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土里有土</i>在2008-12-8 8:58: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 感谢任老师的指点--“水融质变生成白化.且总体形成失透态.表层对应方位吐灰”。</font></p>
<p><font size="4"> 我是这样理解您的这句话的:玉的白化是因为水的溶蚀而形成,如果溶蚀严重者即白化严重者整体失透形成鸡骨白,相对应的位置会起灰皮,吐灰。不知我这样理解有没有曲解您的这句话。</font></p>
<p><font size="4"> 但是我心中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疑惑,和田子玉,在水中浸泡千万年,一直与水接触,被水氧化、溶蚀,但是不见其有老化者,更没有见其有形成失透或鸡骨白者,只会越来越小,留下的是玉中最致密的部分--即子料了,不知又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和田河中的地温等物理化学环境不足以使玉老化?我心中时常会这样去想,困惑中```</font></p></div>
<p><font size="4">“是不是因为和田河中的地温等物理化学环境不足以使玉老化”</font></p>
<p><font size="4"></font> </p>
<p><font size="4">这个论述应是主要依据,只是因不同的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认识。个人的理解“籽料”与“古玉”被埋藏在土里的物理变化是不同的。古玉在土中的环境恒定因素起到古玉“质变”作用。其环境恒定因素主要是:温度(恒定地温)、地压(恒定压力)、湿度(湿气)与恒定时间。此主要四点构成古玉的质变关键,也是区别于“籽料”次生态不同的表象。用通俗的理解是,古玉是在大地的釜内,籽料是在大地的釜外。如古玉内外都有明显的“熟”,而籽料虽有皮而内质是生料,古玉能吐浆而籽料无,古玉能长“次生”而籽料则光亮润泽。所以古玉与籽料的根本区别在于“内质变”的不同,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古玉是被大地这口大釜彻底给焖熟透了。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水融质变成白化”“失透白化”“吐灰吐浆”“次生物”等相应都好理解。</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8 16:58: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