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文物鉴定商业化的内在原因分析 1、研究缺乏创新,心不在焉是主因 文博部门都是国有企业,权力、政策都集中在中央文博部门和首都文博部门,有关文物方面的问题,都是北京的有关人士说了算,国内各省、直辖市的文物专家基本是陪衬的角色,时下北京文物鉴定家的名声是风靡全国各地。本人认为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做法,只会限制国内的文物研究和发展,因为文博部门是科研机构,不是行政部门。科学研究是无界限的,谁能研究出成果,谁就是专家。解放至今五十多年,新修改的《文物保护法》也已颁布了几年,可是国内的文物管理状况还在走老路,在文物研究和鉴定方面,大都无所建树。但是一切的一切还是国家文博部门说了算。 考古工作者和参与考古的专家们,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他(她)们长年累月离别亲人披星戴月千辛万苦地参与考古研究工作,绝非一些高高在上养尊处优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的文博专家可比拟的。此外,我国一些文博专家的研究有二个特点:一是根据古籍研究,其研究成果与古人大同小异(可从近现代陶瓷专家的论著中比较),人们戏称“食古不化”;二是根据馆藏品进行研究,人们戏称“闭门造车”。由于研究的对象相同,研究的资料雷同,研究的手法一致,因此他(她)们研究出来的成果(无论论文还是著作),几乎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样的人只是凭着他(她)们出身于“名门”(文博部门),身披“漆金外衣”而成为专家。 不少专家不承认自己有某些地方不熟悉、缺少研究,自欺欺人地认为只要是自己研究的专类就没有自己不懂的,他们不懂得所谓“专家”就是“学有专攻”的意思。为什么不叫“全家”,道理就在这里。比如研究古陶瓷的专家,有的擅长明清古瓷,对高古瓷可能不大熟悉;同样有人擅长高古瓷,对明清古瓷不大专业;有人看旧仿内行,看新高仿的东西就未必在行,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由于时下的国家文物专家们都在热衷于搞文物收藏培训班、文物鉴定活动,参加展览会、各种协会、市场成立典礼,指导文物仿古业务,忙得不亦乐乎。专家们已走进了商业化的怪圈,哪有时间、精力去搞文物研究工作?去攻克文物鉴定的难关?但你们应记住,解放几十年来,都是广大的纳税人在供养你们(领取国家奉禄的人),应在有生之年,把一已之长回报社会!而不是利用国家给予的“光环”、“金字招牌”去敛财甚至指鹿为马。本人只是一个普通的收藏者,并非专职研究人员,但也完成了“出水文物研究”(已有多家媒体报道)和“元代云南釉里红(褐)瓷器研究”等文物研究课题。斗胆试问你们几十年来又研究出了什么? 鉴于时下文物部门及文物专家们,大都进入了商业化行列的实际状况,国内的文物研究应由谁去完成?又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深思。 2、文博专家人数太少,“终身制”是主因 国家文物鉴定商业化泛滥,是因为国家文物鉴定专家十分有市场,有需求。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为例,目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只有88名。分到各专业的人数更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大家都崇拜国家专家、民间专家缺乏宣传和光耀“光环”的背景下,这么少的专家自然十分有市场了。 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居然是终身制! 由于实行“缺额递补制”——“死一个补一个” ,这意味着只要光荣当选“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就可以当到死的那一天,不管这个人是半身不遂还是得了“老人痴呆症”。在中央领导人都要退休、在“与时俱进”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今天,这种落后制度真是匪夷所思。众所周知,人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无论是谁,无论是多么高级的专家,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退出工作岗位,即使专家延退也不是没完没了,也有年龄限制(最多65岁)。“终身制”的弊端是明显的,一是鉴定委员队伍严重老化(最高龄委员长居然84岁,完全可以申报纪录),老眼昏花就很容易看错看漏,记性减退就会误事坏事,文物鉴定的科学研究更是从何说起!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二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新成长的有水平的专家无法进入(位置全被占领了),还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和“假性饱和”的严重后果。因此,片面强调“人老有经验”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在造假泛滥、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老”未必就是“有经验”的“代名词”。目前一些“老委员”倚老卖老、目空一切、一言九鼎甚至屡屡颠倒黑白,频频闹出笑话就是明证!自古以来只有学生状元而没有老师状元。这一点希望国家文博部门的决策者能重新清醒认识,不要“一本通书读到底”,应该重新做出制度安排。 3、国家文物鉴定商业化,监管不力是主因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和《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都有规定,不得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或“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身分参与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和给人出具鉴定证书,以维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尊严和权威性。但是实际上谁来维护尊严和权威性呢? 根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草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文物局为有关行政决策而设立的咨询和鉴定、评估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文物工作的需要,对可称为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等级,进行鉴定和评估,为文物征集、保护、管理和执行有关文物保护法规提供依据,直接服务社会公众不属于其工作范畴。但是现状是文博部门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大量、频繁甚至泛滥成灾地介入“直接服务社会公众”,这种情况谁来监管? 无庸讳言,目前我国收藏市场的混乱,与鉴定行业人员的混乱有关,而鉴定行业人员的混乱则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溯其根源是文博界几十年脱离实践,改革开放后又脱离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7 23:18: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