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511#
发表于 2009-6-9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怪圈中之怪圈不能跳了小圈再入大圈

同一坑.方位不同沁色与沁残有时也会不同.冻土层下与浅层器沁熟度和表层沁残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一概而论.将会失去大部分机会.

大家多注意国藏品.与地表器表象沁象是有很大差别的.<地域的不同差别更大>

发自内心的认识,自然态老师关于"科学鉴定法是存在两个层次的"认识是客观的,科学的.一个收藏者能否以正确认识收藏到古玉真品,其第一个层次--"常规鉴别"很重要,关键是深刻领会任南先生"工上自然态质变"理论和牢固掌握其"十二字"方法;而第二个层次--"仪器鉴别"则解决了你的藏品真伪,收藏活动成功与否的问题.从收藏者个人讲,任南先生是每个红山古玉收藏者的真正导师,他让我们无偿地分享了他辛劳所得的宝贵学识,获得了识鉴红山古玉的真知,享受到如获至宝的乐趣和丰收般的喜悦;从国家角度看,任南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他为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掘和历史的延伸,为红山古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奉献了自己宝贵才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个可尊敬的人.向任老师学习,致敬!祝愿任老师的伟大事业早日成功.--路峰.2008.06.22

51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06:00 | 只看该作者

摘  要/h4>

据美国有关媒体报道,在距今5至6亿年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持续时间长达1500万年的冰冻期。但与火星冰冻期不同的是,地球的温度后来又逐渐恢复正常,并重新焕发出以前的生机。[第一段]

513#
发表于 2009-6-10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14#
发表于 2009-6-10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寻找“神”的印迹 人类曾经被毁灭?
http://tech.QQ.com   2006年05月31日 16:08   腾讯论坛  

1900年,一些渔民从水下60多米处一艘公元前1世纪沉没的古希腊船中打捞上一些奇怪的金属片,竟然是一个十分精密、复杂的齿轮装置,它有3个轴,40个齿轮,其中有一个主齿轮竟然有230个齿牙和9个大小有序的刻度。 一群使用着笨拙石器的原始人正在那里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高清晰度的彩色电视机。在不可能的年代里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目前科学的尴尬。有人说,这些都是"神"的印迹,但"神"又是什么呢?

515#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不可思议的远古文明
 

1938年,中国考古学家纪蒲泰等人到青海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地区考察时,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山洞里共挖出716块花岗石圆形体,中间稍四无孔,每块厚度约2厘米,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出许多十分规则的水波纹线条,极似现代的镭射唱片,上面还刻有许多现代人无法解读的各种符号。经过测定,这些石盘大约是正万多年以前的东西。后来,石盘几经辗转到达苏联,在莫斯科所作的各项科学分析表明,这些石盘含有大量的钻金属和其他金属元素,而且石盘的振荡频率特别高,这说明它长期用于高电压之中,仿佛石盘曾经带电,或者是某种电路的组成部分。

1962年,一位中国学者徐鸿儒教授根据当地的古老传说,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破译了石盘上的表意符号,译文是:特罗巴人来自云端,他们乘坐的是古老的飞船,后来飞船在着陆时损坏,这些特罗巴人只好藏身山洞。在巴颜喀拉山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特罗巴人的各种传说。实际上在西藏地区确实曾经生活过两个十分特殊的部落,一个叫朱洛巴,一个叫康巴,这两个部落的人种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种都不一样,他们就生活在巴颜喀拉山一带,平均身高1.2米,瘦小柔弱,骨骼纤细,眼眶奇大,脑颅容量比一般人平均大100毫升,而且血型独一无二。这两个部落1935年被首次发现,1950年曾有一支考察队前往考察,但结果不得而知。有报道说,最近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地区曾出上过身材矮小的人种化石,与传说中的特罗巴人和发现的朱洛巴、康巴人十分相似。这些特罗巴人是地球人吗?人类在1万多年以前能造出宇宙飞船吗?

在印度德里的一所寺院中,有一根铁柱,它饱受日晒雨淋已经几千年了,但却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因为它既不含硫也不含磷,至今人们没有发现类似的古代合金。难道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脱硫的冶炼技术?另外,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及爱尔兰等地,人们在1万多年的地质层中找到了铁钉。回万多年以前是谁制造了如此地道的铁钉?历史学家感到惊恐,因为这些发现同人们对早期人类文明的推测相去了十万八千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塞拉伊图书馆,人们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航海地图,当然这不是原图,而是精美的复制品。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赖斯的签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据查,赖斯确有其人,他是著名海盗马尔·赖斯的侄子。一生以大海为生的人,拥有一张航海图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这张航海图却与众不同。这张地图上准确地画着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准确无误,特别是将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委内瑞拉湾的合恩角等地也标注得十分精确。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张地图上竟然十分清楚的画出了整个南极洲的轮廓,而且还画出了现在已经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下的南极大陆两侧的海岸线和南极山脉,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区最为清晰。

南极洲现在公认是1818年发现的,比赖斯的地图晚了300 多年,而且南极大陆被冰层覆盖也是15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幅地图的存在说明,在南极大陆还没有被冰雪覆盖以前,曾经有人画出过当时的地理面貌。但是,人类在15000多年以前还处于原始石器时代,当时既到不了四周环海的南极地区,也不可能有绘制地图的先进文化,那么这幅地图的原作者又是谁呢?

1531 年,奥隆丘斯·弗纳尤斯也有一张古地图,上面标出的南极洲大小和形状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基本一样。这张地图显示,南极大陆的西部已经被冰雪覆盖,而东部依然还有陆地存在。根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大约在6000年以前,南极洲的东部还比较温暖,这与弗纳尤斯的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十分吻合。

1559 年,另一张土耳其地图也精确地画出了南极大陆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线,使人惊讶的是,在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狭窄的地带,像桥梁一样把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在了一起,地图上所表示的无疑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地区。但是,白令海峡形成已经有1万多年了,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中间的这条地带就是在那时消失在碧波万顷之下。不知为什么,这张地图的作者竟对1万多年以前的地球地貌了如指掌,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一桩怪事发生在古希腊一张普托利迈斯年代的地图上。人们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瑞典还被埋在厚厚的冰层下,而这个地质变动的年代已经距今很远很远了。

这些地图是否正确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海军利用先进的回声探测技术,发现了南极冰层覆盖下的山脉,与皮里·赖斯的地图对照,二者基本相同。这不亚于在科学家的头顶上炸响了一枚巨型炸弹,在震惊之余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是谁在1万多年以前绘制了如此精确的地图和后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516#
发表于 2009-6-10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9-6-10 16:39:00的发言:

玉本色---青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色悟】 【敬请批评】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玉本色----青】”。

以内部腐烂的苹果为例而评述:

“中黑再加重会只有皮是原色了,或部分是原色”。

----这的确是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让我们试着做如下分析:

为方便理解,先断句----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沁门进入色,质变由内向外。

我以为,第一句较好些,然似应为“某种物质从沁门渗入,色的质变由内向外逐渐发生”

较妥。因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真古玉受沁的情况。不外两种:一是土中受沁,二是传世受沁。土中受沁复杂,譬如金属元素,尸血,水浸【当然它更多的是作为古玉受沁的介质】等。传世受沁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知道,真古玉受沁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时间相当漫长。所以说,它是渗入的,是逐渐发生的。

质变由内向外,这是真理。譬如红色,有铁元素及尸血等的沁入,经质变,比如高温锈蚀等的内在质地的变化,红色就渐次发生了。这种质变后的红色是相当牢固的,换言之,它不会轻易褪色。传世古玉的受沁,当然不会有我们当代意义上的化学制剂的沁色。真正古玉的沁色既是瑰丽的,更是神秘的。

 

看来,第二句断句为谬。沁门进入“色”,那如何发生质变呢?换言之,质变的意义何在呢?或许有人会问:尸血不是红的吗?是的,但它是已经发生了质变的“血沁”。所以我们说,由沁门进入的“色”,只能是人为的当代意义的化学制剂的赝品的颜色【当然还有更有说服力的化学分析的手段等】。现在我们应当清楚了:赝品的所谓沁色,是直接的【譬如我们以前看到的颜料袋上的说明“直接煮青”】,是由外至内的,绝不是由内至外发生的“质变”。

 

"沁门进入由内质变,红色残留之下沁红【玉本色----青】”

这是先生以青玉【古玉】的红沁举例说明。我的理解是,某种物质【这里特指铁元素或能够导致红色质变的物质】从沁门渗入玉器后,首先在其内部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质变是由内而外渐次发生的,也是相当缓慢而漫长的。我们将质变后残留在玉器内部的颜色【这里特指红色】称之为沁色。

 

为了说明古玉沁色的内在性,先生以变质的苹果为例。苹果为何没保存好?主要是高温湿热不通风。果子受热之后的确是从里边烂,而且是从中间果核部位往外边烂,越里边越烂,由里往外形成过度:里边是黑的,再往外是棕色的,尝一尝是苦的,只有果皮是原色。如果烂得再严重些,连皮也烂掉了。古玉的沁色亦如此。

 

古玉的沁色是有条件的:

一,玉器有绺裂;二,质地较为松软;三,长时期土中埋藏且体现方位;四,长期接触某些金属元素等物质;五,具有长期高温湿热不通风的密闭环境;六,传世中人把玩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说前两点是内因,后几点是外因。我们引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通过外因发生变化。这不是套用,这是真理。

 

517#
发表于 2009-6-11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文明对当今科学信仰的冲击

观人类历史,冲破旧观念的真理,在普遍为人接受之前都是障碍重重,历尽艰辛。本文的观点,可能又会招来种种非难。我只是想把它提出来,把理智思考的机会留给公众。至于给我的责难,也许是很好的礼物。新事物的诞生历来如此。

谩骂和大帽子能住挡真理的脚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当今的科学,许多人引以为荣:人们庆幸地球这个得天独厚的星球,在宇宙中不多见的环境中孕育了生命,庆幸从低等生物成功地进化出了人类,尤其自矜从古代的愚昧到今天科学的巨大进步。但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事实,使得这种科学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进化论曾经作为十九世纪的重大发现,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也是近代生理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以至社会意识的基石。但是,进化论的危机,使一些学者重新审视人类真正的历史,探寻人类真实的由来。另一方面,对化石重新的严格鉴定和系统总结使进化论的证据更加飘渺,而史前文明发现和深入研究无疑是对进化论的最后一击,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的科学。

一些史前文明遗迹展现的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今天的人类望尘莫及的,从中我们看到了今天科学的巨大局限性和误入歧途之处。

史前文明的发现            

传统的理论认为现代的人类大约在10万年前起源于南非,从那里迁移到欧洲和亚洲南部,从亚洲继续迁移,于3万年前经白令海峡到达新大陆,于1.5万年前抵达南美。但是,大量事实否定了这种脱胎于进化论的假说。

大量具有高超智慧的文明遗迹,却有著远远超出人类文明的历史,这些不同时期的遗迹, 完全打破了进化论的框框。18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波山300英尺的地下出土了一批精美的石器工具,经鉴定这是5500万年前的遗迹;1968年,考古学家朱伊特(Y. Druet)和萨尔法蒂(H. Salfati)在法国的一块石灰岩层里发现了一些不同型号的金属管,岩层的年龄是6500万年(Corliss, 1978, 652 ~ 653 )。远可追溯到在南非克莱克山出土的几百个精巧的金属球,距今28亿年。

在这些事实和进化论假说面前,我们选择什么?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的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发现这是25 万年的武器。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传统的科学家无法接受。这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名望的教授,因为坚持事实,被迫离开了自己的事业。

考古学家胡安.阿曼塔的遭遇同样发人深省。在墨西哥的普瑞拉瓦城,他发现一个动物的颌骨化石里面有一块残破的铁矛的矛头,鉴定这是26万年前的武器,一些刊物公布了这个不寻常的发现,但很快招来了权威们不做任何调查的批判。随后,阿曼塔失去进入考古现场的权利,一些人带著枪去现场,逼迫工人签字,表明那是他们埋在那里的。60个人中,有3个人签字。阿曼塔的事业夭折了,失去了继续从事研究的权利。

这类故事还有不少。好象一些人总在维护著过去的东西,他们可以凭见识否定客观事实。随著时间的推移,在事实面前,进化论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进化论学者开始反戈一击,他们根据事实对进化论谨慎地提出了疑问,自然毫无例外地招来了经验性的批判。然而,事实毕竟是真理的土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史前文明展示了人类周期性发展的规律,与化石记录珠联璧合

大量史前文明遗迹的相继发现,事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前的诸如进化论之类的假说。

考古学家克莱默和汤姆森(Michael A. Cremo & Richard Thompson)的《 考古学禁区 》(Forbidden Archeology) 一书,列举了500个确凿的事例,那是几万、几十万、百万、几万以至几十亿年前的人类文明遗迹,这些都曾是进化论回避的对象。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拉克西河岸的岩层中,在恐龙脚印化石旁边发现了12具人的脚印化石,十几年前,卡尔.鲍就对此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以充分的论据排除了人为雕刻的可能。 后来,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人的手指化石和一把铁锤,锤柄已经变成了煤,表明这个地区在远古时,曾经深埋在地下。锤头含有96.6 %的铁,0.74 %的硫,2.6 %的氯,这种现在都不可能造出来的合金,展示了史前一个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在加蓬共和国发现20亿年前的大型核反应堆,反应堆的结构也比今天的还要先进, 可用的放射性元素全部被提炼光了。许多学者猜测那 个反应堆是外星人的遗迹,那么玻利维亚2万年前的帝华纳科(Tiahuaracu)古城,其中的古代神庙等巨石建筑显然是地球人的遗迹,它体现的天文学知识和冶金技术也超出了现代人;而25万年前的铁制武器又展示出一个不太发达的人类文明,著名的美国Science杂志98年(282卷1453~1459)刊登了一系列考古发现:1.5万年前的人像,2.3万年前的人像、3万年前用猛象牙雕刻的马,9万年前带倒钩的矛。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文明从蒙昧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只用了5千年左右,这些间隔久远古迹的,很可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根据这些确凿无疑的事实,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并不象 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不同时期地球的大灾难毁灭了当时的文明,甚至灭绝了当时绝大多数的生物。有幸残存下来的人,从原始状态开始, 繁衍发展,又进入下一次文明,又在下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毁灭,周而复始。遵循著"出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循环往复。

这一理论,与地质历史记录可谓珠联璧合。当我们正视那些被进化论掩盖的历史时,冷静地认识到:化石不应该为进化论作证。进化论最基本的证据 --- 过渡类型的化石,实际 一直没有找到,《审判达尔文》一书的作者约翰逊(Philip Johnson)做了这样的总结:"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哪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如果达尔文的理论成立,这些条件本应该引起物种的巨大变化。"那么化石在见证什么呢?--- 灾变。

化石不是一般条件下能形成的,生物在腐烂风化前必须埋在地下很深,在强大的压力下才能渐渐变成化石。只有大灾变才能提供这样的条件,化石也就成了灾难的见证。地层中化石的研究恰恰告诉人们:物种的发展是很短时间内大面积突然出现的,发展繁荣,再到大毁灭,残留的和新出现的物种再这样发展,周而复始。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18#
发表于 2009-6-11 23:27:00 | 只看该作者

华社伦敦12月22日电(记者曹丽君)美国考古学家最近对秘鲁境内小北地区的多处古代遗址进行了碳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出现过的美洲大陆上第一个史前文明,曾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其周围广大地区。

《新科学家》网站22日报道,美国芝加哥野外博物馆的考古学家最近对秘鲁境内小北地区4个河谷中的13个古代遗址进行了碳年代测定并发现,小北地区史前文明在发展之初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曾经历过约1200年的快速发展,直至大约公元前2000年安第斯地区其他文化开始在小北地区发展。在该文明快速发展时期,当地人的狩猎聚居区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便发展为永久性的社区,这些社区的标志建筑就是一些底座为长方形的金字塔。

考古学家发现,几乎在古埃及人开始建造第一座大型带石阶的金字塔时,古代南美人也已开始建造类似的建筑。小北地区的古代居民在建造这些金字塔时,对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和设计。他们将金字塔下面一层完全铺平整后,才会铺上面一层。这些金字塔的底面大都为100米乘90米的长方形,底面中间都有一个下陷的“广场”,直径基本上都在20米到40米之间。该史前文明在历经约1200年后,逐渐扩展并影响了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

考古学家说,小北地区史前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它对海洋的依赖,但是该文明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考古学家发现,与打鱼为生的海滨居民不同,该文明时期居住在河谷地区的人还灌溉土地,种植南瓜、豆类、梨和棉花。考古学家推测,所种的南瓜、豆类可能是用来交换鱼的,棉花则可能用来制作渔网。

专家还认为,由于地域所限,小北地区史前文明不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在石制建筑出现之前还有陶器,这一史前文明也没有文字、雕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考古学家或者盗墓者的兴趣。

51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史前艺术
http://tech.QQ.com   2006年05月31日 16:07   腾讯论坛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含有《素问》、《灵柩》等共18卷162篇,论述丰富,除医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物候、气象、历法等。内容大致包括摄生、阴阳、脏象、经络、论治、运气、药性理论等。经络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其客观存在xiii,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腴穴探测仪,耳穴探测仪等仪器,来探测穴位。尽管很多穴位十分隐蔽,即使现代的仪器都很难探测准确,古人已经发现并熟练地利用它们来为病人治病。中国的针灸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针”,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一根银针可以从人的头顶插下来,从下颚处穿出,不流血,不疼,而且还可以针对病症多穴位进针。古人是如何知道经络、穴位及针灸术的呢?这不得不令现代人称奇。

52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参考资料
      

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中以不可溶性的次生二氧化硅、游离氧化物及粘土矿物为主,但也有可溶性的次生矿物。
1)次生二氧化硅的结晶格架的不活动性,并多呈等粒径状,虽然可形成细小的颗粒,但比表面较小,亲水性较弱。
2)游离氧化物影响着土体的颜色,又由于其密度较大,所以当土中含量较多时,土粒的密度也较高;
3)粘土矿物是组成粘粒的主要矿物成分,由于其结晶格架构造不同,对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4)粘粒组中的可溶性次生矿物:
A、其难溶盐可形成较粗的粘粒。
B、在干旱气候区,碳酸盐可使土粒牢固地胶结在一起,随着土中含盐量的增加,土的可塑性、压缩性减小,强度增大。
C、大多数的中溶盐、易溶盐结晶细小,基本上成为粘粒,具有一定的胶结能力,但遇到水后即溶解,使土的孔隙增大,结构疏松,强度降低。
D、有的可溶液盐类含有结晶水,如芒硝与石膏,当失去结晶水时,体积变小;但吸水后又可形成结晶水,体积增大。体积大小的变化将破坏土的结构,改变土的性质,降低土体的强度。
E、易溶盐与中溶盐也可呈溶液状态存在于土体中。由于孔隙溶液的离子成分、浓度、pH值均将影响粘粒表面扩散层厚度的变化,所以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也随之而改变。
F、腐殖质是由于风化壳中的生物活动而堆积下来的有机物经完全分解后形成的,呈黑色,能形成极细的颗粒。
因此,土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亲水性、可塑性较高,压缩性大,透水性及抗剪强度较低。若砂土中含有腐殖质时,则可改变原有的砂土特性。



次生矿物中以不可溶性的次生二氧化硅、游离氧化物及粘土矿物为主,但也有可溶性的次生矿物。
1)次生二氧化硅的结晶格架的不活动性,并多呈等粒径状,虽然可形成细小的颗粒,但比表面较小,亲水性较弱。
2)游离氧化物影响着土体的颜色,又由于其密度较大,所以当土中含量较多时,土粒的密度也较高;
3)粘土矿物是组成粘粒的主要矿物成分,由于其结晶格架构造不同,对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4)粘粒组中的可溶性次生矿物:
A、其难溶盐可形成较粗的粘粒。
B、在干旱气候区,碳酸盐可使土粒牢固地胶结在一起,随着土中含盐量的增加,土的可塑性、压缩性减小,强度增大。
C、大多数的中溶盐、易溶盐结晶细小,基本上成为粘粒,具有一定的胶结能力,但遇到水后即溶解,使土的孔隙增大,结构疏松,强度降低。
D、有的可溶液盐类含有结晶水,如芒硝与石膏,当失去结晶水时,体积变小;但吸水后又可形成结晶水,体积增大。体积大小的变化将破坏土的结构,改变土的性质,降低土体的强度。
E、易溶盐与中溶盐也可呈溶液状态存在于土体中。由于孔隙溶液的离子成分、浓度、pH值均将影响粘粒表面扩散层厚度的变化,所以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也随之而改变。
F、腐殖质是由于风化壳中的生物活动而堆积下来的有机物经完全分解后形成的,呈黑色,能形成极细的颗粒。
因此,土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亲水性、可塑性较高,压缩性大,透水性及抗剪强度较低。若砂土中含有腐殖质时,则可改变原有的砂土特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0 04:30 , Processed in 0.0733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