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视频] 走进神秘的良渚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2 13:41: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5-7-2 13:42 编辑

http://hwyst.hangzhou.com.cn/wmyzh/content/2013-10/09/content_4920423.htm


总提要

解说:良渚古城遗址,为何能够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中华五千年文明要说的话,现在唯一的比较像模像样的实证,就是良渚遗址。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良渚文化,已经符合文明出现的几个条件。
解说:良渚遗址为何会出土这么多神秘的玉器,良渚的制玉工艺到底有多高超?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那个玉琮代表,良渚古国与上天沟通,神权的象征。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毫米宽的宽度里,有4条线。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良渚的玉工对玉的认识程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我们现在一般的矿物学家。
主持人张平:这么厉害。
解说:走近神秘的良渚文化,我们圆桌会政协视点今晚讨论。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今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世界考古 上海论坛大会,那么在这个大会上,评出了近年来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的十项重大的发现,咱们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也是作为其中的一项被评上了,那么为什么咱们,良渚文化中心遗址会被入选,它的价值意义何在,它对我们整个的人类起源,人类的文明,对我们中华文明,以至我们整个(长江)三角流域的文明 ,以及跟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关联,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通过我们一些专家,要跟大家进行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咱们杭州市的政协委员非常的关注,他们特别想在我们今天这个,圆桌会的政协视点这个平台上,也向大家要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文明,那么在我们这个节目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良渚文化。
VTR1
解说: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实际上是余杭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依照考古惯例,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按发现地点命名,是为良渚文化,1936年考古人员在,杭州良渚镇发现了黑陶片,由此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型遗址,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琮、玉璧、玉璜等等,根据玉器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300至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而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让人们对于良渚文化的聚落文明,有了新的认识。有专家称,古城的发现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遗址因其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和保存的完整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和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游客:一直认为我们是黄河流域过来的,也不知道这块地方到底有多少历史,那现在知道这块历史,也是很有一段时间了。
游客:对我们子孙后代了解中国的文化,是最好的现实教育。
解说: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目前,良渚遗址的保护范围,已经达到了100多平方公里,很多农业农田、村庄都列入了保护区范围,尽管不少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遗址保护,还是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陈欢乐(良渚村民):老百姓为了良渚文化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的。
康宏里(良渚村民):我们家在1986年4月的时候,建房,就发现过遗址,那次挖掘出来(的文物),都捐赠给了博物馆,我们老百姓呢,那个时候开始就知道,良渚文化是一种要保护的东西。
主持人张平:好,我们看到周围这些老百姓,对这块宝地他们是非常自豪的,那么当时的时候,良渚文化当时是怎么发现的,是怎么发现这块宝地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当时在我们现在的,浙大玉泉校区,也就是老和山下,当时我们现在浙大这里,原来还是公共墓地,后来因为要建(设),经常有动土,所以发现了一些文物,流散到古董店,古玩市场里面去,所以当时吴越史地研究会,在那里进行了一场小规模,很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当时西湖博物馆,也派了施昕更到那里去参与发掘,这时候施昕更 ,还是个小伙子,小青年,他只是一个绘图员,那么去参加了发掘,看看这里就是原始社会的东西,我老家也有,他的老家就在余杭,后来他回去了,放假的时候就回到了反山,回到了良渚镇,周边去找找,果然找到了好多石器,也找到了好多良渚黑陶片,最后经过申请,在1936年11月份,11月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当时发现了类似的遗址,大概有十几处,由此引起了社会,以及考古学界的重视,最后正式地发掘,那么良渚文化,最后真正命名为良渚文化,是到1959年,当时是由我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夏鼐老先生命名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叫夏鼐,正式命名的,为什么命名为良渚文化呢?是因为我们整个江浙沪,整个太湖流域,发现了类似大量的遗址,而且它又跟山东的龙山文化,跟周边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有区别,所以认为有必要单独,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得名主要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命名起来,因为首先在良渚镇发现的,就是1936年,我们考古界有这么一个传统,有这样一个定义,就是以首发地,来进行命名。
主持人张平:就是它(良渚遗址)被发现以后,它的历史的这种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良渚遗址实际上是1959年命名的,虽然那时候命名,但是夏先生(夏鼐)在命名的时候,他是拖了一个尾巴的,说认为良渚,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晚期文化,晚到什么时候,在1972年他写了一篇文章,他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浙江地区的古代文化落后于中原,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良渚文化的年代,也相当于殷周时期,也就是商代晚期,到西周这么一个阶段,应该说1973年的,草鞋山的发掘,对良渚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的一次考古发现,你看我们认为非常,周汉古玉,就是只有金属时代,才能制作的这些玉琮玉璧,竟然和良渚时代的陶器,存在同一个墓葬里面,那么我们考古学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年代的东西,那么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在夏鼐先生的,倡导之下,引进了碳14测年,科技测年的手段,一测年之后,把良渚文化的年代,竟然测在距今5300到4300,这么一个时代的,一个坐标里边,那么同一年来说,我们浙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我们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因此从那个时候就开始,逐渐的长江流域,就获得了和黄河流域,平等对话的权利,不仅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也是,然后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这么一个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的,这么一个理论,然后大家就才意识到,中华文明并不是在哪一个点,突然之间爆发出来,而是一个多元一体,逐渐发展逐渐融合的,这么一个过程。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刚才我们讲到,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当时一下子测出来7000年,好多北方的专家学者也不承认,认为你们这个地层可能搞错了,或者碳14测定有误差,也还不承认,因为传统的观念很强,一直以为南方是开化比较迟,文化比较落后,肯定比中原地区要落后,但是我们现在有这个碳14测定的年代,又有一些实物证据,这个证据就跟法院按照破案的,不容怀疑,一定要重视实物 ,而且有实物又有年代,那这个就可以肯定下来了。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
主持人张平:对。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但实际上这个很长时期,在国外的一些学者,他们是不相信,这个五千年文明,那你要证据,那我们以前一贯讲的五千年文明,那是从史记,五帝本纪开始,我们通常有一句话讲历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么三皇五帝,我们严谨的历史科学,它仅仅是一个传说的时代,那么中国文明是怎么起源的,哪里起源的,那么在那个时代,17世纪18世纪,当然有一批所谓欧洲中心说,认为就中国文明,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就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只不过我们史书里面记载,所谓五千年文明,但是你要说服全世界,尤其是非中国人,你要有证据 有实证材料,那么这个实证材料,就是从20世纪早期,我们说20年代,仰韶文化的发现,殷墟考古的发现,龙山文化等等的发现,那么人们已经可以完全确定,就是中国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之一,尤其是殷墟的发现,因为这个全世界都服了,就是文字 青铜器,都邑就是城市,作为一个非常可靠,无可怀疑的中国文明的独特性,那么其中我们这里特别要讲到,就是良渚文明的,或者说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这一个问题上,刚才讲了,当然我们详细,那个报告没看见,就是世界考古上海论坛。
主持人张平: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性的那个探讨,探源工程,我想 当然我没看见,它之所以能够成果得奖,说明这个源已经逼近,那么这个源里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良渚(遗址)。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所以早在上世纪90年代,1996年 国家文物局,当时公布大的良渚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定义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当时是这么下定义的,那么这两年有我们的,国家科技部在牵头,做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那么去年阶段性的成果,有两位主持的专家,对这个中华文明的起源,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们)这么写的就是说,以良渚和陶寺为代表的公元前,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间,与巨型都邑就是巨型的都城神似,以及大型的宫殿基址,大型墓葬为代表,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在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实际上陶寺是要比我们晚一些,大概在距今4500年左右,那么距今五千年,中华五千年文明要说的话,那现在唯一的一个,比较充足的,觉得比较有理由可以拿出来的,像模像样的实证,那就是良渚遗址。
主持人张平:良渚文化的发现可能对当时,对我们整个历史的这种,当时的常识,一般的认识,可能有一种颠覆性的作用。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有颠覆性的。
主持人张平:一下子发现在这个蛮荒之地,居然有这么大一个文明存在这个地方。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有些玉器,好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良渚玉器发现之前,全世界有很多大的博物馆收藏了,一些良渚玉器,他们当时判断不了年代,当时很多把良渚玉器,定为是商周时期的东西,后来良渚大量玉器出土之后,才给它定性。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有些甚至是汉代的,都认为它是汉代的。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我去过许多,博物馆,像故宫博物院 台湾的,还有全世界的四大博物馆,像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都有收藏良渚文化的(文物),当然他们,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很好笑,他出了一本《中国的玉》,这样一本书,封面就是良渚的玉琮,(大英博物馆)他这个在,介绍亚洲文明的时候,第一厅,第一个展厅的第一件文物,就是这个玉琮,就整个亚洲,亚洲的历史远古开始,就第一件文物就是这个,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国内的话,以前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历史记载里面是没有这个良渚文化这一说,后来有了,明年9月1日的改版,全国统编的中学教科书,就会有很大的篇章,介绍良渚文化,它是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论述这个良渚遗址,良渚文化的,在这个香港 澳门的,中学教科书中,早就有了(良渚文化),中学教科书 ,也是起源说。
主持人张平:就是现在人们基本上都开始承认了,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起源之一。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所以这次,我再介绍一下,这次你刚才讲到的这个论坛,论坛本身是中方发起的,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发起的,他参加的这个评比的这些专家,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而且有99个,由专家推荐的,全世界各地考古发现里面,候选人,候选单位,里面投票产生这十个,所以至少能够从他们的材料上,从他们投票过程当中来决定,而且我们这一次被评为,票数位置放在就是,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后面,吉萨金字塔第四名,我们是第五名,说明在学术界,特别是主要的考古学的学术的起源,我认为是在西方,他们这些学术的权威泰斗,来投票认可它(良渚文化),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结论。


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3:50:14 | 只看该作者
分提要1
解说:良渚古城遗址,有着怎样的独特性?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三万斤,三万斤稻谷。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良渚的中期,国家已经诞生。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把杭州的建城史,推到了五千年前。
解说: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这个(良渚)文明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文明?它有多大,有多少规模,里面有多少个宝贝,有多少丰富?我想这一点其实,作为我们很多的,咱们这个流域的民众,真的不是十分了解,那么我们先通过一段VTR,我们到现场去看一下,这个遗址最精彩的部分,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看段VCR。
VTR2
解说:2007年在余杭区莫角山四周,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条底部铺垫石块,大量黄土夯建的南北向“堤坝”,良渚古城的城墙基址,在持续的考古挖掘中,良渚古城的面貌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长1800米至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最大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郭青岭(余杭区政协委员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处副处长):我们现在处于,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的一个剖面,目前我们站在这里看到,这里是西城墙的城外,看到这里是水域,就相当于城墙外面的护城河,这是墙体,墙体的宽度有60米宽,看到的是石头铺垫的城墙的墙基。
解说:从古城墙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先进的堆筑技术,以及内外环通的城市水系,而良渚古城宏大的规模,充分说明当时的良渚文明已经很成熟了,如果说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那么莫角山遗址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莫角山遗址是一个大型的人造土台,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在莫角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 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王宁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莫角山遗址整个的规模,是良渚时期最大的人工建筑,这种性状的遗迹出现,不是一般的聚落、部落,小的人群可以完成的工程,可能是和国家性质的,特别大的组织有关系的。
主持人张平:刚才是我们遗址的一部分 一角,在五千年以前,这么一个规模的古城,这么一个存在的话,也算是个比较巨型的国家了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良渚古城的发掘,应该说是整个良渚遗址,发掘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应该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已经有专家提出来,就是在良渚,就是余杭的良渚、瓶窑,这一带集中了,史前良渚文化的大批的遗址点,大概当时经考古调查和发现,大概有135处左右,那么这些群落,就是遗址点和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时我们还是处于一种,就是探讨的阶段,那么可以说是,良渚古城的发现之后,2006年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使得原来是我们可以说是,串珠成链,原来是分散,这么一百多个遗址点,一百多个分散的珍珠就串成了一串,我们才认识到这个遗址里边,原来它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的,它的核心就应该,是良渚古城的遗址。
主持人张平:那还了得,杭州的城史,文明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了不得。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那么我们也说,良渚古城集中发现了一个之后,对杭州的建城史来说,我们认为也是蛮好,一般认为杭州的建城史,我们以前都是推到,秦始皇置的那个余杭县,这么一个阶段,杭州本身的话就更晚一些,一直到隋朝的时候,才有杭州这个地名,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良渚古城的发现,就把杭州的建城史,推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虽然它还比较,可以说是比较粗陋,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但是这个城市里边,它的选址,它的规划,它的管理,它的营建的技巧,它以及和环境的这种融合度,以及它的配置,它出土的各种的文物来说,在当时的,在五千年左右的中国,我们还发现,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它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考古学界,最著名的大权威 大专家,就是苏秉琦教授,他说古杭州,应该就是从这里起步了,到了钱塘江那里才打住,发展成为后来的杭州,他就有这么一个说法。
主持人张平: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跟别的文明来相比的话,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想就我的感觉或者说我的认识,我们良渚文化,已经符合这个,文明出现的几个条件,文明出现第一,你要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那我们良渚文化,实际上农业已经,非常先进发达了,尤其是现在我们良渚,已经出现了犁耕稻作农业,第二就是说,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等级社会,分层很多,至少有三级,或者有的说四级以上,最大的就像反山 瑶山,那么出现了好多大墓,里面出土了好多良渚玉器的精品,那么有的是很穷,有的墓葬就是,任何随葬品都没有,甚至连个墓坑都没有,就随便人死在哪个洼地上,丢在那里,泥土埋就好了,说明在当时的等级社会已经出现了,第三就是城乡差别,也已经有出现了,中心遗址就是在莫角山,以前叫做大观山果园,这里是一个集中的中心遗址,它周边有发现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零零星星都围绕在它周边,有130多处,那么可见就是说,当时应该相对的来讲有点像,有点城乡之类的那种差异,第四就是说,当时应该有这个,军事管理机构,也就是军队的一种前身,从良渚文化里面,墓葬里面经常发现,大量的玉钺 石钺 石矛 石凿,发现了很多,特别是石钺玉钺,墓葬里面像(余杭)星桥那个横山,一个墓里面就出土了,130多件玉钺,那么这个玉钺,什么叫玉钺,就是大的斧头,就是一种兵器,兵器也可以说是,一种君权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那么他之所以用兵器来随葬,那么隐隐约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是刀光剑影,整个社会崇尚武力,有的专家研究了,就是说已经出现了亲兵制,家族亲兵制,这么一种相当于部队的前身,第四就是应该,已经有出现了,原始的文字,像我们余杭,老余杭的南湖,出土了一件樽型的陶器,陶器上面有刻了,好多图案性的花纹,有专家就给它解答,解释说这里面就是,原始文字,当然这个还是,带有点探索之中,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主持人张平:它这个图案,像是甲骨文,或者是象形文字。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图案性的。
主持人张平:也是图案性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如果到达这样子的,这些以上的说法,如果可以得到公认,那么可以说明在良渚,至少在良渚的中期,应该出现了国家机器,国家已经诞生,尤其是像我们反山 瑶山,大型的后人给它称为是王陵,还有在莫角山,刚才电视上看的,有这个礼仪性的建筑基址,达到三千平方米,它大量的柱础 柱洞,那个柱础是木头的柱子,有的七八十公分那么大,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后来所称的,宫殿建筑这种东西,那么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么一些现象来分析,可能就是说,我们良渚时代,应该出现的古国,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刚才林教授,讲的这个国家的起源,几个特征之一,我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在我们莫角山的遗址里面,我们发现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经过碳14的鉴定之后,就是当时良渚时期的稻谷,就是现在跟稻谷一样的,现在还有大量的证据在,他们根据当时都焦掉了,烧焦了,这个焦掉了以后,碳化了之后,就是按照它的范围,它的数量来估算的话,有三万斤,说明至少那个时候,是集中堆放粮食的,集中收藏粮食的,一种储粮的这种概念,说明当时肯定是在,稻作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还有我们耕田也发现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牛的脚印也发现了。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牛的脚印也有了,水稻田也有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水稻田也发现了。
主持人张平:竟然有牛的脚印,也发现了。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也属于,良渚遗址的一个部分。
主持人张平:五千年以前,他们已经开始这样耕作了。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四千多年。
主持人张平:四千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3:51:16 | 只看该作者
分提要2
解说:揭开良渚玉器的神秘面纱,良渚的玉有着多少故事?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良渚的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更丰富,它(良渚玉器)主要是礼器为主。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位置,有六道刻画的纹路。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玉料还是应该是就近取材。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那么我们知道,就是在良渚文明里头,良渚文化里面,玉也是非常突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是吧,今天我们拿了很多仿制品来,这都是典型的良渚玉的代表。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良渚文化遗址,我们也可以说良渚古国,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个玉器,那么大家也知道,这个红山文化,也有很多玉器,但是红山文化(的玉器),都是动物型的,我们说得更深透一点,可能跟更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渚的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更丰富了,它主要是礼器为主,跟我们后来的,殷商西周,甚至我们说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这个礼乐文化,这个是一脉相承的,刚才讲到国家的出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从史前走向了文明,从原来的平等,走向了阶级社会,其中一个就是王的出现,刚才讲到实际上有一个发现,反山的12号墓,就是刚才讲到的神徽,出现了大的玉琮和玉钺,它是一个墓里面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这个12号墓,511件玉器,而且还有一个玉圆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它是个圆柱型,上面都有神徽,那么这个神徽,它不是装饰性的,它肯定是一种标志。
主持人张平:这两个像眼睛似的,就像个面具,这样子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就是这个,那么这个神徽,进一步研究下去,它一直发展到青铜器上,就是青铜器上,那个饕餮纹的前身,还有我们良渚玉器的,那个山形器,像山字形的那个山形器,那么有专家也有,进行了研究考证,认为这个山形器,这个玉器的山形器的形状,就跟甲骨文中的,皇帝的那个皇字,早期的甲骨文的写法是一样的。主持人张平:这个是叫玉琮是吧 ,非常典型的。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这个玉璧。
主持人张平:这个是到大英博物馆,都是以它作为。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比它高的多了。
主持人张平:就是它这个形状是一样的,这个我拿来看一下,这个就是玉钺。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这个叫玉钺。
主持人张平:这个玉钺像个斧头。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类似于斧头。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它就是这样子装柄,实际上它已经是一种象征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实用价值,它已经变成礼器了。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它的标志君权。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一种象征意义。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兵器 君权,那么那个玉琮是祭天的,当时来说就是,它代表良渚古国,与上天沟通神权的象征,那么神权与君权,合于一人之手,那么这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那么从某一个方面,从文明来说,那当然这个良渚的礼器的玉,包括玉钺 玉璧 玉琮为代表的,那当然它的文化,按照我们说,巫鸿先生的说法,就是良渚的这些玉器,具有一种纪念碑性,就是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文明,代表着国家的出现。
主持人张平:我在想挖掘这些玉器之后,它已经不仅是个玉了,就在它这些物件身上,它折射出它非常多的信息,比如说国家的这种出现,它已经完全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的这么一个形状,还有就是说,它的技术也非常厉害的,据说到我们现在为止,我们想把它做成这么美,都不是很容易是吧,我听说。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而且还达不到,而且真的比这个(仿制品)漂亮多,这个肯定是现代工艺做的。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语境不一样了,肯定是不一样,因为当时的时候,玉器的制作,刚才也提到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层面的,它是一种,实际上制作玉器的过程,也是跟神沟通的一个过程,所以他投入的这种虔诚,投入的这种心思,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或者是仿制品,作为一种商品来运用,非常讲究效益,那时候是不惜代价可以说,而且是当时社会上,可以说最高精尖的技术,都集中在这个玉器的制作上。
主持人张平:那也好厉害。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五千年前。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最细的地方,就是一根头发丝那么细的位置,有六道刻画的纹路。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一毫米宽的宽度,有四条线,一毫米宽的宽度。
主持人张平:就是现在说的微雕。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属于微雕。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而且那时候没有金属的工具。
主持人张平:对啊,所以这些都是谜,就是怎么做的出来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它这里有很多的经验,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打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达良渚时代,几十万年至少,应该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主持人张平:良渚玉器跟当时别的文明的相比,特别是跟后面我们出现,很多的这样玉器相比的话,它确实从各个方面来说,也还是先胜一筹的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有它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就是说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它数量之多,因为全世界现在基本上,已经知道的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总数大概在两万件左右,而刚才提到的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的藏品,大概是四百件左右,你看这个数字之比,就可以知道,良渚文化当时制作和使用玉器,达到的高度,另外一个它的器型种类的丰富,它制作工艺的先进,它纹饰的精美,刚才造型纹饰的精美,还有他另外一个影响力的深远,他不仅刚才大家都提到了,良渚文化对同时期,或者稍晚时期,可以说是它的玉器,尤其是以玉琮为代表,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对夏商周三代文明里面,把璧和琮作为一种,主要的礼神的这么一种用具,或者一种礼器,这都是从良渚文化开始发轫的,另外它自己本身的功能的,这种复杂程度,和丰富程度,可以说不仅在同时期,中国境内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里面,甚至在全世界里面,我们都找不到第二个,这也是良渚文化,我们见到它玉器,非常独特的价值。
主持人张平:那么当时这个区域产玉吗?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应该产玉。
主持人张平:有玉,是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个玉料应该还是就近取材。
主持人张平:就近取材的,那么良渚玉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玉,是不是不太一样。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我们现在考古出土了,良渚玉器,都是半透明,或者是全透的很少,半透明有的局部透明,而且都比较斑杂,它的玉矿玉料,跟表面的形状,它的颜色构造,就跟现在我们所谓的,叫杭州大理石差不多。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实际上我们从良渚里面,已经体现出古人对玉的认识,在反山 瑶山墓地里面,经过矿物学的检测,几乎都是真玉,也就是我们现在矿物学意义上的,透闪石 阳起石系列的,就是我们叫闪石玉,以前叫软玉,就是跟新疆和田,同一系列的,真玉的,但是我们发现,等级稍低的,像福泉山,像荷叶地,这些里面,真正的玉和美石类的是参杂的,像用了一些叶腊石,用了一些迪开石,用了一些其他滑石类的,这种替代品,那么越是墓葬小,那么替代品的种类越是多,所以我们也开玩笑有的时候,良渚的玉工对玉的认识程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我们一般的矿物学家。
主持人张平:这么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 13:52:35 | 只看该作者
分提要3
解说: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良渚遗址?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申报世界遗产是一种手段。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良渚要申遗的话,其中很重要一点,利益相关者要支持这个事。
谢一民(余杭区政协委员):我们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他们(村民)共建共享的,资源要共享。
解说: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其实关于这么博大精深的一个文明,这么厉害的文明,我们所处在这个区域里面的民众,其实我们真的是不太了解,我们记者当时,也随街头去采访了一下,一般的民众,他们了解不了解良渚文明,到底是什么?良渚文化,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VTR3
解说:作为良渚文化的腹地,在我们的城市中,其实经常可以看见,良渚文化的元素,比如余杭临平的,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不少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免费向市民开放,而博物馆的建筑外观,正是仿良渚文化玉琮而建的,此外临平还有一处标志性建筑,地铁南苑附近的三根柱子,也就是28.8米高的玉琮雕塑,雕塑矗立在马路中间,因为神似被当地人,戏称为三柱香,可是人们知道,它跟良渚文化的关系吗?
市民:叫是叫三柱香,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
市民:了解不多吧,就是古时候那种玉器什么类似的。
市民:这个也不是很清楚,它应该是良渚文化的一部分,指的是玉柱。
解说:在西湖边也有不少良渚元素,比如湖滨路,从一公园到六公园一带的,路边花坛,底座就是以玉琮为原形设计的。
记者:你们知不知道它的造型来源于哪里。
市民:不知道,不好意思。
记者:您知不知道。
市民:不知道。
市民:你说出来是,就是那个标记。对,玉琮,权利的象征。
主持人张平:真的是我们这个区域流域的,民众对于这块这么伟大的文明,大家还真的不了解,这一点我觉得真是很大的缺憾。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我觉得作为,普通老百姓,对一个地方的文明,特别是远古时代的一种文化,不了解或者是了解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当然有政府的,宣传推广的原因在里面,所以我们现在要从事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文明延续下去,延续下去的前提,(是)要使当地的民众,特别是当地的民众,利益相关者要认识它,(认识 )它的价值,同时我非常赞同刚才,这位政协委员所说的,我们有种政府对民众来说,不光要保护,我们发展当地的经济,使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借助于这个文化,来发展自己,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现在政府,省委省政府也好,市委市政府,我们余杭区委区政府提出来,要通过申报世界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手段,通过这样一个载体来凝聚人心,认同它的价值,然后再来共同来,从各个方面来保护它。
主持人张平:谢委员已经老早坐不住了,他拿了一大张纸来,写的满满的,想说这些了,他代表他的当地原住民的这些群体,到我们圆桌会上来想说点什么。
谢一民(余杭区政协委员):作为我们原住民来说,其实就是说(遗址保护),怎么样就是以村庄整治,而且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以及新农村建设,现在不是新农村建设吗,紧密结合起来。
主持人张平:通盘考虑。
谢一民(余杭区政协委员):对,把这批原住民,那么统一安排在一个地方,那么这里遗址,又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再加上他(村民)的生活,生产生活又不至于很混乱,从中得到受益,他的生活也会改变对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我觉得良渚遗址,可以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一笔财富,也是一个很好的馈赠,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它,但是我觉得保护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这里边可能会,引起一些矛盾,可能会带来很多痛苦,因为我们实际上保护者,到农民家里做具体工作的时候,会面临很多不理解,可能也非常痛苦,但是我觉得这一切为了,我们五千年的这么一个,文明的一个实证,我们还是值得的。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我觉得保护这个事吧,文化遗产的保护,我经常在说,是一个需要有超前眼光,来对待的一个事,往往很多因为它这个本身文化遗产,它的特性就是不可再生,破坏了就没了,如果说我们等到全社会,或者等到大部分的人,都意识到要保护的时候,往往已经它不存在了,所以有的时候,有一点矛盾,有一点委屈,但是我们想,就是始终要强调一个原则,就是还是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主持人张平:多么不容易,这么一个伟大的文明在我们旁边,我们应该非常非常自豪才是,所以通过我们这期节目,我想大家还是应该,主动去认识它好不好?好,由于时间关系,谢谢各位嘉宾,谢谢收看,再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夏迎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7-2 15:12: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7-2 15:22:0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7-2 17: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7-6 13:03:4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83:}{:soso_e163:}{: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3:33:2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3:34:1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2-15 03:57 , Processed in 0.0657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