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看作迷信。如果看作迷信,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是我们自己迷信。自己迷了,不相信圣人之言,不相信事实的真相,是自己迷惑颠倒。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才直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也读到,佛告诉我们,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这是大善,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
云谷在此就讲到‘岂惟科第哉’,岂只是功名?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才能够得到科第。‘世间享千金之产者’,这是讲富贵。家财万贯,一定是富贵之人,他才能够享受富贵。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佛门里说,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这一生才能得大富。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能不能勉强得到呢?不可能,得不到的。如果勉强去求,灾祸跟着就来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学问都很大,“祸”跟“福”两个字很像,就差那么一点点,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然后我们求功名、求富贵,才能够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
‘千金’是说大富,‘百金’是讲中富,就是讲中产阶级,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所以是大富之人,或是中富之人。“应该饿死的人”,是他前世造恶多端,不修布施,贪妒吝啬所致。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他劝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这样的人,我们知道,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这是错误的看法。
‘天不过因材而笃’,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其实不然,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天没有意思。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做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为目的。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公司,开不到二、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现在社会的结构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
养儿防老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着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它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譬如小乘一定要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如果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
②针对缺失彻底改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这是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对着袁了凡的习气毛病来下药——应病与药。他已经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教他要‘尽情改刷’,‘改’是改过,‘刷’是刷洗。尤注说:“各人有各人之病痛,既能平心自检,寻出一一病痛、一一过失所在,便有下手处。”‘尽情改刷’是真正的修行,并不是天天念经、拜佛、念咒这些形式上的功夫——修一辈子还要搞六道三途,都叫形式。形式的目的无非是提醒自己,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引发别人觉悟,真正目的在此地。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所以最要紧的是,自己能心平气和来反省检点,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找出来。“寻出”就是寻找,找出自己的病痛,找出自己过失到底在那里,这样“便有下手处”,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怎样去改过。“用全神全力反转来”,“神”是精神——用全副的精神、全副的力量,“反转来”,把它反转过来。下面尤注举出几个例子教我们。
“悭贪者转之以施舍”,譬如“悭贪”,“悭”是悭吝;我们有的不肯施舍给别人,没有的希望贪得。如果我们有这个毛病,“转之以施舍”,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过来。我有的别人没有,人家向我要,我很慷慨、很大方,我能送给别人。或者我看到别人有急需,他还没有向我要,我就主动的布施给他,这是修福。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法布施是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是教导别人。别人不会的我们会,我们要热心去教他,使他也有这种能力,或启发他的智慧,这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帮助别人身心安稳。他心有不安、有恐惧,我们帮助他,使他身心安稳,这叫无畏布施。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无畏布施。
又如现在年轻的学生,都要去服兵役,服兵役也是无畏布施。为什么呢?军人保护这个地区国家百姓的安全,不受外面敌人干扰侵害,这自然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三类布施的范围非常广泛。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台湾放生的风气很盛,放生也是属于无畏布施,但是现在放生有很多流弊。因为大家拼命去放生,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鸟兽(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不是无畏布施,而是戕害众生,好心也变成了造恶业。放生应该是我们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多活泼的动物,推想它决定可以活得下去的,就买来放生,这是慈悲救苦。我们还听说有很多鸟兽公司,卖的都是自己饲养的动物,决定没有野地谋生的能力,一旦被放生到野外,决定是死路一条,这些我们都要知道。所以是在菜市场偶尔发现,买去放生。放生的仪式,给它念阿弥陀佛,念三归依就很好了。
“愤激者转之以和平”,这是讲性情。容易发脾气,容易急躁,这是大毛病。了凡患了这毛病,云谷禅师在此地劝他“转之以和平”;和气心平。心地平静,你的态度自然温和了。这在德行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无论是佛家、儒家都讲求。孔夫子的学生赞叹孔子的德行有五种——“温、良、恭、俭、让”。第一就是温和,这是学生们对老师的评语——老师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无论对人对事他都谨慎恭敬,谨就是谨慎;俭就是节俭、不奢侈,生活很朴实;礼让,孔夫子事事都让别人,决不会与人相争。这是夫子之美德,是做人的典型。
“虚夸者转之以切实”,这就是喜好夸大的毛病,为人不实在。如果知道这些事实,别人对我们说的话自然要打折扣,难以取信于人,因为我们不诚实。所以决定不能够浮夸,要诚实。
“浮嚣者转之以沉定”,“浮嚣”就是我们常讲心浮气躁;心浮就要以“沉定”来对治;要沉着,心要清净,要能定得下来。
“骄慢者转之以谦恭”,世出世间实在没有一样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做好了,是本分的,是应该的;做不好要处分。诸佛菩萨一切恭敬,孔孟亦无不敬。我们比起佛菩萨差太远了!所以对人一定要谦恭有礼,要谦虚、要恭敬,谦与敬都是性德。
“惰逸者转之以勤奋”,懈怠懒散,是很大的烦恼。世出世间法如有这毛病,一定不会有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精进、要努力,要把精神提起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阿那律陀懒散的毛病就很严重,被佛呵斥一顿之后,他真的振奋起来,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结果把眼睛搞坏了。佛很慈悲的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以后他得了“半头天眼”,不用肉眼比别人看得还清楚,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人一定要发愤,要振奋起来。懒惰,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间法也不能成就,一事无成。古今中外,世出世间那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懒惰的人,是散漫的人?没有!大乘善根唯一精进。
“残忍者转之以仁慈,怯退者转之以勇进。”“退怯”是退步、退转。这也是大病,必须要勇猛精进。
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叙述出来的。前面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病痛,如果我们也像他这样改进,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用方法来对治。下文是云谷禅师教他修持的几个重要纲领。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务’是务必,一定要‘积德’,断恶修善。‘积德’,世出世间法都以这个为基础。前面讲的“享千金之产”、“有百世之德”,如果不是认真断恶修善积德,怎么能办得到?孔子受一国人尊敬,释迦牟尼佛受全世界人尊敬。一个是积世间的大德,一个是积世出世间的大德;佛是世出世间的德行都修积。
‘务要包荒’,是讲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不能包容,我们自己的烦恼就多,对于佛法的修学造成了障碍。我们是修“觉、正、净”,如果心不得清净就不会觉悟,我们的见解也就会有偏差。正知正见、大觉大悟,一定是以清净心为基础。所以要能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必认真计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是真实的。就是世间一切境界,古人也说是“过眼云烟”,这种看法跟《金刚经》非常接近。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妨碍了自己的清净心。
‘务要和爱’,这是了凡最大的弊病。一定要和气,一定要能够博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佛讲的慈悲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儒家讲仁爱,仁爱跟佛法的大慈大悲确实相当接近。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就是敌对。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仁爱是没有敌对的;没有敌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慈大悲。虽然儒家讲的话不一样,其实里面的内容是相同的,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真正利益自己的。
净宗讲“一心不乱”,有了对立,一心绝对得不到。有对立是二心,就是有对待。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存在就不是真心,所用的还是妄心。心里果然清净,决定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真心才能显露,清净心才能现前,净宗所修的一心不乱,我们才能获得。
不要说真正的一心不乱,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也是从这里下手的。念佛人念了多少年,功夫成片没有得到,就要找出毛病在那里。将病根找出来了,然后再把病根消除,障碍就没有了,功夫就可以成片了,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功夫到何种程度自己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问别人。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是生方便有馀土,理一心不乱是生实报庄严土。品位与功夫正好成正比。
功夫成片里面也有高下不等,所以有九品。上三品的都能自在往生,中三品的都能预知时至。上三品的自在往生,就是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暂时不想走,也可以随意多住几年,一切皆能随心所欲,确实能做得到。一心不乱功夫更高了,因为事一心、理一心都不是我们凡夫一生中能达到的,但是功夫成片则人人可以做到。所以要想这一生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我们一般凡夫也可以做得到。这就是凡圣同居土里的上三品往生,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的。
‘务要惜精神’,要爱惜精神。因为了凡喜欢彻夜长坐,不知道保养身体,所以对于身体精神的保养要重视。上面大师所讲的都是针对了凡的开示。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所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绝对不再去想它。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修正未来的。所以“疑”跟“悔”都是烦恼,在《百法》里是属于二十六个烦恼的心所。佛不叫我们常常去想过去。尤注说:“此至人造命诀也。”“至人”是一个有高度智慧的人,真正觉悟的人。改造命运的秘诀,就是这一段的开示,其精要就是从‘务要积德’到‘义理再生之身’六句,确是改造命运的秘诀。 尤居士此节小注说得好:“改造命运第一步工夫,便是痛改前非。一一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严自克治。保善天真,如保赤子。改造命运全权在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