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8|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载:慎对市场上的玉器专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29 01: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明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玉器专家
                                                发表时间: 2010-12-23                    

                        
                        
 玩玉的人,到了一定程度,眼界必然提高,也因此会对一般性的小玩意儿逐渐失去兴趣。那些小玩意儿,东一件,西一件,欣赏、经济价值都不高,放在家里丢也不是,藏也不是,自然想收藏更高档的东西。   高档不仅意味着高价,而且要求有高档的鉴定水平相应对,否则,一不小心走眼了,就会面临成千上万元的经济损失。如此高风险,玩家们岂敢轻举妄动?尽管他们已经不是“目不识丁”的初学之辈,有的可能已在“江湖”上滚打过好多年,甚至小有名气,但为保险起见,还是会寻求专家的帮助。   对于专家这个崇高的头衔,一般人总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能请到专家把关再好不过,但是,经验告诉我们,面对高风险的市场,对专家也必须要有客观的认识,不能盲目崇拜。因为在专家中间,既有真才实学者,也有滥竽充数者,既有德高望重者,也有见利忘义者。即使是有真才实学的玉器专家,也不是各个时代的玉器都懂,各地的玉器都识,各个品种玉材都能区分:熟悉高古的,不一定掌握明清的;熟悉古玉的,不一定了解新玉;熟悉材料的,不一定识得器形……专家专家,往往受制于时间、精力、天赋、机遇等各种因素,只可能专长于专门的一个方面。      
专家也难免出“洋相”      
我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挖到过不少玉器,发表过多篇玉器文章,出版过几本玉器专著,尤其在玉器完整复原、功能破译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事、朋友、社会上认为我是当然的玉器专家。玩玉渐热的20世纪90年代初,经常会有人对我说“我想买块玉”,老板们与痴玉的人,硬是把我朝拍卖行、专卖店里拽:“帮我把把关,这件玉器是真是假,值不值这个价……”   开始我碍于面子,同时也沉浸在被捧出来的晕晕乎乎的专家感觉里面,几乎有求必应,即使吃力不讨好、被人误会也在所不辞。这样“热火朝天”一阵子,终于闯祸了。我的一位关系很好的同事,要为她的先生买件一二百元左右的挂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玉挂件就是这种档次)。她的先生跟我也熟,是一位在国内颇有名气的雕塑家。我当仁不让,到古董街一个比较熟悉的摊位上挑了一件“山料”青白玉寿星。因为有事,急于离开,我放在手上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就付钱走人。想不到,就因这一个小小的疏忽和草率,我当头挨了一闷棍。 那天,雕塑家正巧碰上了一位玉工。玉工看到这款寿星,竟一口咬定是料器。雕塑家不甘心,在器物不显眼的地方磕去一点,果真是玻璃!当老寿星还到我手上时,已被敲得身首异处,触目惊心。我捧玉的手心只觉得触电般刺痛,脸上火辣辣地烧灼,背后冰冰凉的汗水在流淌。虽然事后从摊主那里要回了钱款,经济上没有损失,且出丑的范围很小,也就几个熟人,但对我这个“专家”而言,简直颜面扫地,无脸见人。 问题出在哪里呢? 回忆起来似乎很委屈。由于同事让买的玉器价位较低,我一开始就不够重视,当时另有急事要办,看得太匆忙。摊主已经很熟,不存戒心,他也许是习惯性随口应酬吧,说是山料,我也就相信了。再加上我一直以为地摊上料器少有圆雕件(料器质地很脆,雕琢极易崩裂,制作圆雕一般用浇铸的方式),终于酿成了一次本可避免的错误。我只能责怪自己粗心了,轻率了,真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认真一点点。但事后想想,即使排除一时粗疏,也排除不掉浮躁侥幸、晕晕乎乎的心态。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有朝一日还会在劫难逃。其实。这也是许多学者型玉器专家初涉市场,普遍都会经历的过程,区别只是程度的轻重、影响的大小而已。 近些年,随着玉器市场的持续升温,不时会听到那些如雷贯耳、声望很高的玉学大家(学术上绝对是权威)在玉器鉴定时走眼,让某某收藏家、某某博物馆买进赝品,造成重大损失的糗事。更风闻有人要对某某专家从经济上、名声上甚至肉体上采取极端的报复行为。我真心地为他们惋惜、担忧、祈祷,但也让我庆幸,亏得自己较早地在“老寿星”面前出了点小洋相,及时得到教训。否则,一路顺风,盲目自大,一旦倒在了大场面上,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没有“全天候”式的高人
     
学者型玉器专家的通病,是往往小看了市场上那些鱼龙混杂、错综复杂的风险,忽视了那些特殊谋生者们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自以为一天到晚接触、研究真家伙,对付地摊上的假东西简直小菜一碟,其实不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玉学会在山东召开的一次会议,安徽同行拿来蚌埠做的一些高仿汉王拿来供大家见识。我看后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那些龙凤纹璜、璧等,精美之极,要不是在沁色、包浆上略有欠缺,工具遗痕上过于先进,一大帮子专家学者真不知有多少人会出洋相。中国玉学会会长杨伯达先生在《文物天地》上有过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40余年……也有过一些失误,将伪品误断为真器……人非圣贤,总有不足或一时失误……关键是在于将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有错必纠,在否定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玉学会的会长尚且如此坦诚、客观、低调,何况我们这些后学。 依我的经验,学者型的玉器专家,必须趁早给自己定位。如果本人是无暇、无意顾及市场,属纯研究型的角色,还是完全脱离市场为妙,否则,仅凭偶尔转转,迟早会碰壁。至于那些对市场有兴趣的或研究内容兼及市场的学者,则应慎之又慎,且必须花足时间、精力摸透市场,不要自以为一“摸”便了然,就此吃老本。因为目前的市场瞬息万变,造假水平日新月异。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两者的高度也在不时互换,稍有脱节,就会“吃药”(上当)。我自己在学术研究之余,为免于落伍,各种层次的玉商、玉匠都有意搭识几位,保持一种相互信赖关系,保证信息灵通,力求与时俱进。有人上门请教,清醒自己的长短,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绝对不敢自大。
现在社会上玉器专家的队伍十分复杂,有不少角色需要防范。有一种是以样样精通面貌出现的玉器专家,他们频繁地出现在培训班、大学、电视台等各种场合,从原始社会到当今各个时代的玉器,通通都能高谈阔论一番。我钦佩他们的魄力和勇气,但从电视镜头上,从他们的著作中,不时会看到他们对玉器的误判。可以说,全能的专家,货真价实者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出现。一些从商的古董店、拍卖行里的鉴定专业人员貌似全能,但由于他们的精力、接触面,对中国深厚、丰富的玉文化缺少深入学习,对考古发现的玉器认识相对迟滞,全能的炉火尚欠温度。 一般来说,对玉器能说出个ABc来的专家并不稀奇,但在稀有出现的器形面前,在高手精仿的赝品面前,在未曾接触的高科技材料或匪夷所思的作伪手段面前,在你并未深入的某个文化、某个时代。某种材料的玉器领域,一位负责任的专家,谁都不敢说满口话。因此,你在寻求、请教、咨询玉器专家时,必须了解清楚这位专家的专长是什么,决不能以专家的名气大小、风光程度来进行判断。 在我所接触的同行中,确有我十分尊崇的有自知之明的玉学大家,他们客观、实在、谦虚、严谨,甚至公开声明不涉足市场,不帮私人鉴定玉器。有一次,我在北方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间隙,当地一位领导拿出一件玉器,请与会的一位著名专家帮他鉴定,这位专家毫不犹豫,一口回绝。已故的张永昌先生是一位传统鉴玉的大师级人物,也是我的恩师,当年仅仅是对一条玉龙的鉴定,他就为我们讲授了足足一个星期。可他一生不为金钱所动,只愿意为国家培养鉴玉专家。社会上能达到此等高度的人很少,相反,那些披着专家的漂亮外衣,头顶着专家光环的丑陋角色却绝非个别。
  
  谁在扮演丑陋的角色
  
  就我所见,有这样一种角色:官衔大,职称高,条件好,关系多,出差忙……他所到过的海内外博物馆、考古所,是普通学者的几倍几十倍,不管新的、旧的、精的、美的玉器,任其摩挲、欣赏。可是,这样的见识反馈到学术上,却未见高论,所言所述,味同嚼蜡。也是这样的专家,等到有玉鉴定时,常常目光呆滞,要么不知所云,要么人云亦云,有时胆子又忒大,大笔一挥,毫不手软地代表公家用巨款买东西。你说,他能买到真货吗?又会买得物有所值吗?说这种人缺乏天赋是礼貌,说他不负责任是客气,实话实说是低能、是渎职、是犯罪。
  另有一位年事已高、名声很大,并曾在国家级文博单位里一辈子从事玉器工作的专家,发表的泛泛而论的文章不少,冠冕堂皇的图册一大摞。退休后本该安度晚年,但他不甘寂寞,经常会干点老本行,捞点外快。问题是,这个人一夜之间突变成了一部能量庞大的鉴定机器,来者不拒,对许多破破烂烂的残器,他也会用十分优美的文字吹捧一番,假得不能再假的东西,他也会广征博引地论述一通。由他执笔公开发行的这类图册,竟开创了玉器研究畸形版本的先河:一张玉器的彩照,旁边就是一张由他亲笔签名盖章的鉴定证明。
  学术界研究结论的准确与否可以归入学术范畴讨论,但如此泛滥,明眼人一看便知,他那部高速运转的鉴定机器,靠的是“孔方兄”这一特殊的驱动剂。我可以断言,再不刹车,栽跟斗的日子离他不会太远了。
  更加可悲的是,在专家队伍里还隐约发现个别身影,时不时神秘兮兮地向一些藏家单位兜售来路不明的“古玉”。在这些专家如簧巧舌的鼓噪下,在专家炫目的光环下,有些单位和个人放松了警惕。事后发觉了猫腻,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例如,有一家声名远播的博物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购入假货,一度被上级机关取消了征集古玉的资格,元气大伤,直到整改到位后才得以恢复。
  还有一些神通广大的、自恃为专家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处心积虑地在荧屏上或在颇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对某一件玉器发表不着边际的赞美言论,事后有人透露,竟是自家的藏玉。若敝帚自珍,自我陶醉,尚可原谅;若玩弄手法,哄抬身价,甚至混淆视听,以假乱真,牟取暴利,则堕落成为居心不良的骗子了。
  我见过不少受害不浅的玩家,上当受骗了还浑然不知。当你帮他分析藏玉有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拿出某人的一篇文章来,抬出某人一部皇皇大书来,按图索骥,理直气壮与你争辩一番。殊不知,这些畅销书的作者,就是那么几张熟面孔,他们不但忽悠了普通读者,同样让一些不明就里的出版社为其大开绿灯。书市上有一本《“某某某”文化玉器》的彩版精装大著,我从头到尾粗粗翻了一遍,里面鎏金、彩绘,光怪陆离、无所不用其极的所谓古玉,几乎没有一件真东西。其中不少竟直接仿自四川三星堆的青铜人像、玉璋,有的还琢有不伦不类的金文,这哪里是西部地区某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玉器。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前面提及的那位老专家,居然撰文在前,仍是一番胡吹,乌烟瘴气。
  说到这里,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权威的、有科学依据的出土玉器图录,在大多数藏家的书柜中相当少见,相反那些千奇百怪的烂书却琳琅满目。为什么?这是因为投机取巧或“半瓶醋”的作者迎合了一般玩家的心理,投其所好,罗列了大量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买了这本书,天真的藏家就好像替那些玉器办了一张权威的身份证,真是坑人不浅!
  正是因为目前混迹于社会上的各色专家太多、太杂,媒体不时会出现悲怨的论调——谁来鉴定“鉴定专家”?但笔者认为,玩玉本来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它必须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一定的财力。而在学习、研究、收藏的过程中,请教专家毕竟还是一条相对简捷、实惠的途径,不能由于眼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专家而因噎废食。真正有真才实学的、绝招在身的专家还是能够找到的,关键是你要识得专家,而你的动机只要不是过于功利,人家还是愿意予以指导的。当然,许多的取舍最终还得靠自己决定,而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否则,即使你没有上当,没有吃亏,一块上好的美玉到了你的手上,却不能真正赏识它,岂不可惜?



  作者简介:张明华,1949年9月生于上海。1972年就职于上海博物馆考古部。有着30多年从事田野考古与文物研究工作的经验。曾参加崧泽、福泉山、汤庙村等十余处重要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与整理。学术方面,早期侧重长江中下游古文化的研究,后主要专题研究良渚文化社会形态等。在玉器的复原、辨伪、功能、琢玉工具的探索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和突破性成绩。出版过《玉龙》《玉器》《崧泽》《良渚古玉》《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等专著及10O余篇论文,近有新作《古玉》问世。


2#
发表于 2015-6-29 07:50:4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6-29 08:14:40 | 只看该作者
謝謝玉版分享!{:soso_e160:}{: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6-29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6-29 08:53: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9:01:4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1:49:3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1:50:0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您的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6-29 13:05:23 | 只看该作者
心声…{: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25 04:36 , Processed in 0.0535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