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301#
发表于 2008-12-1 21:23:0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工上自然态是仿不了的,12法总结的就是工上自然态.
 

 

3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3:53:00 | 只看该作者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303#
发表于 2008-12-12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30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2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见风返灰

 11.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305#
发表于 2008-12-12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08-12-2 13:53:00的发言:

 

1000倍裂处长合

学习,裂处会长合。

[em27]

30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8-12-17 12:43:00的发言:

“ 净”经初析

 

 任氏红山古玉十二字鉴定法可谓字字珠玑,每次学习总有新的收获。诚如任先生所说,这十二个字是从所收藏并研究

 

过的众多的古玉特别是红山古玉中总结出来的。每个字均有特定的涵义,界定非常清楚。同时,字与字之间,亦即概念与

 

概念之间,不仅有先有后有重点,而且相互关联,融会贯通。单就一个“净”字来说,确实切中要害。我们知道,古人琢

 

玉,一般来说均用好玉,用硬度高又美的河磨玉,仔玉。红山先人就是用这样的岫岩玉,宽甸玉,还有一部分周边产的地

 

方玉来琢玉。先人们是很圣洁的,很虔诚的。他们敬神[天,地,世间万物],敬鬼[祖先],敬人[与人为善,构建和谐社会]

 

的意识非常强,哪里敢用不好的玉[指软玉]作礼器来搞祭祀?那样是会受到上天惩罚的!----像现在这样作假货?想都不

 

敢想[人之初,性本善]。言归正传:如果有人说,“我这个红山件是和田玉的”,那么该件十有八九是不对的。  既然用这

 

么好的玉而且怀着虔诚的意识来治玉作礼器[当然包括生产生活用器],那么说这件玉器一定是很硬的,很美的,很传神

 

的。推而广之,用这样的玉器来搞祭祀活动,也一定会越摸越亮越顺手,当然,也一定会很灵验的。------苍天哪!大地

 

呀!鬼神万物啊!都在看着哪!您说能不灵验吗?----只有这样的红山玉器能留存至今,只有这样的红山玉器才符合任南

 

先生的十二字鉴定法,也只有这样的红山玉器才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追捧。相形之下,时下有意牟利故意造假的人该有多么

 

的卑鄙!   这些人急功近利,用一些杂玉作伪,杂玉质地松软,很容易入沁,当然也很容易褪色,再加上作旧,脏,破,

 

丑,陋,不堪入目,怎能和真器相比?所以,用一个“净”字来点[须深刻领会,切不可形而上]贋品的“死穴”,一点一

 

个准儿。------敬请任先生和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8.缩:真土古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变软呈减缩其减缩区多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减缩区分布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土古玉器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和对应的清晰边缘。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308#
发表于 2009-1-12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整体缩减与硬质残留]   红山玉真品经数千年土中埋藏与水浸融蚀,确实如任先生所说,存在整体缩减对应硬质残留的现

 

象。关于整体缩减,我们相对容易理解一些。而硬质残留则仪态万千,这主要是由于该玉件本身的质地所决定的。硬质残

 

留部分均呈凸起状,有的像小土包儿,有的呈不规则团形,均大小不一,而且这些所有凸起状硬质残留部位的颜色,均深

 

于其它部位。 要特别留意“工上部位”,若工上部位有这些自然形成的凸起状硬质残留[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任先生所说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那末,这件红山玉就八九不离十是真品,否则,必假无疑! 我们这里所说的均为真品红山玉的表

 

象。对于这种表象的观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尚不可替代的鉴别手段之一。   凡真品红山玉,其表面的硬度是非常高的。

 

有赝品生产者反映,他们往往用红山玉残件[比如玉斧等]改制小件,在加工过程中,无论使用电动钢锯,还是使用脚踏跎

 

具,在切割或跎磨其表面时,比新料均难不少。换言之,老料表面光硬[我想一定是整体缩减导致硬质残留的缘故],而新

 

料相对松软。即便是切割老料时,其表面也是光硬的,只有当你好不容易[一方面硬,一方面光,打滑]切入内里之后,才

 

感觉电锯“突”得一下子进去了。我想,他们这种感觉是形象的,也是真实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发表于 2009-1-12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310#
发表于 2009-1-12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三肖居在2009-1-12 11:34:00的发言:

[整体缩减与硬质残留]   红山玉真品经数千年土中埋藏与水浸融蚀,确实如任先生所说,存在整体缩减对应硬质残留的现

 

象。关于整体缩减,我们相对容易理解一些。而硬质残留则仪态万千,这主要是由于该玉件本身的质地所决定的。硬质残

 

留部分均呈凸起状,有的像小土包儿,有的呈不规则团形,均大小不一,而且这些所有凸起状硬质残留部位的颜色,均深

 

于其它部位。 要特别留意“工上部位”,若工上部位有这些自然形成的凸起状硬质残留[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任先生所说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那末,这件红山玉就八九不离十是真品,否则,必假无疑! 我们这里所说的均为真品红山玉的表

 

象。对于这种表象的观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尚不可替代的鉴别手段之一。   凡真品红山玉,其表面的硬度是非常高的。

 

有赝品生产者反映,他们往往用红山玉残件[比如玉斧等]改制小件,在加工过程中,无论使用电动钢锯,还是使用脚踏跎

 

具,在切割或跎磨其表面时,比新料均难不少。换言之,老料表面光硬[我想一定是整体缩减导致硬质残留的缘故],而新

 

料相对松软。即便是切割老料时,其表面也是光硬的,只有当你好不容易[一方面硬,一方面光,打滑]切入内里之后,才

 

感觉电锯“突”得一下子进去了。我想,他们这种感觉是形象的,也是真实的。

[em27][em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1 08:01 , Processed in 0.0599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