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提要2 解说:揭开良渚玉器的神秘面纱,良渚的玉有着多少故事?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良渚的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更丰富,它(良渚玉器)主要是礼器为主。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位置,有六道刻画的纹路。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玉料还是应该是就近取材。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那么我们知道,就是在良渚文明里头,良渚文化里面,玉也是非常突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是吧,今天我们拿了很多仿制品来,这都是典型的良渚玉的代表。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良渚文化遗址,我们也可以说良渚古国,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个玉器,那么大家也知道,这个红山文化,也有很多玉器,但是红山文化(的玉器),都是动物型的,我们说得更深透一点,可能跟更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渚的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更丰富了,它主要是礼器为主,跟我们后来的,殷商西周,甚至我们说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这个礼乐文化,这个是一脉相承的,刚才讲到国家的出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从史前走向了文明,从原来的平等,走向了阶级社会,其中一个就是王的出现,刚才讲到实际上有一个发现,反山的12号墓,就是刚才讲到的神徽,出现了大的玉琮和玉钺,它是一个墓里面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这个12号墓,511件玉器,而且还有一个玉圆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它是个圆柱型,上面都有神徽,那么这个神徽,它不是装饰性的,它肯定是一种标志。 主持人张平:这两个像眼睛似的,就像个面具,这样子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就是这个,那么这个神徽,进一步研究下去,它一直发展到青铜器上,就是青铜器上,那个饕餮纹的前身,还有我们良渚玉器的,那个山形器,像山字形的那个山形器,那么有专家也有,进行了研究考证,认为这个山形器,这个玉器的山形器的形状,就跟甲骨文中的,皇帝的那个皇字,早期的甲骨文的写法是一样的。主持人张平:这个是叫玉琮是吧 ,非常典型的。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这个玉璧。 主持人张平:这个是到大英博物馆,都是以它作为。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比它高的多了。 主持人张平:就是它这个形状是一样的,这个我拿来看一下,这个就是玉钺。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这个叫玉钺。 主持人张平:这个玉钺像个斧头。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类似于斧头。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它就是这样子装柄,实际上它已经是一种象征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实用价值,它已经变成礼器了。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它的标志君权。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一种象征意义。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兵器 君权,那么那个玉琮是祭天的,当时来说就是,它代表良渚古国,与上天沟通神权的象征,那么神权与君权,合于一人之手,那么这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那么从某一个方面,从文明来说,那当然这个良渚的礼器的玉,包括玉钺 玉璧 玉琮为代表的,那当然它的文化,按照我们说,巫鸿先生的说法,就是良渚的这些玉器,具有一种纪念碑性,就是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文明,代表着国家的出现。 主持人张平:我在想挖掘这些玉器之后,它已经不仅是个玉了,就在它这些物件身上,它折射出它非常多的信息,比如说国家的这种出现,它已经完全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的这么一个形状,还有就是说,它的技术也非常厉害的,据说到我们现在为止,我们想把它做成这么美,都不是很容易是吧,我听说。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而且还达不到,而且真的比这个(仿制品)漂亮多,这个肯定是现代工艺做的。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语境不一样了,肯定是不一样,因为当时的时候,玉器的制作,刚才也提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层面的,它是一种,实际上制作玉器的过程,也是跟神沟通的一个过程,所以他投入的这种虔诚,投入的这种心思,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或者是仿制品,作为一种商品来运用,非常讲究效益,那时候是不惜代价可以说,而且是当时社会上,可以说最高精尖的技术,都集中在这个玉器的制作上。 主持人张平:那也好厉害。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五千年前。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最细的地方,就是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位置,有六道刻画的纹路。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毫米宽的宽度,有四条线,一毫米宽的宽度。 主持人张平:就是现在说的微雕。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属于微雕。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而且那时候没有金属的工具。 主持人张平:对啊,所以这些都是谜,就是怎么做的出来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它这里有很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达良渚时代,几十万年至少,应该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主持人张平:良渚玉器跟当时别的文明的相比,特别是跟后面我们出现,很多的这样玉器相比的话,它确实从各个方面来说,也还是先胜一筹的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就是说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它数量之多,因为全世界现在基本上,已经知道的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总数大概在两万件左右,而刚才提到的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大概是四百件左右,你看这个数字之比,就可以知道,良渚文化当时制作和使用玉器,达到的高度,另外一个它的器型种类的丰富,它制作工艺的先进,它纹饰的精美,刚才造型纹饰的精美,还有他另外一个影响力的深远,他不仅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或者稍晚时期,可以说是它的玉器,尤其是以玉琮为代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对夏商周三代文明里面,把璧和琮作为一种,主要的礼神的这么一种用具,或者一种礼器,这都是从良渚文化开始发轫的,另外它自己本身的功能的,这种复杂程度,和丰富程度,可以说不仅在同时期,中国境内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里面,甚至在全世界里面,我们都找不到第二个,这也是良渚文化,我们见到它玉器,非常独特的价值。 主持人张平:那么当时这个区域产玉吗?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应该产玉。 主持人张平:有玉,是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个玉料应该还是就近取材。 主持人张平:就近取材的,那么良渚玉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玉,是不是不太一样。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我们现在考古出土了,良渚玉器,都是半透明,或者是全透的很少,半透明有的局部透明,而且都比较斑杂,它的玉矿玉料,跟表面的形状,它的颜色构造,就跟现在我们所谓的,叫杭州大理石差不多。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实际上我们从良渚里面,已经体现出古人对玉的认识,在反山 瑶山墓地里面,经过矿物学的检测,几乎都是真玉,也就是我们现在矿物学意义上的,透闪石 阳起石系列的,就是我们叫闪石玉,以前叫软玉,就是跟新疆和田,同一系列的,真玉的,但是我们发现,等级稍低的,像福泉山,像荷叶地,这些里面,真正的玉和美石类的是参杂的,像用了一些叶腊石,用了一些迪开石,用了一些其他滑石类的,这种替代品,那么越是墓葬小,那么替代品的种类越是多,所以我们也开玩笑有的时候,良渚的玉工对玉的认识程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我们一般的矿物学家。 主持人张平:这么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