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此件初看令人生疑!但细观可见整体神韵,尤现耳部。工法深邃流畅,显出灰态。就此图看耳际至背尾约五分之四沁蚀更重,较所余面尾部分色深,可推见侵蚀方位,又出灰点与质变处对应。可判为真古。
[em17] 好分析。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要管拍照问题,不管它卖了多高价格,也不要听故事。凭自己所掌握经验直接对一件藏品的分析进行判断。判错了再来。从失败中爬起!
所谓“兵不厌诈”,这件是我国已故红山权威 “孙守道先生找出的红山图片”。图片出至本网。目的是锻炼学者们的眼学,多翻阅图片对提高识别很有帮助。本人就图片分析看有一定的迷惑性。故来一测试。[em07]
楼上众多慧眼,脱颖而出![em56]
“我们的目的,不在乎认出假的,而是从被认为假的一群中救出真的。有假的并不可怕,虽然有的影响研究,扰乱文化面貌,混淆历史真实,但迟早会被识破。可怕的是把真的当成假的消失在这人世间”。
就图看中心大孔好像不圆,是图不清楚吗?
看上图工法大家一定会说不对<常见红山工法深入人心>故我之言再重复.没有见过不等于没有,看工应注意工痕之上是否有质变.千万年后天质变是关键
这种工法如不是有记录.大家也不认.故我之辩玉说法,为何不先从工谈起.而从古玉原态后天质变的次入手
以偏概全难窥全豹
关于皮象的辩认没上过手真品、理解难些.就是上过手一个文化区的真品、对皮象的辨认可能只认这个文化区的皮象。而中华大地之辽阔,土质不同、文化层、文化区众多、故沁象皮象是有差别的、大家又不可能上手各地区、文化层,文化区的古玉、那怎么办呢?!
我一直重复一个方法、次生物之自然沁象的辩真伪、次生不是有包为次、次即主体原态之后天变化,如沁熟、沁裂、沁孔、沁坑、沁色、沁留、沁浆、等原生态后天之变化为次。
多掌握原生态后天之自然变化的次、对于各文化区、文化层、众多不知名的玉的辩真伪就不难了、
任南
玉璜
通长:8.9厘米,宽:2.5厘米--3.2厘米,厚:0.5厘米。碧玉,黄绿中泛出墨色斑点纹理,微透明。
1987年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日斯台遗址出土。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熟了软了沁色方可入.此态与地表器大不相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3 20:51 , Processed in 0.0555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