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0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8 18: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pload=jpg,cimg0025.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352748784.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17.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352783522.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3.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352727111.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4.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352714876.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1.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352751582.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0.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46569156.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8.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46513895.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26.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46547484.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35.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46535249.jpg[/upload]
[upload=jpg,cimg0059.jpg]UploadFile/2008-7/2008781846571955.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8 18:46:08编辑过]

0.jpg (284.4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96.09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38.37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26.53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94.02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91.09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92.82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53.03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95.07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0.jpg (248.34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2#
发表于 2008-7-8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em69]
3#
发表于 2008-7-8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
发表于 2008-7-8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7-12-23 14:48:00的发言: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 对红山古玉“神韵”的感觉,是要以一个人的艺术、美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是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红山古玉的神韵,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神韵”的本领。

                                                  任南“史前古玉十二字鉴真法”

1、 净:因玉表浆层的包裹,在玉体上便会形成一层与外界土壤之间的隔膜物质,致使古玉产生这种视觉净感,真品红山玉多表现为虽有浆却不显脏烂的感觉,而仿品则都呈现脏、烂、模糊之感。

 2、 熟:熟为真品红山玉整体因地热、地压等物化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3、 肥:真品红山玉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4、 透:因地质原因,某些坑口的真品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5葬:真品红山玉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别久远,故大多表现为相对单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后的葬玉则有明显的墓葬味。浅土层器物因经地表水长期冲刷,其土香味则几乎散发尽,故难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种仿品的葬香味与真品相比,存留时间短,易淡退。

 6、 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真品红山玉体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洞为中心点,有色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沁色,玉质也会随晕散而产生质变,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真品红山玉自然态坑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其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呈梯田状,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质变应明显,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8缩:真品红山玉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水融严重部位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改变,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

9、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多种形态的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次生物对应内质质变,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周身包裹无天无地无层次.且凸起物附着在同一平面上。

10、过:真品红山玉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玉软沁方入》,呈减缩态.质变与色变向上依次渐变呈包裹状。并少数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硬质解理显现..而老料带沁仿品,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11、浆:真品红山玉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浆对应质变沁残点。

12、神:后人仿制古玉为的是牟利,在制作时由于没有怀着对神灵、祖先、图腾的那种特有的虔诚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自然碾琢不出真品红山古玉所蕴藏的那种特有神韵

 
[em57]
5#
发表于 2008-7-9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玉为老玉,可是工?工上自然态质变?

6#
发表于 2008-7-9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漂亮,仿品还真是下功夫啊

 

 

 


                       \\\|///
                     \\  - -  //
                      (  @ @  )
┏━━━━━━━━oOOo-(_)-oOOo━┓
┃网海茫茫,认识你是我的福份;    ┃
┃网语缠绵,那是我们注定的缘份。  ┃
┃                         Oooo  ┃
┗━━━━━━━━ oooO━-(   )━┛
                   (   )   ) /
                    \ (   (_/
                     \_)


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翻译公司

7#
发表于 2008-7-9 13: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从此不在孤单在2008-7-9 9:39:00的发言:

 漂亮,仿品还真是下功夫啊

 

 

 


                       \\\|///
                     \\  - -  //
                      (  @ @  )
┏━━━━━━━━oOOo-(_)-oOOo━┓
┃网海茫茫,认识你是我的福份;    ┃
┃网语缠绵,那是我们注定的缘份。  ┃
┃                         Oooo  ┃
┗━━━━━━━━ oooO━-(   )━┛
                   (   )   ) /
                    \ (   (_/
                     \_)


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翻译公司

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好句!)[em50]

8#
发表于 2008-7-9 14:17:00 | 只看该作者

此状分辩是否老料新做

观其是否有方位感.如沁白是下方.其白色部位要有缩减现象.白色部位要有沁残或光滑度高于其它位置,(水融作用)有机炭黑色状开口,等

9#
发表于 2008-7-9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8781846513895.jpg]UploadFile/2008-7/20087914221295800.jpg[/upload]
白色体应水沁最重点,故会融减,可此处工疾痕还在,这是疑点,供参考分析,

0.jpg (162.22 KB, 下载次数: 0)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贴图]兽首蛹身挂坠------
10#
发表于 2008-7-9 15: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8-7-9 14:25: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78184651389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白色体应水沁最重点,故会融减,可此处工疾痕还在,这是疑点,供参考分析,

老师您这一提示很有辩证法则依据。--- 底部水缩态融蚀掉工痕。

如果是底部方位只现“腐蚀质有积炭”而无水草沁态,对应玉肌理只有熟透、有开裂(不像内质变态),表层也有缩态。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即是:不见质变见积炭)[em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4 06:01 , Processed in 0.0610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