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玉质杂色与沁色的鉴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13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质杂色是指在加工玉件之前的玉料所具有的与玉的主色调不同的颜色;沁色是指玉件在地下不同位置、不同环境,经过数以百年甚至更久时间在玉件上形成的各种颜色。大部分古玉件特别是高古、远古的玉件上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因此,造假者多半采用一些带杂色的玉料冒充古玉件中的沁色,很容易蒙骗一些刚对古玉感兴趣而对古玉鉴别不是很有经验的玉友。因此,对于如何区分玉质杂色与沁色变得尤为重要。又因为,汉以前玉料是很容易得到的,古玉件在选料上一般都会选择玉质较纯净的玉料来加工玉件,如能正确区分玉质杂色和沁色将无疑掌握了鉴别古玉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1、玉质杂色无规律的分布在玉件的不同位置,也可分布在玉件表面和玉件的内部。而沁色大部分分布在玉件的有工部分和有工部分的边缘包括,它有由表及里的沁润过程。

2、表面的玉质杂色常被工所断或因工而浅,而沁色不会因工所断和因工所浅。

3、沁色与表面节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灯下可观察的更为明显,一般随节理痕迹侵入内部,而玉质杂色没有这种关系,内部“沁色”与外部没有联系的痕迹。

4、玉质较硬的透闪石类往往沁色较浅,甚至没有沁色,特别是玉筋部分。没有沁色的这种古玉的熟、肥、神、工是其鉴别要点。而杂色的透闪石类仿品,假沁(杂色)可分部在玉件的浅中深不同位置。

5、网上仅从照片区别杂色与沁色很容易产生错觉,经验很少的人不易区分。

6、对于玉质较软的蛇纹石类,在地表氧化较严重的红色沁由于沁色的掩盖与造假者染色掩盖玉质内的杂色(造假者也没有必要选抵挡次料)情况不易区分。

以上仅供参考

2#
发表于 2007-4-13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em27]
3#
发表于 2007-4-13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7-4-13 20:04:46的发言:

        玉质杂色是指在加工玉件之前的玉料所具有的与玉的主色调不同的颜色;沁色是指玉件在地下不同位置、不同环境,经过数以百年甚至更久时间在玉件上形成的各种颜色。大部分古玉件特别是高古、远古的玉件上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沁色,因此,造假者多半采用一些带杂色的玉料冒充古玉件中的沁色,很容易蒙骗一些刚对古玉感兴趣而对古玉鉴别不是很有经验的玉友。因此,对于如何区分玉质杂色与沁色变得尤为重要。又因为,汉以前玉料是很容易得到的,古玉件在选料上一般都会选择玉质较纯净的玉料来加工玉件,如能正确区分玉质杂色和沁色将无疑掌握了鉴别古玉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1、玉质杂色无规律的分布在玉件的不同位置,也可分布在玉件表面和玉件的内部。而沁色大部分分布在玉件的有工部分和有工部分的边缘包括,它有由表及里的沁润过程。

2、表面的玉质杂色常被工所断或因工而浅,而沁色不会因工所断和因工所浅。

3、沁色与表面节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灯下可观察的更为明显,一般随节理痕迹侵入内部,而玉质杂色没有这种关系,内部“沁色”与外部没有联系的痕迹。

4、玉质较硬的透闪石类往往沁色较浅,甚至没有沁色,特别是玉筋部分。没有沁色的这种古玉的熟、肥、神、工是其鉴别要点。而杂色的透闪石类仿品,假沁(杂色)可分部在玉件的浅中深不同位置。

5、网上仅从照片区别杂色与沁色很容易产生错觉,经验很少的人不易区分。

6、对于玉质较软的蛇纹石类,在地表氧化较严重的红色沁由于沁色的掩盖与造假者染色掩盖玉质内的杂色(造假者也没有必要选抵挡次料)情况不易区分。

以上仅供参考

提一点个人意见供参考,沁色的分布应与外界接触物的接触部位有关。第4 条中无沁色的,在红山古玉中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是没有不受沁的,即使无色,也有沁,象气和雾一样,它会影响玉的变化,尤其再盘变过程中表现最明显。这就是红山玉沁色会扩散至全身的道理之一,看看任先生首页的图片,只要是盘过的几乎都是色满全身。我自己也亲手盘出了几件东西,确实是如此,这也是分辨真假的重要依据。
k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4#
发表于 2007-4-13 21:50: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各位玉友补充、修正。

关于沁的概念还有待于明确,古玉盘后的色泽变化是否应归为沁更有待遇明确。中华字典关于沁的解释为渗入、透出。那么按lon友的上述回复是否应解释为有的沁色不很明显,盘后会“透出”明显的沁色?即部分沁色会盘后才显见的。------盘后的色泽变化是否应称为沁色,还是应称为别的名称如盘变色等。

看看大家和任南老师的看法,大家统一一下概念,以后就免得争论了。

6#
发表于 2007-4-13 22: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才洪在2007-4-13 21:53:00的发言:

欢迎各位玉友补充、修正。

关于沁的概念还有待于明确,古玉盘后的色泽变化是否应归为沁更有待遇明确。中华字典关于沁的解释为渗入、透出。那么按lon友的上述回复是否应解释为有的沁色不很明显,盘后会“透出”明显的沁色?即部分沁色会盘后才显见的。------盘后的色泽变化是否应称为沁色,还是应称为别的名称如盘变色等。

看看大家和任南老师的看法,大家统一一下概念,以后就免得争论了。

误解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在一块红玉没有盘前,看起来没有沁色,但它不等于没有受沁,一经上手盘,玉就会象起了雾一样,玉色会变的暗,好象雾弥漫其中,再盘就会有宝光渐露,无色不等于无沁。

沁,随水而入心,心在里,色随沁入,无色沁也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21:05:00 | 只看该作者

long:误解我的意思了,我的意思是,在一块红玉没有盘前,看起来没有沁色,但它不等于没有受沁,一经上手盘,玉就会象起了雾一样,玉色会变的暗,好象雾弥漫其中,再盘就会有宝光渐露,无色不等于无沁。

沁,随水而入心,心在里,色随沁入,无色沁也入。

long友说的有道理,望各位继续补充、修正,理不辩不明,经验靠大家总结、积累。

8#
 楼主| 发表于 2007-4-23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补充:

7、玉质杂色与玉质交界处常表现为处无过度状态,有明显的界线,而沁色常表现为过度态和层次感。

9#
发表于 2007-4-23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em27]
10#
发表于 2007-4-23 18:35:00 | 只看该作者

玉质杂色与玉质交界处常表现为处无过度状态,有明显的界线,而沁色常表现为过度态和层次感。

有道理!

[em17][em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9 15:15 , Processed in 0.0569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