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1141#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疑古思潮》提出:最近一、二十年考古发掘陆续出土的资料进一步证明,彝文与汉文均是中国古老方块文字,其共同源头还可追溯到距今7500-85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刻符及距今7800—8200年的彭头山遗址出土刻符中,其形体均与彝文颇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表明彝族传统文字与贾湖刻符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古彝文8500年前便已存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4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带。 《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族观念。 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114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
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
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114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1145#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伏羲时代,古夷社会已经从母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因此,以汉族史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通史》无法追溯到母系社会。像“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渚良文化”中的许多遗址,专家们将其划为母系社会,但证据并不充分。举出的一些事例,如仰韶文化中的形似女阴的图案等,最多算是“母性崇拜”,以此断定属母系社会,难以服人。不像彝族,古籍中就有母系氏族的记载。甚至,有名有姓的母系首领就可追溯到十余代王朝之多。同时还有许多的诗文、故事讲述母系社会如何向父系社会过渡,很是生动感人。汉族历史追溯不到母系社会,这毫不奇怪,因为作为始祖的伏羲、炎、黄,已经是父系首领。
1146#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古夷人远在距今万年前,就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畜牧、农耕)、共同语言、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其后裔不论是迁徙到中原的,还是留住祖先发祥地巴蜀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他们操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是毫无疑问的。刻划文字,毫无疑问,就是古夷语言的表示符号。彝族的古彝文可以用来破译中原出土年代久远的陶符刻符,这件事雄辩地说明,迁徙到中原地区的古夷人伏羲部落及其后裔,与云贵高原、巴蜀盆地的古夷后裔彝族,语言是相通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1147#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2:18:00 | 只看该作者
据专家们考证:西安的“半坡遗址”属炎帝的故都,河南的“庙底沟遗址”属黄帝的故都。炎、黄是伏羲之后,同属古夷族群,他们自然也继承了古夷祖先的人死了,要将灵魂送去与祖先同在的习俗。专家们对两处遗址墓葬头朝西的现象也困惑不解,有各种“猜测”,实际上,“送魂归宗”才是其头朝西的真正奥秘所在。   据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都座北朝南,唯独秦始皇陵是座西朝东的。秦始皇陵为何要座西朝东?自然也是“西天情结”起的作用。秦的发祥地在陕、甘交界的虎丘,秦始皇“崇虎、尚黑”的习俗表明,他们也属古夷人。既是古夷人,陵墓要座西朝东,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总而言之,在中国中原地区,以炎、黄为首的古夷后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后世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因此,而今的汉文化,凡是古文化,都可以在古夷人直系后裔的古夷(彝)文化中找到其源头。中国文明的源头,在西部的古夷(彝)文化之中,这是无须置疑的事实。有些人很难赞同这一结论,总以为黄河流域才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毫无例外,都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其实,这是“先入为主”的表现。假如说,三十年前,坚持这样的观点还情有可原,今天,在国内民族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中国文明之源已经开始显现的今天,再坚持“中国文明黄河中心论”,就未免太固执己见了。中国文明的源头是“多元的”,古夷文明只是其中重要一脉。本文就此做了一些探讨,愿读者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最后,我们还得承认,毛泽东于1939年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说过的一句话:“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民族人口的构成如此,文化的构成亦如此。汉族人口虽多,但形成至今不过两千余年。而中国文明,在西南彝族等不少少数民族的历史典籍中,地下出土的许多文物,都可以追溯长达万年以上。要寻找中国文明的源头,很多东西得从少数民族的远古文化中去寻找。不然,舍本逐末,永远只会是“千古不解之谜”。
1148#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13:23:00 | 只看该作者
114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15:57:00 | 只看该作者
此类观查需看表层是否有土咬微坑与坑底老咬土,酸腐是不存在土咬微坑与坑底老咬土
115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春秋时期孔丘《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战国时期《韩非子·五蠹》记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 战国时期《荀子·解蔽》记载:“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战国时期《世本·作篇》记载:“沮诵仓颉作书。” ◆ 秦代李斯《仓颉篇》记载:“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 西汉《春秋元命苞》记载:“(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 西汉《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西汉孔安国《尚书·序》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 东汉王充《论衡·对作》记载:“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论衡·订鬼》:“及仓颉作书,鬼夜哭。” ◆ 东汉徐干《中论·治学》记载:“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 ◆ 东汉《孝经援神契》记载:“奎主文章,苍颉仿象”。 ◆ 东汉崔瑗《草书势》记载:“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 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 ◆ 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记载:“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 ◆ 三国时期成公绥《隶书体》记载:“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 ◆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记载:“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邕作《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 西晋索靖《草书势》记载:“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蝌蚪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记载:“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 南朝虞和《论书表》记载:“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 ◆ 唐代虞世南《书旨述》记载:“古者画卦立象,造字设教。爱置形象,肇乎仓史。仰观俯察,鸟迹垂文。至于唐、虞,焕乎文章,畅于夏、殷,备乎秦、汉。”《笔髓论》记载:“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门,约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卫、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 ◆ 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夫卦象所以阴骘其理,文字所以宣载其能。卦则浑天地之窃冥,秘鬼神之变化;文能以发挥其道,幽赞其功。是知卦象者,文字之祖,万物之根。” ◆ 唐代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记载,“自三皇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日象形,“日”、“月”是也;二日指事,“上”、“下”是也;三日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日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隶书;汉代作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是也(并大小篆为八)。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列于后。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 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 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 ◆ 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五·黄帝》记载:“乃命沮诵作《云书》,孔甲为史,执青纂,记言动惟实。” ◆ 元代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记载:“至朴散而八卦兴,八卦兴而书契肇,书契肇而篆籀滋。……于是仓史氏出,仰观俯察,以造六书,通天地之幽秘,为百王之宪章,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 明代陆深《书辑·述通》记载:“伏羲画八卦而文字昉矣。时有龙瑞作龙书,神农感嘉禾之瑞作穗书,黄帝作云书,苍颉作古文书,而文字盛矣。高阳有科斗之书,高辛作仙人书,或曰尧作龟书,禹作钟鼎书,务光者作倒薤之书,周文王之史佚感驺虞而作虎书,感鸑鷟、赤雀、火乌而作鸟书,感白鱼而作鱼书,史籀为大篆之祖,周媒氏作填书,以书男女纳采之文,保氏以六书教,而文字备矣。孔子之弟子感麟作麒麟书,秋胡之妻作蚕书,唐终作蛇书,宋景时有转宿之书。战国僭伪而异体文字兴矣,有芝英书,有鸟迹书,款识书。” ◆ 明代费瀛《大书长语》记载:“按书史所载,太昊时龙马出于荣河,作龙书以纪官。神农感嘉禾之瑞,作穗书。黄帝时庆云常见,作云书。少昊氏立而凤鸟至,作鸾凤书。高辛氏作仙人书。轩辕氏因灵龟负图而出,作龟书”。 ◆ 清代曾国藩《致刘孟容书》:“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 编辑:曾 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2 23:12 , Processed in 0.0758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