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器的蚀孔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看法:要根本地解决这个话题,首先要弄明白玉器蚀孔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懂得了“本质”,理解了它的机制,方能假以为依据,借以为判断。 岩石(在这里就玉器了)蚀孔——是由于岩石中含有“比岩石的主要矿物耐水土侵蚀差的其它杂质矿物”。因为这些杂质矿物相对更容易被溶蚀掉,所以岩石之上就会出现“蚀洞、孔、坑”。 注意:因为杂质矿物体在岩石中的“个体体形不同”、“相互关联程度及位置不同”,所以孔洞的形态各种各样。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无论是什么杂质矿物,它都是以“结晶形态”存在于演示中的,可以是“单晶”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单晶集群”。因此——1,孔洞的形态永远不会出现光滑的圆坑样式(呵呵,因为世界上没有圆的单晶);2,孔洞不一定必须是“口小肚子大”;3,也不是非的有“圆珠(它肯定是外来物,或有机或无机)”;4,杂质矿物在岩石体内可以有一万种分布方式(如:集群集团状、层状片状、细小或较大单晶散漫状等等)这要看它是哪种矿物,以及它的成岩环境、成岩条件是怎样的,所以“蚀孔”在玉器的表面形态万千,包括任南老师所说的相当一部分“自然态”。 再注意:“耐侵蚀”是个相对概念。倘若反过来——“杂质矿物”比“主要矿物”更耐侵蚀,呵呵,情况就反过来了:杂质矿物会凸出于岩石表面!我们会在玉器表面看到凸出的晶体!呵呵,这当然也包括看到蚀坑内的晶体(那是杂质中的主要矿物或“杂质中的杂质”)。 ——现在您对“自然态”有一部分明白了吧? 嗷!!请您再再注意:有一种极端情况——玉石中也存在着含有极易被溶解的“无机盐”或“近于无机盐”杂质矿物的可能。——其结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刚加工完成的玉器,水洗、把玩不久也会出现蚀痕!!所以,有“自然态”并不意味玉器一定经历了几千年,那要看它是什么玉!这也就是我们必须分辨玉种、玉质的重要所在。古人喜欢和田玉(并且非得白如截肪)就是因为它成分纯一、极少杂质、精刚内蕴、百年不蚀的原因!其它如:和田青玉、岫岩、南阳、蓝田之类虽比不上和田,但还耐用,故为寻常用或者葬用。它者如水晶之类坚顽材料,更因为加工、磨光的困难,器物成品在当时即为罕物,想必只有皇、王才有。 ————以上拙见,赧献于任网智者。 qika 发表于 2011-3-21 0:03:00 。
仿次生物无根无对应次生体周边槽沟,非解理态,凸起点结构显微镜乱而无层次 ... 任南 发表于 2008-7-13 11:01
&nbs ... 任南 发表于 2008-6-30 10:39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7 19:57 , Processed in 0.054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