陷的居住址。在宫殿址对面坡地上,有很多褐色或红褐色板瓦,其凸面上饰有绳纹、网格纹、席纹等。这种板瓦与集安市出土的高句丽板瓦相似

cc506c8b303d8201c8fc7ae5.jpg (7.64 KB)

cc506c8b303d8201c8fc7ae5.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

赤峰市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

三座店遗址位于赤峰市区西北40公里,阴河左岸的一座山岗上,俗称洞子山。属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自然村。遗址分布在洞子山山顶及南坡,海拔730米,西侧是临河断崖,北侧与阴河左岸的山岗相连接,南侧和东侧为沟谷冲积的平川地。    

赤峰市松山区石城遗址高空鸟瞰图(图片由赤峰市松山区旅游局提供)

赤峰市松山区石城遗址高空鸟瞰图(图片由赤峰市松山区旅游局提供)

  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9000多平方米,包括大城的绝大部分和小城的全部。清理的遗迹有石砌的圆形建筑基址、半圆形建筑基址、窖坑以及石墙、积石台和零星墓葬。特别是规模巨大的城墙及其星列的马面遗迹,蔚为壮观。上述遗迹的时代绝大部分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包括石城本身,只有积石台遗迹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此外,遗址中还可以见到少量红山文化时期的陶片。  : @: c  v8 G: J* f1 O# W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左右,赤峰地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中心分布区,老哈河及其主要支流是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沿河两岸的台地及附近的山头上,分布着密集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无论数量和类型都十分可观。其中有四处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大甸子墓地、城子山遗址、夏家店遗址群和架子山遗址。而密布于英金河、阴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带很具有代表性,三座店遗址即是其中的一个,三座店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类型。目前,经过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的遗址有十几处,其中也有象大甸子和大山前那样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遗址,但经过大规模全面揭露的完整石城仅三座店遗址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类型是中国北方地区自有人类以来第一次以“城”的形式出现的聚落形态,石砌圆形建筑与城墙马面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中特别突出。而三座店遗址规模壮观、保存完整、布局清晰,正是对这类山城的全面再现,对于研究夏家店下层山城性质、辽西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及青铜时代的聚落考古等考古领域来说,无疑增添一份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案资料。对遗址进行原状展示,对于深层次的多学科后续研究将起到带动全局的作用。(记者马铃翔 通讯员魏严 吴昊)

10147259_901274.jpg (83.06 KB)

10147259_901274.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王子坟”遗址

“王子坟”遗址

“王子坟”遗址
8 V. a/ f# B' Q/ |2 Z8 s* ]; G: n: F; d4 }8 M. r5 y9 M
时 代:清代
  X( T7 Y# y  q# d
8 A1 l3 G5 {  Q# F地 址:辽宁省建平县 8 t) d: C0 |5 b0 h
" m1 _' D: s: f5 I
保护级别:市级 - U  Y8 z+ [: ?6 \, f) T

3 U/ Y4 @2 k* |“王子坟”遗址位于建平西部三家蒙古族乡新乃里村东北1.5公里处龙旦山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年,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共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
) l4 ]* }/ a* o. _' U6 s9 m+ v) R1 ]% l5 p& e$ n( m' d) h, ^
“王子坟”分东、西两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即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 8 v0 `+ A" Q1 s0 H7 U; n
. S% d% ~9 k3 H! \+ A
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原布局为:前设“明堂”(面阔三间)、后为石碑坊(乾隆御体“藩屏世泽”匾),其后建“享殿”(三间),再后即陵寝(十四座),整座陵园气势恢宏,凝重幽深。
1 e7 Z7 j+ f4 i7 d# m& w
9 P0 }1 N* N9 H西园居东园西偏南处,间距约百米,面积、布局与东园略同,陵墓三下余座,无牌坊。 ; S! t9 A. J/ f7 D7 Q: ]2 z
4 Y% ]6 m" {3 v+ N) H
由于历史原因,西园早已荡然无存,辟为耕地。东园现已破败不堪,石碑被毁,“明堂”欲坠,陵园围墙也已倒塌,牌坊构件部分丢失。“享殿”被拆除,墓葬全部被盗空。文物危在旦夕,频临毁灭。
9 q6 `6 ]. ?: m. u& B0 W' F, o% i; U! d4 H, F' L
“王子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88年朝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文保经费严重短缺和管理体制存在的漏洞,至今“王子坟”遗址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 t( ^- x# Z0 ?- U7 b. S0 h7 p0 Y: C
——喀喇沁右翼亲王王府、王陵游记 1 清代喀喇沁右翼扎萨克亲王王陵坐落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三家乡的龙旦山下,俗称王子坟,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缓,林不大而茂盛,是被称为“龙兴之地”的风水宝地。整个王陵依山傍水,肃穆幽雅,喀喇沁右翼扎萨克十四代亲王中的十三位便长眠于此,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都交与那静静山冈上的苍松翠柏与清风明月。
) r6 r5 c  x7 U/ q/ U8 G( c; Y
7 X& N1 z  G; [% m
3 I! X$ D# h) g8 T" [& ^" i1 z. v" c! ?7 L
王子坟游记 5 n. A- x- |" f( p4 v, ?0 r

1 N$ o) X4 y. g. c  6 ~: Y& G8 ^0 Z" L6 `! J$ t/ V

3 s: x& a& {% l( n3 _6 I) }. m. k   辽西,一个美丽的地方。辽西,一个贫瘠的地方。在公元1997年的某一天,在辽西这个美丽又贫瘠的地方,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参观了辽西一处名胜古迹-王子坟。
1 t1 H3 h& i( W' O$ v7 |- H
) p5 N9 o# A) h" F  \( M$ l' p5 E   王子坟是清代蒙古王公墓葬群,面积大约7000多平方米。位于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这天我到邻近的小塘乡办事,和朋友约好明天一早要去王子坟的。第二天早晨4点多钟,外面下起了雨,我想去王子坟的愿望大概成了泡影。幸运的是,天朦朦亮的时候,雨停了。朋友来找我,说等地干一干,我们就上路。上午9点,我们一行四人,分乘三辆摩托车,浩浩荡荡的上路,一路狂奔约20分钟左右,便到了目的地附近。但见有两座小山,山下一片葱葱的松柏树林,里面藏着的正是王子坟。我们离开公路,顺着蜿蜒的小路,慢慢的攀升。终于,一个破旧的院落,残破不堪,渐渐出现在眼前。7 P/ ]$ h. U) S
9 @; T' c; B7 u% w7 s- W6 w" c& y
   摩托车停在院的前方,经朋友指点,在西南的角落里,我们找到当年的“吊龙碑”,说是“吊龙碑”,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碑帽子。这是怎样一个碑帽子啊!只见四条头朝下的龙,盘在一起,两条头朝东,两条头朝西,后脚各擎起一个火球。龙雕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实在是传神。
7 ~! }+ [. T! Z. `: F) ]' s
4 f$ T: l" K0 e0 l( ~! x* D   院的前门是一个古旧的小房,里面的红松檩子别在一起,仿佛还有旧日帝王的威风,只可惜里面早已成了牲口圈,这是王子坟的正门。
' P8 @* G- E1 V% Y, R2 e
' Z  T! B) g; X+ H   过了正门便是一个高大的牌楼,传说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牌坊。牌坊上端有四个大字:“藩屏世泽”,据说这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牌楼由四个笔直的石柱子支撑着,顶端是四个朝天仰坐的怪兽。牌楼下端雕刻着各种象征吉祥的图画,雕刻的十分精美。有喜鹊梅花图,各种龙的图案,还有许许多多的名马。其中一个是古书中所说的黄膘瘦骨龙,相传日行千里。王子坟的第一个埋葬者据说是乾隆的额驸,被乾隆封为双亲王。这个牌楼就是这样赠给墓的主人的。
9 Q6 @, f5 h+ W% k! D: o6 B/ y, ~0 i+ _9 }& q' f  Y
   再往后,是密密的松柏林,掩映着白白的坟墓。坟墓的形状我是第一次看到,类似于蘑菇状,这大概是墓主人摹仿蒙古族的蒙古包,想象活着的时候一样作威作福。坟墓的下面被盗墓者挖了一个个洞穴,我们好奇的钻进其中的一个,只见洞顶是由砖碹成拱型的,里面还有厚厚的石门。如此坚固的坟墓,却也难逃盗墓者的心机。  q2 {+ H4 ?# r0 f( ]& P( N! j9 O
$ [5 {8 r0 w, F
   松柏树大约都有上百年的历史,量一量有的有两抱粗。按当地的风俗,我们都摘下一两枝柏树枝别在胸前,据说能避邪,或者说带来如意吉祥。) ~' `- ^6 Y/ |5 y* i

5 B2 n3 S7 K; \' O7 N5 `0 X   我们找到院墙的一个墙豁子,从墙豁子出来,绕到坟院后面,开始向坟院后的两座小山中的一座攀登。这两座山被称做龙卵子山,据说当年有风水先生说此地有帝王之象,于是乾隆派刘镛用犁杖在两座山的中间犁了一下,算是把这只公龙劁了。这虽然是传说,却引起我们极大兴趣。我们奋力爬到山顶上,嗬,好不清爽。阵阵凉风吹来,给酷暑中的我们以无限的凉意。远远望去,东、西、北三面是轻轻起伏的小山,南面则是一马平川,一直可通到宁城的天义。这几座小山数数共十座,据说每一座山都预示着坐一代王子。我不仅想起当地流行的一段民谣:龙蛋山下王子坟,前有五龙后八城。东有三潭西四地,十代王子闹清庭。/ m# U0 ?  Q$ }

7 m' R/ }# f. O; T( N   下了山,该回去了。坐在摩托车上,望着远去的山、远去的树,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我不仅吟咏几句,记载如下:( J7 h* ]4 M. M& }7 N% ?; [9 x

2 P. `# P: ^& O/ m; e1 I# {   游王子坟
/ _$ t# |! W; T- U$ l/ N; g$ E
0 J' q2 d5 Q# R- l5 Z/ m   残碑古墓柏森森,庙宇楼台无处寻。(注1)
! L# Z2 J( q7 h( q
% N) B1 @5 t  s; }( |" I   历尽浩劫几十载, (注2)藩屏世泽字犹存。# i) s" k5 v: t9 |" m0 N+ Y/ j" i. X
( T8 D2 y; E2 N2 M. Q  y" E9 b
  注1:指原有的三大殿,现已销毁。
' A  Y7 f2 y3 U5 Z  Q: x4 a, d1 E2 t0 q. R
  注2:指文革 “破四旧”及后来的盗墓。

11.jpg (38.99 KB)

11.jpg

22.jpg (39.88 KB)

22.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28:00 | 只看该作者

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


, M8 r+ Q; h& p( _5 U+ }: R  u. a   听众朋友,在华北地区,目前所探明的元代遗址,在规模、文物蕴藏量和珍贵性上,当属包头地区燕家梁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这里出土了令世界收藏界为之惊讶的元代缠枝牡丹纹青花瓷大罐。这个大罐,美国专家李汝宽先生和日本专家三上次男先生都曾专程来包头探看。当时的评价是:该大罐极其罕见,中国国内各大博物馆如此大的精美器物不足5件,其价值可以在美国曼哈顿最繁华的大街上换一栋最漂亮的大楼。包头燕家梁出名了,引起了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同时因青花瓷大罐的出现,使整个包头的历史文化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故燕家梁被称作包头元代遗址,并申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期节目就让我们走进燕家梁元代遗址,来详细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形。- l% F" L- L0 z
  
! Q# a1 `/ X8 e& j: ^   燕家梁遗址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燕家梁村南侧台地上,东西长650、南北宽600米。20世纪70年代,燕家梁遗址曾征集到青花大罐等瓷器多件,80和90年代进行过小面积发掘,出土了一些重要遗迹、遗物。06年5月开始了第3次发掘。截至06年底,燕家梁遗址揭露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160座、灰坑400个、灰沟35条、窑址4座、地炉17座、道路6条、乱葬坑3个、窖藏25个、砖砌地下室1处。
  X4 u3 S' j/ J6 U# x. J5 D5 o  # d$ n5 v& z) j" z
   燕家梁 房址多保存较好,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南向略偏西,规模大小不等,多为单间,少数为套间,成组分布于道路两侧。发掘区中部一带房址呈多层叠压,目前已清理暴露出第2层下房址。第2层下房址较第1层下房址保存为好。时代均为元代。房屋墙壁主墙多用土夯筑,隔墙为土坯建成,一些房屋墙壁用砖包砌。墙壁外抹草拌泥或白灰。居住面平整、坚硬。房子内一般有火炕、灶台、烟洞。火炕,较矮,不超过0.4米,土坯或砖垒砌,位于门的对面或一侧。上面铺盖砖或土坯。火炕一端连接灶台,一端连接烟洞。炕内烟道多为3道,个别为2或4道。灶台呈方形或长方形,拐角弧折,有的尚存灶门,呈弧顶长方形。烟洞设于墙上。
4 v0 R9 u4 ?/ K: L% v! F2 L/ a  4 r9 X2 _: K+ T* b7 r9 j8 Q- z; u
   临街的房屋内多设有地炉或火灶,特别是发掘区中部一南北大道两侧,地炉和火灶分布密集。地炉平面多呈葫芦形,2个圆形灶坑一大一小、一深一浅相连。大灶坑旁还设有加柴或出烟的通道。大灶坑一般深1.5、直径约0.6米。小灶坑一般深0.3、直径0.4米。在一地炉大灶坑旁曾发现一粗瓷缸,并有一大铁锅覆盖其上。地炉的大灶坑内堆积为草木灰。分析这类地炉有的可能与造酒有关,炉内燃烧秸秆,炉上放锅蒸酒糟。南北大道东侧还有一处通向大街的成排的南房,房屋大小一致,房内布局相同。这一带应是遗址当年的酒馆旅舍区。" q% s" C2 `* Q6 [' E$ D
  
0 D3 t' x* U3 w* L   灰坑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不规则形几种,其中窖穴所占比例较大,且多为圆形直壁或圆形袋状,H306是一圆形直壁坑,坑深1.5、直径1.2米,底部发现了大量粮食,粮食堆积现存厚20厘米,为糜黍一类,外壳保存好,黄色发亮,内核腐烂。3 ~  ]5 x0 E) R4 _. A
  
% z: ?# G1 F' ~2 |   窑平面呈圆形,一种用于烧造,一种用于烘干或发酵。烧造窑直径1—1.5米,窑壁为土坯垒砌,窑床为砖砌,烧结程度较高,为烧制白灰所制。烘干或发酵窑残存过道、门、主室、烟道、火塘,过道为斜坡式,门为土坯砌筑;主室平面呈圆形,直径2.8米,室壁用土坯砌成;烟道为7条,用砖从中间向四周辐射状砌成,上亦用砖铺盖,烟道中部设通风孔;火塘位于主室内靠近门处,通向烟道。  N* [6 F. E# ?9 Q
  
0 v; r" t5 m! z$ p% `4 S  ~   道路呈东西向或南北向,路面平整坚硬,有的可看到车辙痕。道路两侧设有排水沟。另外在部分灰坑中发现凌乱的人骨,有的肢体残缺不全,死者年龄大小不一,数量多少不等,最多的一处达26具。窖藏有的用瓷瓮或罐装盛,有的直接藏于土穴中,藏品种类丰富,有瓷、铜、铁、陶、骨、玉等不同质地。) h% N5 r$ T/ j1 P, L; D" s
  # R1 S! P& b2 t' A
   本次发掘出土瓷、铜、铁、陶、骨、玉等不同质地的各类器物现已达5000余件,其中瓷器为大宗,这批瓷器种类丰富,窑系较多,分属磁州窑系、钧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定窑系。磁州窑系器物最多,胎质较粗松,呈黄白色,釉面装饰丰富,有釉上彩与釉下彩之分。其中的白釉黑花罐上饰草叶纹,高25厘米,较为精美。
' f' T+ n! Q4 w) K$ f' e   除瓷器外,本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些铜器、铁器、陶器、骨器、玉器、石器及建筑构件、装饰品等。其中出土的一件仿西周青铜祭器铺,高14、口径18、足径12厘米,上有铭文26个,记载了该祭器制作用途和经过,并有“大德年月日”铭记。另外出土的蒙古人铁帽,较为少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钱币,多为铜钱,少量铁钱,铁钱钱文已漫漶不清。铜钱多为宋代钱币,少量为汉代、唐代、金代和元代的钱币。另外,在一些瓷碗、盘、罐的底部还发现了大量的墨书题记,有的为纪年,有的为馆舍,有的为姓氏,还有一些为画押、梅花、鸟雀等。墨书题记除汉字外,还有少量回纥文和巴思八文。
5 I9 ^7 `3 ?5 A0 h8 i  5 J% v2 J: k% [% D2 f
   燕家梁遗址考古发掘规模庞大,发现了交错的道路、布局有致的房址,特别是发掘区中部南北大道两侧密集的馆舍,以及大量的墨书题记,加之许多精美遗物的出土,为研究元代村镇、驿站的建置布局、经济形态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窖藏的大量发现以及在部分灰坑中发现人的颅骨、零乱的肢骨,真实地反映了元代末期复杂动荡的社会状况,对研究元代包头地区的历史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原及南方一些窑系瓷器在这里大量发现,反映了元代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和南方地区商贸往来的频繁,同时也说明燕家梁遗址是元代连接漠北地区与中原和南方的一处重要的水陆驿站;遗址内曾出土过青花大罐,本次发掘也发现了大量青花瓷器残片及少量的釉里红瓷器残片,器形较多,且制作精美,级别相对较高,同时龙纹瓦当亦出土甚多,说明这里的一些居民较为富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证实燕家梁遗址在当时有着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总之,燕家梁遗址考古发掘,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继集宁路古城遗址发掘后元代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g4 K4 f8 T8 m) q( M6 ?- E
  ( z/ d9 B- H) u$ w4 _* j
   # B8 u5 Z+ E# X+ `2 c
  
  F9 b0 p+ A" L8 [# V  
% F9 m' n8 Y2 w. O  

111.jpg (40.45 KB)

111.jpg

222.jpg (40.45 KB)

222.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辽陈国公主墓

辽陈国公主墓

  辽陈国公主墓$ s# _8 n/ K0 w7 J2 q4 O. k

2 M. m$ l( m2 Q- D: U  中国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1986年发掘。
: w; Y5 m- H0 _2 y+ s" Y) e+ ^8 o1 k$ Z
  辽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米。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绘图案。墓葬前室呈长方形,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墓室内还安装有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等设施。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墓葬主室内有以五层砖砌成的长方形尸床,两具骨骸并列其上。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并系有腰带。墓内壁画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再现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 9 e  U# z3 d7 S/ E: p' _+ @& G

( J0 m7 Q3 b' y2 D1 Q+ o  该墓为大型多室砖砌壁画墓,由长方形前室及圆形的东西耳室和主室组成。墓门仿木结构彩绘,门外有天井和阶梯墓道。墓道两侧有对称的侍从牵马彩绘壁画。前室东西壁绘男侍、女仆、侍卫和云朵、翎毛,券顶绘天象图。后室有木门和柏木护墙,后壁砌棺床和供台。公主和驸马均穿契丹贵族特有的金银殡葬服饰,有鎏金银冠、金花银枕、金面具、金花银靴、罩全身的银丝网络及金银蹀躞带、金銙丝带等,还佩戴琥珀耳坠、璎珞,珍珠项链,金戒指、金钏等饰物和玉、玛瑙、琥珀、水晶佩饰。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契丹贵族殡葬服饰之一。2 W/ [0 y, Z+ w/ R/ {- s" F) D. F

5 \1 F$ j9 Y& e. O( G' H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金银器、木器、陶瓷器、玻璃器等。其中的玻璃器、两套银马具及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器都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的孙女,死于1018年,死时仅18岁。萧绍矩是圣宗仁德皇后之兄。此墓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是辽代中期契丹大贵族的典型墓例。

20070709150408393.jpg (37.2 KB)

2007070915040839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1-27 00:05 , Processed in 0.06971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