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回任老师的话:
的确如您所说左下角是沁门,沁缩表象自然,缩态有解理现象。抚摸这一部分(红色沁处)有凸凹不平的感觉。有同质残留的表象。
(这张图片的色泽跟实物相近)
0.jpg (53.5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08-7-9 15:01 上传
[讨论]玉猪龙——存疑,解惑
使用道具 举报
0.jpg (103.55 KB, 下载次数: 0)
2008-7-9 15:10 上传
大头兄弟,
这件玉猪龙是我8年前偶然间得到的,现在比那时更润泽一些。当初以为是清代用岫岩带皮壳玉仿的古玉。但总感觉这三个色带有说道。尤其是那红色部分越看越不象皮壳。
自从跟随任老师并努力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玉质的确熟透,而且颜色绝对不是染色。那几个浅表层自然开裂纹上的颜色,我想应该是手上的汗沁进去而变红色的。而且这几些开裂纹是这几年间添的,刚买的时候记得没有这些。
图片颜色与实物有差异。抱歉。
有机会的话请您上手。
说说这件人面鸟形玉:从神、形上看是不错,之所以没有肯定,一个是材质,不敢肯定是否玉质。不过目前来看,因为摸久了有变化,有复苏的感觉,有的颗粒变透了。。很奇怪。。而且通身颜色逐渐变深:从最初全身浅黄色到现在这个样子,而且还在变。但没有通常说的熟感。——大概玉质变了的缘故。另一个就是刀工。虽然老师从没有说到这个问题,但不自觉中总要看这一点:有些地方雕的很深——如爪的趾间,如翅上的某个部位。但从工上自然态这个角度来看,又都合情合理。但总觉得应透过它继续跟老师学习。
回玉姑娘:这件先不要看工是对的,其主要的疑点在入沁(沁偏红那张图)与其他非沁部分的生料感。正如任老师讲,将仔细观察底、中、上方位表层自然态。底部红色部分应有“缩态”并向上延伸过度。还有一点就是观察“浆”。希望您再拍好细图后上传再试辨。(建议垫底布为黑色,不易反光)[em27][em27]
上下两图反差太大了,难免一眼初看像“注射沁”。
[upload=jpg,2008791504076594.jpg]UploadFile/2008-7/20087916244556613.jpg[/upload][upload=jpg,2008791592980272.jpg]UploadFile/2008-7/20087916244560636.jpg[/upload]
0.jpg (30.21 KB, 下载次数: 0)
2008-7-9 16:25 上传
0.jpg (69.42 KB, 下载次数: 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791504076594.jp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791592980272.jpg
第一图的红颜色还应该再深一点。就符合原物了。
等我上新图吧。
以前这件就是当作假的扔在一边,现在用任老师的方法和理论重新审视感觉有点意思,当然正在学习当中,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人面鸟身3.jp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人面鸟身2.jpg
鎮墓之用
角
不對稱
不知何意
谢ABU先生的关注。角就是一大一小,不知为何;没有残损的痕迹。
经常抚摸,有质变的迹象。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感觉到任老师的十二字鉴定理论的核心就是“质变”二字。
从“熟、肥、透、缩、次、过、”甚至浆,微观下的坑、孔都是以“质变”为前提而有的表象。
所以任老师提出的以“质变”作为鉴定真伪的关键是非常英明伟大的创举。
我的 这件玉猪龙玉质的质变过程非常清晰明了,肥、熟、过、缩、透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为何还有异议,费解。
jadestone
好解
能將任老師
精要
咀嚼消化
觸類旁通
需要用心
還的要些
慧心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5 21:26 , Processed in 0.0536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