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愿意听真话,贴上来就是想听听评鉴,
我可以对照实物仔细考量,其实受益最多的是我自己。
所以谢谢了。
工肯定不老,再说“文房”在玉文化发展历史的的长河中,
也就是一个“小孩子”,没有多少年。
看了您关于玉的几段议论,
很有见地,但就什么是“玉”,如何分级可能您还没说。
1、什么是石头,什么是玉?在“玉”界还是有定义的。
2、任何一种被命名的玉,都是分级的,
就像和田玉,既有羊脂玉,也有山流水,还有山料。山料中还要分级。
而山料中最次的等级仍然是“玉”,你不能叫它“别的”。
一个人可以决定自己玩什么等级的玉,
但你不能决定山上产什么玉,
玉工碰巧能开采到什么矿脉,
什么年代开采下来的,
一块玉能到什么人手中,
那个年代是贫玉,还是玉流丰富。
这个人玩什么玉,兴趣及价值取向如何?
花多少钱交到什么样的雕刻师手中。
所有这些一个人不能决定的因素,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文化”。
听说玩玉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玉,手中无玉”。
其核心思想就是玩到了最高境界,哪一块玉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各方面历史信息,
所以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毕生收集各种美玉,
毫不犹豫地捐献给博物馆,展示给全世界。
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为当时没有羊脂玉而放弃玩玉:
[upload=jpg,這個玉人面是於1987年巴林右旗,巴彥塔拉蘇木蘇達勒遺址出土,現珍藏於巴林右旗博物館,高4.36厘米,寬3.95厘米,厚1.14厘米.jpg]UploadFile/2009-6/200963011402670373.jpg[/upload]
哈哈,瞎扯了这么多,无它意,
看到您发表了那么多高见,愿意与您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