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略谈玉琀与玉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3 08:39: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玉琀和玉握是两种专门用来送葬的玉器。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玲,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玉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握又称“握手”,《释名·释丧制》云:“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也就是说,握在死者手中的东西叫做“握”。《仪礼·士丧礼》详细记载了以织物制成的“握手”及它的握法。从考古发现来看,确有用织物作握的墓葬,但大量出土的握则是以玉、石制成的,它们成对出自人骨架手部或腹部,握玉的含义除有与玉琀相同的意义外,大概还象征着财富。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玉琀和玉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至商代,西周至西汉早期以及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本文拟以考古发掘品为主,进一步讨论各时期的玉石玲和握,考察它们的形制及变化。

  新石器时代的玉琀和玉握,主要发现于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以及上海青浦县崧泽文化墓葬中。

  在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32座墓的墓主人手中握长条形蚌器、獐牙、玉镞形器和骨镞;有12座墓主人口中含玉琀,玲的形制也为镞形玉器。这种镞形玉器通体磨光,长2.5~4.5厘米,一端有孔,常被当作装饰品使用。三里河龙山文化墓葬中,有两座墓的墓主含玉琀,一件为弧形玉器,一端有穿;另一件为残玉镞形器。

  青浦县崧泽文化墓葬中出土3件玉琀,分别作扁平圆形、璧形和鸡心形,玉质均为墨绿色。玉中央均有穿孔,原应作装饰品之用,特别是璧形玉琀,与其他墓所出小玉璧相似。崧泽文化以玉为口含的传统,应源于这一地区时代更早的北阴阳营文化。在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有一些产于雨花台等地的玛瑙石子,质地多为玉髓,色彩斑斓,花纹绚丽,其中有一部分放在死者口中。这些玛瑙石子以及用作玉琀的璧形、鸡心形玉器,最初被人们视为“彩石”,人们采集或制作它们的初意是用来观赏或装饰,只是在殓葬死者时才将它们作为珍贵之物放人口中。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1953上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件)、玉鱼(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长方片玉饰(1件),均有穿孔。1958~1961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从其他商墓随葬情况来看,除握玉外,死者手握海贝埋葬是很盛行的葬俗,海贝一般分放于两手或分放于手、足,以2至3枚为多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玉琀和玉握的一些特点,人骨口中的琀和手中的握原为装饰品,只是在殓葬死者时才置于口中或握于手中的。每具人骨口中一般只有1枚玉琀。所发现的握玉现象比含玉要少得多,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概当时人们对于口中含物很重视,而玉握则是在葬玉礼制化后才流行起来的;二是玉握出土于人骨手部,在实际考古工作中很难将它同系于腰腹部的佩饰区别开,这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要特别予以注意。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玉琀和玉握的使用相当普遍,其形制也很繁杂。这时期的玉琀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碎玉石片、石子或石贝,口含数量多寡不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M3人口内有一白玉碎片,上有数道装饰性刻纹;山东胶县西庵遗址M1出土玉琀1件,扁平圭形,上部有穿孔,似为折断的玉饰;1983~1986年发掘的陕西长安沣西西周墓中,口琀有碎成4小块的玉璜和碎成15小块的残璧等;陕西扶风上康村西周M2人口内的碎玉共有121块,形状大小不一,皆经裁截或打碎,长0.8~2.2厘米,有的还透雕花纹;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中,有11座西周墓主人口含石子,石子形状有圆形、磬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虢国墓葬中,发现墓主口中有的含石贝,有的含碎石片。

  另一种玉琀为完整的装饰品或微型玉雕。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墓中的两件玉琀,一件为玉蚕,长2.5厘米;另一件为玉蝉,首端一孔,长2.3厘米,细颈,宽腹,窄尾,可系带,背部雕有两翼。扶风齐家19号西周墓中,在死者口内有玉鱼、玉鸟、玉篇等17件带穿孔的小玉饰。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战国楚墓中,有一件圆形环含在墓主人口内,墨玉质,呈褐色,刻工甚精,直径2.8厘米。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一座东周墓(M54)中,有一件蝉形石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21件玉琀,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通体磨光,堪称微雕工艺的杰作。另外,山西侯马曲村西周晋侯墓(M8)的玉器中,有专为殓尸制作的饭含,但未报导其形制。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08:40:56 | 只看该作者

玉握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扁条状,多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一座西周墓(M48)死者左手握剑鞘形玉饰,右手握长条形玉饰;河南洛阳中州路的一些东周墓人骨架左右手掌或腹部,往往有成对的长方石片、夔形石片、多边形有穿石片、兽形石片及长条形石片等,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就是“玉握”。

  另一种玉握作圆柱状,发现较多。沣西西周墓中的玉握大都为圆柱管状,通常为一对,有的还涂有朱红色颜料;上村岭虢国墓地的一些墓的墓主手中亦握玉;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周中、晚期墓葬中,有4座墓的死者双手各握成对的圆柱形石饰,置于腹部,圆柱形石如腰鼓形,两端较粗,有的有穿孔,有的无穿孔;曾侯乙墓出土一对玉握,长4.8厘米,一端较粗,装饰阴刻的云纹,并问饰阴刻弦纹和斜线纹,通体磨光,做工较精。曲村西周晋侯墓(M8)中,在人体大腿两侧,相当于双手的部位,对称放置有一对玉韫。韫是钩拉弓弦的实用具,由于人骨架已朽烂无存,所以这对玉韫究竟是套在手指上,还是握在手中已不得而知,但它们成对地出现在人的位置,或即有玉握的含义。

  另外,还发现有将一件玉器敲碎,分置于口内和手中的现象。甘肃灵台洞山东周墓中,将一完整的玉片敲为两半,一半含于口中,一半握在左手内;陕西西安南郊山门口的一座战国墓中,将一件石璧分成3节,分置口及两手内,口中者约为手中者的一半。这显然是殓葬死者时,匆忙地将一件玉器临时裁截成琀和握所致。

  由上述可见,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还沿袭商代以玉饰作玲、握的习俗,但已经大量出现专用于送葬的玉琀和握。玉琀以碎玉石片、小石子、石贝和微型玉雕为主,大多数人骨口中的玉数量较多,目的是充盈死者的口腔。碎玉石片都是有意识地将完整玉饰砸碎而成的,说明此时人们已经人为地制作玉琀,但在形制上并没有统一的规格。玉握的形制则趋于统一,以扁平长条形和圆柱形玉石器为主,而以圆柱形玉石握最为常见。圆柱体握有的中央有穿孔,有的则没有;还有的圆柱体制成腰鼓形,更便于把握。

  西汉早期的玉琀和玉握发现较少,其特征与春秋战国时期相似。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墓主赵昧手握一对玉觖;江苏徐州奎山西汉墓人骨口中有一件残玉龙;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一件镜形带柄玉琀;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玉握则为一对由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值得注意的是,刘胜夫妇口中放的是“九窍塞”之一的玉口塞,目的是防止体内精气外泄而使尸体朽烂。口塞作新月形,侧面有塞状凸起。夏鼐先生认为“口塞并不能算含玉,它不能整个含在口内。”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口塞和玉琀在殓葬意义上也是有差别的。曾侯乙墓的墓主口中除有21件微型玉雕作口玲外,还有一件玉口塞,侧视呈“V”形。可见口塞与口玲应视为两物。原报告认为这些玉琀“可能反映出墓主生前的一种要求实惠的思想。”

  从西汉中后期开始,玉琀和玉握的形制逐渐定型,玉琀作扁平无穿的蝉形,玉握则为长方体卧猪形。这种蝉形玲和猪形握在东汉墓葬中出土非常普遍,它们的使用一直沿续到魏晋南北朝。

  最早的蝉形琀和猪形握出土于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中,蝉体较宽,头、翼雕刻不清晰,显示出较原始的形态;猪的身体轮廓清晰,阴刻头、耳及四肢。玉猪的体形似乎源于徐州奎山西汉墓出土的两件玉握,这两件玉握仅具猪形,未刻细部。西汉晚期的蝉形玲呈长方形,双眼外突,头、翼雕刻逼真。东汉时期的猪形握形制有卧式和立式两种,有的猪体仅用简练的阴线刻出。西汉玉猪与东汉玉猪的区别在于,西汉玉猪无穿孔,而东汉玉猪大多在猪的嘴下和尾上各穿一孔,可能是为将玉猪固定于手中而用来穿系丝带。

  汉代蝉形琀的传世品很多,一些古玉著作中收录不少。由于它的时代特征明显,清代时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它就是汉代死者口中的含玉。还有一些学者对玲作蝉形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取其清高狷洁之意。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清代学者瞿中溶认为:“人之死,其尸有似于蝉蜕,而不能食,古人或因此即用为含玉耳。"二是取其蜕脱再生之意。美国学者劳佛(B.Laufer)认为汉人从蝉蜕生而悟再生,即从含蝉寓暂死之意。夏鼐先生亦认为:“所以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种昆虫的生活史的循环,象征变形和复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器,易于使人联想到蝉形。”

  对于猪形握的认识则比较晚。虽然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玉猪随葬的记载,但未确指为握,清代学者吴大潋甚至把玉猪误作“六瑞玉”之一的“琥”。直至本世纪初日本学者发掘朝鲜汉代乐浪郡墓葬时,才知它是葬玉之一的“握”。

  魏晋南北朝时,玉琀和玉握出土不多,一般集中于江南墓葬中,琀和握仍为蝉形和卧猪形,这是由于偏安江南各王朝仍沿袭汉礼制的缘故。北方各政权为少数民族所建,大多不严格遵循内地封建丧葬制度,而且这一时期的墓葬盗扰过甚,故尚未发现玉琀和玉握。魏晋南北朝以后,NNON古代以礼制为中心的用玉制度衰落,用于殓尸的丧葬用玉逐渐消失。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隋唐至明清的墓葬中,仅有极个别的墓出土玉琀和玉握,且都为贵族,而玉琀和玉握作为一种流行的葬俗已不复存在。(来源: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6-13 08:50:3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谢分享!{: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6-13 08:55:0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2:}{:soso_e182:}{:soso_e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6-13 09:23:3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6-13 18:47:25 | 只看该作者
过山车 发表于 2015-6-13 08:40
玉握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扁条状,多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一座西周墓(M48)死者 ...

{:soso_e179:}{:soso_e160:}{: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6-13 19:35: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关注。谢谢车兄分享,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6-13 20:17:0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6-13 22:08:4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6-14 00:02:3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12-22 22:24 , Processed in 0.0566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