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教材--工上自然态质变(解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8-10-17 23:29:00的发言:

       学习了任南先生的上述文章很受启发,关于"次生物" "骸晶",等等,不仅有成熟的经验,而且有自己独到的理论.非常

 

感谢!

 

       根据任先生的理论说开去.关于红山古玉,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材质好.五千余年前,先人们不大可能有便捷的工具,  大量地开采大块头的玉石,当然也不大可能有相应的工

 

具去解这种大块头的玉石,更遑论去琢磨特大型的玉件,本人孤陋寡闻,据考古发掘和媒体公开发表的红山古玉图文证明,

 

目前,已知的最大体量的红山玉件,其高度均未超出4ocm. 亦即说,红山古玉均[不会说冒了吧 --见谅!]为先人们捡拾河

 

磨玉所琢制,因此,它的质地一定非常好!特别是其硬度肯定高.经盘摸后,一定会更温润,更光亮,更洁净;

 

       第二,有次生物.这个次生物是由于玉本身的杂质造成的.我们知道,一般说来,  色深的玉比色浅的玉其硬度高,即便

 

是同一块玉,每个地方的硬度因玉石颜色的不同,而导至局部硬度的差异,这就带来, 古玉经数千年不同地质环境埋藏的

 

化学反应,肯定会产生自然的缩水,色浅的地方"抽吧"了,而色深的地方凸起了.这个凸起的纹理很自然,也很漂亮.它没有

 

任何规律可言,简直称得上千变万化.我们都从影视资料上看到过火山爆发时沸腾且流动着的似乎泊泊有声的岩浆,也看

 

到过熄灭多年的死火山口,它们在我们眼中瞬间的定格----哎,这种影像或者感觉,应当是对这种纹理的最恰当的描述.

 

       第三,另类的骸晶[请允许我先这样说,因为我目前尚不能完全把握任先生关于骸晶的定义].一般来说,凡是红山古

 

玉[当然指的是真品],因为它在土壤中埋藏过久,肯定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消极的,比如:酸蚀;有

 

的是积极的,比如:培养.关于"酸蚀",我们好理解.而"培养",则理解不多.在下举个例子,暂且属于个例.我的朋友收藏一件

 

红山古玉,其体量高达10余厘米,上面即有我理解的"骸晶":从玉石里面"长"出来的淡粉色的结晶体,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

 

熠生辉.为何说是长出来的呢?我如今说出来大家不要害怕----应当是先人的"尸血"使然.这件红山古玉可能是祭祀用的

 

神器,抑或是族徽式标识,信物,大酋长或大祭司临死也没忘记将它带到坟墓中去,因为它上面还带有大酋长或大祭司的大

 

拇指的指纹.换言之,这个指纹和其它的淡粉色的结晶体[我理解的骸晶],就是在尸血的培养下,经数千年的演变而"长"出

 

来的. 

 

       第四,有坑洞.这种坑洞很自然地遍及古玉全身,其大小须用20倍以上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直径在1丝米左右,边缘清

 

晰,形状各异,表面就像苹果被虫咬过一样,单个位置在古玉的阳凸处居多[一般说,古玉的减地儿处没有坑洞].

 

       第五,关于沁色.先人们起初可能不太在意在河滩边儿捡拾的美丽的石头是否有什劳子沁色.我认为,真正的沁色有

 

两种.它以这件玉是否治成为界线,分前期和后期.前期沁色的玉件,肯定由河磨玉所治.那末,这个玉件的沁色,第一:漂亮;

 

第二:持久;第三:量少.这三点基本上是红山古玉关于沁色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设想古人治成的玉件浑身沁色,更不能设

 

想这种沁色太经不起阳光的照射.真正的沁色是不伤玉的,而且是深入肌理的,即便如此,也绝不是先人们刻意而为之,而

 

是不经意间留下来的,它怎么可能满身都是沁色呢?后期玉件的沁色,指的是这个玉件从治成至目前所受的沁色,时间跨度

 

至少也在五千年以上吧.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所受沁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传世受沁,二是土埋[含墓葬]受沁.三是传世与土

 

埋交替发生而受沁.一般说来,第一种情况极少,对玉的影响似乎也不大.我们同样不能设想五千余年前所治古玉一直流传至

 

今.恐怕更多的属于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的受沁最多样也最复杂:时间跨度五千余年,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怎么分析它所受的

 

沁色?我们搞研究,在尽可能多过眼特别是多过手的前提下,应该善于总结,寻求规律,即努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科学和理性

 

地去表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红山古玉的沁色大致有这么几种,即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等,这当然不仅有几种纯粹

 

的颜色,而且有更多的偏色或边缘色.如果我们发现其沁色过于鲜艳一致,而且用热水烫过后,闻起来有一股刺鼻的气味,那末

 

就应当提高警惕了,这很有可能是作伪者人工化学沁色所致,你若将它放一放,不出半年,这种沁色即会自然褪去.亦有作伪者

 

将其伪品沾上铁屑埋入地下一段时间再"出土",或者将其放置在死猫[或狗猪]大腿的肌肉里[看!该有多么残忍!]埋入地下受

 

沁,当然可能时间越久效果越好[估计不会很久,因为他着急着去卖钱,一般说也就是两三年?],"出土"以后就是红色沁."如果

 

不像,你来找我!真是的,连专家的眼都看不出!我们都把它卖到上海深圳了,一麻袋一麻袋的,你信不信?"___说这话的,是一

 

位锦州匠人,这都是他的亲历亲为.我今天把它讲出来,无意抬高或贬损谁,只为讲一句真话,请大家提高警觉,少受一些损失,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谁又能杜绝得了呢?何况历朝历代均有仿治.只不过我们时下人太有些急功近利,缺乏节制,更缺

 

乏"三敬"意识.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都需要认真反思的.前面我们说过,红山古玉的沁色大致有那么多种,一般而论,白色为水坑

 

沁;黑色为水银沁;红色为铁锈或尸血沁等.而黄色则为土沁[这是我们一般人的通俗的解释,专家则用化学分析的办法进行].

 

总之,无论何等沁色,均深入肌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历久祢新.顺便说一句:即便是真正的红山古玉,其沁色也须尽可能避免

 

阳光的直接照射,这是科学保存古玉的常识.真正的红山古玉大都为真正意义上的出土物,或墓葬,或由于天灾和战争等突发事

 

件古玉在土中掩埋多年之后,一朝重现人世,这种"重现"的情况太复杂,这里我们不做考究.  关于红山古玉的出土时间和地

 

点倒值得我们讨论。

 

         第六,出土时间和地点。这个命题虽然有些宽泛,但意义非凡,起码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红山文化传承的时空关系的

 

脉络和概貌。我们知道,近年来以赤峰和辽西为中心的大量的典型器的出土自不待言,如c型龙和女神像等等。而其它地

 

方的出土器物同样令我们感到震撼并铭记在心。比如,七十年代在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台出土的所谓“兵符”,即为典型的

 

红山晚期的玉器,它带给我们的信息需慢慢破解,我想起码有这样一些:天,地,上天,下地,南方,方位,等等。这件

 

20余厘米的器物应当说是体量比较大的。另外九十年代出土的典型器物还有玉钺,玉猪龙等。那件玉钺琢磨得十分巧妙而

 

精美,圆雕一条龙在其上作为柄,同样圆雕一只鴞而突出它的头和喙作为钺的刃部在其下,勿庸置疑,这是王权特别是兵

 

权的象征。从这些出土文物看,有力地印证了黄帝炎帝东迁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支持了任南先生关于黄帝部族早先在昆仑山

 

的猜想。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当属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的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玉器755件,石

 

器和宝石器110件。令人瞩目的器物有大石蝉,以及刻有“司辛”铭文的石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还有玉猪龙。这些都

 

应当是最典型的红山玉文化的遗物。由于相关报道和记载不是很明确,我在这里做一简要分析:“大石蝉”究竟有多大?

 

没有说明。我们知道,红山文化玉件中有关玉蝉的公开报道的最大尺寸为10余厘米,亦即说,“大石蝉”不应小于此尺

 

寸,因为一般来说,“石”琢件比“玉”琢件,从年代上讲要早。换言之,年代早的石雕件应当比年代晚的玉雕件尺寸

 

大。蝉属于昆虫类动物,以露水和树木等植物的汁儿作为食物,高雅脱俗又洁身自好,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年一脱壳,一度一

 

超生,轮逥而永生,生生且不息。佛教视蝉为圣物,故唐僧有金蝉子的法号。我们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何用石蝉[玉蝉]为死

 

去的亲人和德高望重的逝者作陪葬,无非是想让他们像金蝉那样尽快“脱生”,真切地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不尽的怀念,

 

然而古人是当真的,他们从来都不怀疑这一点。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三千余年。我们说“牛”属于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

 

有充足理由的。首先,见诸红山晚期出土玉牛雕件。它长10余厘米,凸显头部造型:伸长脖颈,扬起头颅,张着大口,瞪

 

大眼睛[斜对穿为双目],双角下弯,翕动鼻翼,似乎正在发着牛脾气而大声吼叫,极为生动传神。再者,牛是特殊时期一

 

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而言,牛既不是等于同人的劳动者,又不是简单物化的劳动资料,我们应当说它是

 

除了人和一般意义劳动资料之外的特殊的生产要素。它和人的结合,不仅壮大了以人为代表的劳动力,而且深刻地表明了

 

社会生产的进步。红山时期,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由猎狩和游牧向农耕过渡,饲养并使役耕牛恐怕早已形成习

 

惯。我们知道,牛在平时是一种很温和的动物,只要你善待它,教给它一些生产技巧,它很通人性,非常乐意为你效劳。

 

在那个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洪荒时期,想必是牛们帮了人类很大的忙,由是反观之,人们又怎么能不对它顶礼膜拜呢?第

 

三,牛,是蚩尤部落的重要图腾。蚩尤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和黄帝炎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只不过区域有所不同。传说

 

及其资料表明,蚩尤部落早先生活并繁衍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大部区域,且最早从事农耕。有人考证他属于炎帝部落,本

 

人对此不敢苟同。还有人说黄帝和炎帝是兄弟,是同胞兄弟还是广义上的“民族”兄弟?我以为,起初,炎帝和蚩尤无论

 

如何也不可能搅在一起,除非炎帝想兼并蚩尤而鸠占鹊巢。当然蚩尤不服管了。蚩尤心想:我们老早就在这儿了,是原住

 

民,凭哈受你管?不行就比划比划吧!蚩尤凭着铜头铁额过人武力且倚仗人多势众,一下子就把炎帝部落打得落荒而逃,

 

这才有了后来炎帝到他哥也就是黄帝那里去告状一说。至于他说了些什么话,现在也没人能说清楚了,估计有一些挑唆性

 

的话,不然黄帝怎么那么大的火气呢?一怒之下,哥儿俩决定联手,给蚩尤下了战书,双方订好日期,决战于诼鹿之野。

 

可是,黄帝部落毕竟也是刚刚迁来[当时驻扎在今张家口一带]不久的呀!由于“对地形不熟悉”,也吃了败仗。后来怎么

 

样咱就不管他了,老祖宗的事么,说得多了不好。总之,黄帝炎帝部落凭借实力和智慧取得了胜利,杀了蚩尤,并将其部

 

落该收编的收编,该遣返的遣返,该发配的发配,实行“德政”,与民休息,不断发展生产,融合各个部落,逐渐实现了

 

华夏统一。蚩尤虽然死了,但原部落属民仍然感念他的许多好处,纷纷建立蚩尤祠,长期祭祀他。据说并州等地的民众祭

 

奠蚩尤,从来不用牛头作牲品,表明了对本族族徽的避讳。大家看,蚩尤的头像是否画有牛角呢?恐怕这也是族徽和图腾

 

的暗示。我们在前面说过,妇好墓出土的上述文物应该属于红山玉文化的遗物,这是从社会人文传承和治玉造型风格等方

 

面的推断,因为我并没有见过该实物,热切希望相关人员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详细情况,以便于大家共同分析。至于那件石

 

牛为何刻有“司辛”字样,有人说“辛”是妇好逝后商王给她封的庙号和谥号,那末由此说来,那件石牛有可能专门为妇

 

好陪葬而琢治。但是,会不会是妇好生前的心爱之物,----她去世后,身边儿人为遵从她的遗愿特意刻上“司辛”的字样

 

陪她上路呢?这种情况也未可知。我宁可相信后者,因为在她大量的陪葬品中还有玉猪龙。当然,这一切均为本人冒昧的

 

分析和判断,我们应当相信考古专家的结论。关于红山文化玉件其它地方的出土多有消息和报道,据说在天津,北京,山

 

西,陕西西安等地均有出土,现均保存在当地博物馆中。记得有报道说北京在一次清代墓葬的发掘中,曾出土玉猪龙,

 

这个意义同样重大。北京处于红山文化区域不成问题,关键是它表明了这件玉猪龙属于上述“传世与墓葬交替发生[妇好墓

 

出土的相关玉器何尝不是如此呢?]”的推论,这种情况恐怕不在少数。另外,我曾见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年轻人,脖颈

 

上用丝绳系戴着一件玉玦,径3厘米左右,呈鸡骨白微泛红色。有人问他真假,他回答说,“是在海边[指渤海边。笔者

 

注]捡的,真假我心里有数”。他也不跟人争辩,一脸的自信和坦然。看得出他对自己这件玉玦非常喜欢。

 

          通过上面的简述,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红山玉文化的时间传承和地域分布。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期,通常的说法距今

 

有5500----8000年,而黄帝及其部落先民则生活在距今大约4100----4600年前,亦即说黄帝时期比红山晚期要晚九百

 

年至此1200年。前面我们说的黄帝城出土的那些个石器和玉器,理应与黄帝及其部落有关。可是,那到底是黄帝他们琢

 

治的,还是他们缴获的原本是别的部族的战利品呢?抑或是红山先民的?我们不得而知。[未完待续]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7: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软缩硬留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软缩硬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capture_00068.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软缩硬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capture_0007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软缩硬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473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19:00 | 只看该作者
软缩硬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480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然界中解理态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21: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然界中解理态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界中解理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901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28 11:42 , Processed in 0.0633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