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分享] 是否是谭子犹丁亥年冬仿写郑板桥丙子年的书画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3:54:09 | 只看该作者
是否是谭子犹丁亥年冬仿写郑板桥丙子年的书画\\
(公元18-19世纪初)〔清〕字云龙,号墨庄居士,山东潍县人,木工出身,生卒年不详。幼失学而姿性灵敏,常与郑燮(1693-1765)接近,学郑燮书画几可乱真,所仿郑板桥书画款识、印章均伪托逼肖。



本    名谭子犹


字    号字云龙,号墨庄居士



所处时代清朝


出生地山东潍县




曲阜桂馥教授莱州时,惊叹其画神似板桥。与掖县翟云升(1766-1860)交往甚厚,每至掖必居其家,切磋书艺。亦工篆书,曾著《印谱》,黄县贾筠生为之序。传世作品有《菊石图》轴,纸本,水墨,纵172厘米,横48.5厘米,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乾隆五十七年(1792)作《兰石图》扇,五十八年作《仿郑燮竹石图》轴,藏青岛市博物馆。
2005年,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数字频道的藏友的一件谭子犹的《竹石册》上,谭子犹署自款的一副图上的年款表明,谭子犹的所处时代被人们错误的提前了六十年,而他实际上应该与郑板桥并不认识。这项发现也从学术上证实了,谭子犹并不是郑燮(1693-1765)的代笔人,他出生的时候,郑燮已近晚年。其画随与郑燮神似,但其字却是刻意模仿,并非如郑燮字是出自隶书体而自成一家,其笔画较郑燮书更为流畅却失隶骨,故其画随能乱真,却与真品有本质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4:19:24 | 只看该作者
郑燮(1693-1765)谭子犹(1766-1860)

郑板桥去世后,造假者颇众,其中有名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犹和江苏兴化的刘敬尹;但二人气格低俗、笔力怯弱,尚难与真迹比肩,后世对郑板桥书画稍有研究的均不难加以分辨。清中期后,板桥书画曾一度泛滥,对此清人的著作多有提及。桂馥《丁亥烬遗录》载:“惟先生书画,赝本颇多。”又云:“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12-14 22:33:07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您再仔细看看4楼,5楼,6楼那几个图章!我个人感觉不是用原章刻在纸上的,感觉是做在上面的!说错匆怪!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2:59:42 | 只看该作者
草根的收藏 发表于 2014-12-14 22:33
老师:您再仔细看看4楼,5楼,6楼那几个图章!我个人感觉不是用原章刻在纸上的,感觉是做在上面的!说错匆 ...
己注意到了,放大看还是在原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12-21 00:04:33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觉得字的墨色还有字体结构和章法气韵上有问题!你看台湾的那副书法非常明显字体墨色大小虚实都富于变化而国内的墨色呆板尤其字体中的长丿重捺的写法缺少力道!而老师这幅作品中的字就章法和墨色字体动态结构来说我感觉太缺少变化了!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说错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12-21 00:09:34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用墨都是加水抹墨一般来说无论写书法还是画画墨色都是会富于虚实和干湿浓淡焦的墨色变化的。还有就是章法中的字体笔画粗细长短也会产生整篇字体的虚实变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5-1-31 18:28:25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了,老师可从纸张入眼入手。清代纸张与现代纸它们的''网纹''是不一样的,用十倍二十倍放大镜看''纹网'',因装裱,若透光能看清最好。''网纹''一样则同时代,,,,,供老师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5-9-3 22:38:24 | 只看该作者
谢大师!!!欣赏!!!看墨痕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23 05:16 , Processed in 0.0526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