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0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浅析古玉朱砂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9 14:17: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8-29 14:23 编辑

浅析古玉朱砂沁

张晓彤 金晓明

一、朱砂概述

朱砂主含硫化汞(HgS),其含量在95%以上。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 我国朱砂主要分布
在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等。 采挖朱砂后,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以作他用。 对有特殊用途的朱砂,先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再研成更细的粉末,或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的粉末。 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的朱砂称为粗朱砂,经再次处理的朱砂称为精朱砂。

二、朱砂的使用历史

人类对红色的崇尚,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我国,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的头骨,在室内清理期间,发现七件白色石灰岩制玉珠,表面均被染成红色,沿边可见直接打击的修整痕迹。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大地湾遗址,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大理石权杖头饰。 在俄罗斯,距莫斯科150 公里处发现一老者身佩 2936 件珠饰, 颈部佩有小型表面平坦的片岩坠饰。 坠饰上涂有红色,一面带黑点,穿孔时旋转开孔而成。
我国对朱砂的使用,现有考古资料已证实。 在湖南辰州地区发现的距今 7400 年左右的高庙文化群出土的艺术陶器不但精美绝伦,而且还涂有朱砂。 因此,辰州地区高庙遗址出土的涂有朱砂的陶器, 是目前已知中国人最早使用朱砂的证据。 此外,在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文化遗址中也陆续发现有朱砂的使用,在随后发掘的商、周、秦、汉等历朝历代墓葬中,亦发现类似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华夏先民在崇尚红色的过程中,探索到朱砂的颜色最正、最能体现生命的元素,并演绎出内容庞杂的华夏朱砂文化。 朱砂不仅被用作涂料涂抹器物或颜料印染织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丝织品所用彩色原料就含朱砂),还被用来提取水银(又称汞)、制脂治粉 (海州西汉霍贺墓出土的脂粉也由朱砂所配)、入药治病、书写丹书丹符、炼制仙丹、入墓辟邪等。 时至今日,朱砂仍出现在炎黄子孙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朱砂红称为中国红、视为吉祥的标志等。 据此得知,很久以前朱砂就被广泛使用。 华夏先民将朱砂红视为生命的元素,是先人的永生、种族的繁荣、精力旺盛的标志,也是用来辟邪驱害的利器。


三、古玉朱砂沁的形成

自夏以来,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率先解体,第一个以国家为形式的政权机构开始形成, 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随同夏王朝的中原人逐步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从此, 阶级正式产生, 社会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社会财富逐渐高度集中在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
首领等一小部分人手中。 他们视死若生、丧葬渐奢,衣食住行、金银珠玉等无所不有。 当他们的墓室、棺椁安好无损时, 其所佩戴或殓葬的玉器亦受损较小或不太受到浸蚀。 但是一般古墓遗址,毫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损害的几乎绝无仅有。
当墓室坍塌、棺椁受损后,其所佩戴或殓葬的玉器一般都会受损或受到浸蚀,可是玉器因材质不同、硬度有别、 所处的位置各异和入葬前后受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以及各墓葬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土壤植被、水利环境等,都相差甚远,所以受到的浸蚀也各不相同,故有“古玉无常”之说。
由于玉器在墓葬遗址中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真空状态或被水土等物掩埋和浸蚀,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或硬度渐软、或被土碱馊空、或浸变成与玉器本身材质不同的沁色等。 一般情况下,用和田玉、昆仑玉、河磨玉、玛瑙、水晶、翡翠等硬度较高材质制作的玉器,则相对不容易被浸蚀;而用蛇纹玉、绿松石、汉白玉、石英石、白云石、水含石及其他地方软玉等硬度较低材质制作的玉器, 则相对受浸蚀较重。 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及其家人配戴或殓葬的玉器,一般是由硬度较高的材质制作的玉器,相对不易被浸蚀;用硬度较低材质制作的玉器,则受浸蚀较重。 但是,玉器受损有裂痕者、材质较软者、土碱馊空者等,在水土等物的长期浸泡或掩埋下,更易受到浸蚀、形成各种沁色,则是普遍现象。
除了上述原因外,玉器受浸蚀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水的因素:南方多雨,故玉器多受浸蚀较重;北方干燥,则玉器多受浸蚀较轻。
在古代,朱砂很稀有,采挖也很艰辛,贵比黄金。 当朱砂在墓葬遗址中被大量使用时, 就决定了它是为统治阶级享有的,不是一般贫民百姓所能使用。 被埋葬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及其家人,多在棺底铺撒朱砂或者在棺椁涂抹朱砂,有的则周身遍施朱砂,厚达好几厘米,十分奢侈。 墓葬遗址中使用的朱砂, 自夏王朝的建立也逐渐发生变化,即夏以前多使用粗朱砂,夏以来多使用精朱砂,处于统治阶级上层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及其家人多使用精朱砂,而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贵族、中级官员和部族上层人物及其家人则多使用粗朱砂。
而非出产朱砂的地区,也常夹杂使用粗朱砂。 此后,该风气愈演愈烈,至汉代达到鼎盛。 后因曹操父子的倡导力行及其他原因,才逐渐改变了厚葬的奢风。
朱砂被铺撒在地下墓葬遗址中, 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真空状态下,就会发生分解,水银就会和朱砂等物质分离,形成水银和朱砂硫化物。 水银随后就会流失沉淀到他处或被蒸发, 而朱砂硫化物则相融于土壤中或玉器等物上。 当墓葬遗址发生渗、漏水时,朱砂也就一并融入渗、漏积水之中,那些受损有裂痕、材质较软、土碱馊空的玉器,也就会被朱砂水浸蚀,形成朱砂红沁(如山西省洪洞县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鸮形玉佩), 严重者形成朱砂红满沁(如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环);如若还有部分未流失蒸发掉的水银时, 那些玉器就会被朱砂与水银等物共同侵蚀、形成朱砂红黑沁 (红黑色伴存,如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环);如若水银未流失蒸发掉时,那些玉器就会被水银朱砂共同浸蚀、形成水银沁(褐色, 如湖北省当阳市前春春秋 3 号墓出土的虎形玉佩);如若水银流动自聚一处且未蒸发掉时, 那些玉器就会被水银浸蚀、形成水银通沁、黑中发褐的“黑漆古”(如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代墓出土的鱼形佩,似用黑漆涂成,表面一层漆光闪亮。 在高倍放大镜下,可隐见已浸变的深褐色玉质); 而那些用硬度较高材质制作且完整的玉器,则相对而言不容易被浸蚀或不太受浸蚀, 故亦少有上述朱砂之沁色。 当墓葬遗址发生严重渗漏水现象时,被铺撒的朱砂溶入到大量渗漏积水之中也就显得微不足道, 而主要被水土等物浸蚀、形成水土等沁,不易形成以朱砂为主的上述沁色。
古玉朱砂沁是否存在, 自宋以来至今的玉器做旧仿古,就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这是不争的事实。 玉器做旧仿朱砂沁,其实就是将玉器置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再使用不同的方法将朱砂涂抹涂染上去。 而朱砂既然作为颜料的一种可以相溶于水, 就可以在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真空状态下的墓葬遗址中、在条件成熟下,浸入玉器,形成上述各种朱砂之沁色。


山西洪洞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鸮形玉佩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环





湖北省当阳市前春春秋
3
号墓出土的虎形玉佩






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代墓出土的鱼形佩




局部黑漆古




大面积水银沁


大面积黑漆古


朱砂沁-战国中期 玉透雕双夔龙纹佩河南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


黑漆古-战国 兽面纹玉件格四川成都羊子山172号墓出土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2] 程晓钟 .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M]. 兰州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2.
[3]李建辉.中华民族是人类进入科学殿堂的先驱 ———访文化人
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J].中国民族,2003,(11).
[4]王守道.马王堆一号汉墓印花敷彩纱 (N-5)颜色的 X 射线物
相分析[J].化学通报,1975,(4).
[5]南京博物馆.海州西汉霍贺墓清理简报[J].考古,1974,(3).
[6]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9]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传世古玉辨伪的科学方法
[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2#
 楼主| 发表于 2015-8-29 14:22:15 | 只看该作者
附录:


玉润墨香说古玉



朱砂古玉之间形成的特征之浅析
朱砂又称丹砂、辰砂,古时称作“丹”。朱砂的粉末呈红色,这种颜料染成的红色非常纯正、鲜艳,其色泽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的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我国还是世界上出产朱砂最多的国家之一。史书《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有一位名叫清的寡妇其祖先世代在重庆涪陵地区挖掘、经营丹矿,成为当地巨贾的叙述,这是最早有关朱砂的可查文字记载。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作为红色颜料朱砂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特别是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彩绘印花丝织品中,发现了其花纹多为采用朱砂绘制成的现象,这些朱砂颗粒研磨得细腻均匀,虽在地下经历了2100余年时迁,但其色泽依然鲜艳无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时出土的古尸也因浸泡在含有硫化汞的液体中而保存完好。这些文字和实物都很好地印证了当时西汉时期炼制和使用朱砂的技术的高超和水平。东汉之后,我们的祖先对无机化学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人造朱砂。为寻求长生不老丹而兴起的炼丹术和制作颜料的需要,天然朱砂与人造朱砂开始形成各自的需供,(古时的人们将人造的硫化汞称为银朱或紫粉霜,其主要原料为硫磺和汞,在特制的容器里,按一定的火候提炼而成)这写记载和实物的出现,可能是证实我国最早采用化学方法炼制颜料起始鼻祖的详实资料了。
古玉的朱砂沁,主要是指殓葬玉器所受朱砂所沁。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物质通过另一种物质的弱处或瑕疵里进行渗入和渗透后所形成的表象,它以物理现象为主。大家都知道许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渗入到玉质中,并形成沁色。而沁入玉器的物质,处于分子状态的一般不会与玉器材料的质地发生化学反应,仍保持着原物质质量。但其中也不能排除有少量的物质同玉质内的一些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变为了另一种物质。我们从沁色与玉的质变状况观察可以发现,硃砂的氧化汞,对玉器形成的质变,往往多于沁色。由于玉器与朱砂长期裹合,在出土后,会有部分硃砂,仍附沾于表面,但从朱砂垢剥落处可以看到其泛白色表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长期到玉器与硃朱砂黏合,可能会致使玉器产生白化的质变。但有些高浮雕,其部分器表未与硃砂紧密接触,仍会保持原有材质的质地,这种现象常被古玉行家称之为“开窗”。
说到红泌人们往往会与朱砂产生联想,根据故宫博物院运用科学方式进行的实验来看,这是一个误区,朱砂是大颗粒分子,根本无法直接受沁与玉器质量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红沁的形成一般与氧化铁有关。这种现象和酸性土壤和生存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而沁的深浅反映是氧化金属分子的含量多寡,沁色的形成或变化,由浅橘色至褐色,甚至是黑色的形成和土壤条件,坑口内部的其他物质,材料本身的质量以及出土后的人为因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许多朋友比较重视古玉表面遗留的朱砂痕迹,我们对这种堆砌状的颗粒状朱砂的鉴别,我们首先要知道和了解的是什么是老朱砂,还必须知道和了解一些朱砂的采集加工种类等基本知识(情况附录)。但是我们还应该不可忽视地充分认识到另一种现象即涂抹或受到周边材料影响形成的朱砂表象在古玉器上的形成特征。当天灾人祸造成了墓室坍塌、棺椁受损后,其殓葬的玉器一般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受伤,在这种环境中的玉器会因材质质量有别以及所处位置的各异和入葬前后材料应力变化等情况,以及各不相同的墓葬遗址所处地理位置、气候温度、土壤植被、水利环境等等因素,发生各相同的沁变或质变,于是便有了“古玉无常”之说。而这种受到周边物质影响形成的“朱砂沁”是否会形成红沁呢?是否仅仅停留在器物的表面呢?是否和朱砂本身的颗粒细度有关呢?我感到值得探讨。但认为如果其沁入必定与玉质结构有对应关系,这一点不容置疑。
玉器在墓葬遗址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理应在受到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发生一定的变化,或硬度渐软,或被碱馊酸蚀,再结合本身的不同条件发生一些浸变等现象。一般情况下,用和田玉、昆仑玉、河磨玉、玛瑙、水晶、翡翠等硬度较高材质制作的玉器,则相对不容易被浸蚀;而用蛇纹玉、绿松石、汉白玉、石英石、白云石、水含石及其他地方软玉等硬度较低材质制作的玉器,则相对受浸蚀较重。这也说明了当玉器受损绺裂、材质疏松、环境恶劣时更易受到碱馊酸蚀,形成各种沁色,这是符合逻辑常理的。我注意到当朱砂被铺撒在墓葬遗址坑口内所发生的朱砂本身物质分解现象,其形成的水银和朱砂硫化物会致使水银的流失、沉淀或蒸发,而朱砂硫化物则会相融于土壤中或玉器等器物表面之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山西洪洞凝堡西周墓地出土的鸮形玉佩,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环等一些器物上有所体会。但若还有部分未流失蒸发掉的水银时, 那些玉器就会被朱砂与水银等物共同沁蚀、形成朱砂红黑色共存的现象,如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的玉环。如若水银未流失蒸发掉时,那些玉器就会被水银朱砂共同沁蚀、形成水银沁,如湖北省当阳市前春春秋3号墓出土的虎形玉佩。如若水银流动自聚一处且未蒸发掉时,那些玉器就会被水银沁蚀、形成水银黑沁,也就是俗称的黑中发褐的“黑漆古”,如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金代墓出土的鱼形佩,似用黑漆涂成,表面一层漆光闪亮。而那些用硬度较高材质制作且完整无损的玉器,则相对而言不容易被浸蚀或不太受沁蚀,故亦少有上述朱砂之沁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材质优良的玉材我们必须谨慎来仔细确认其沁色存在的理由。
古玉朱砂沁是否存在,自宋以来至今的玉器做旧仿古,就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这是不争的事实。玉器做旧仿朱砂沁,其实就是将玉器置于高温高压状态下,再使用不同的手段将朱砂涂、砌、染与玉器之上,尽力促使其深入机理。而朱砂既然作为颜料的一种可以相溶于水,只要其具备比沁门更细微的颗粒就可以沁入玉器疏松或绺裂处的机理。但它不可能形成颗粒状的自然晕散,只会在发生分解之后的沁蚀,形成其他色泽的沁色。这在徐秦基所中撰《玉谱类编》中:“黑者为水银沁。古者殓用玉,物以水银在尸腹内,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银随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银沁。”和刘大同《古玉辩》中:“殉葬之水银,有大坑、小坑之别。大坑水银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早有记载。
附录:
1.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等。 采挖朱砂后,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以作他用。 对有特殊用途的朱砂,先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再研成更细的粉末,或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的粉末。 选取纯净者、直接研成细粉的朱砂称为粗朱砂,经再次处理的朱砂称为精朱砂。
   2.人类对红色的崇尚,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我国,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的头骨,在室内清理期间,发现七件白色石灰岩制玉珠,表面均被染成红色,沿边可见直接打击的修整痕迹。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大地湾遗址,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大理石权杖头饰。在俄罗斯,距莫斯科150公里处发现一老者身佩2936 件珠饰,颈部佩有小型表面平坦的片岩坠饰。坠饰上涂有红色,一面带黑点,穿孔时旋转开孔而成。
3.我国对朱砂的使用,现有考古资料已证实。在湖南辰州地区发现的距今7400年左右的高庙文化群出土的艺术陶器不但精美绝伦,而且还涂有朱砂。因此,辰州地区高庙遗址出土的涂有朱砂的陶器,是目前已知中国人最早使用朱砂的证据。此外,在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陕西高陵县杨官寨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文化遗址中也陆续发现有朱砂的使用,在随后发掘的商、周、秦、汉等历朝历代墓葬中,亦发现类似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先民在崇尚红色的过程中,探索到朱砂的颜色最正、最能体现生命的元素,并演绎出内容庞杂的华夏朱砂文化。朱砂不仅被用作涂料涂抹器物或颜料印染织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丝织品所用彩色原料就含朱砂),还被用来提取水银(又称汞)、制脂治粉 海州西汉霍贺墓出土的脂粉也由朱砂所配)、入药治病、书写丹书丹符、炼制仙丹、入墓辟邪等。时至今日,朱砂仍出现在炎黄子孙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将朱砂红称为中国红、视为吉祥的标志等。据此得知,很久以前朱砂就被广泛使用。华夏先民将朱砂红视为生命的元素,是先人的永生、种族的繁荣、精力旺盛的标志,也是用来辟邪驱害的利器。
4.自夏以来,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社会率先解体,第一个以国家为形式的政权机构开始形成,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随同夏王朝的中原人逐步跨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从此,阶级正式产生,社会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社会财富逐渐高度集中在王公贵族、高级官员和部族首领等一小部分人手中。他们视死若生、丧葬渐奢,衣食住行、金银珠玉等无所不有。当他们的墓室、棺椁安好无损时, 其所佩戴或殓葬的玉器亦受损较小或不太受到浸蚀。但是一般古墓遗址,毫不受自然或人为因素损害的几乎绝无仅有。
玉润墨香工作室撰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8-29 17:02:55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学习,长知识{:soso_e160:}{:soso_e183:}楼主辛苦了{: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8-29 17:09: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8-29 18:57: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0:}沁入酥松处,黑色变红艳。感谢玉人版主分享!{:soso_e160:}{: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8-29 19:10:39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视死若生、丧葬渐奢,衣食住行、金银珠玉等无所不有。”
{:soso_e100:}讨论:当为“侍死若侍生”。感谢玉人版主分享。{:soso_e160:}{: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8-29 19:20:4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8-30 08:5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8-30 09:04:56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谢分享!{: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8-30 11:58:3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20 02:36 , Processed in 0.0628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