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113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此重沁之物更需着重观查方位,深浅色间表层解理态是否有区别. http://bbs.rn-hswh.com/showtopic.aspx?forumpage=1&topicid=43681&page=end&jump=pid
1132#
发表于 2011-4-27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113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观玉器由型制与造形去判别是不完全的,灰斑与色是否为自然质变和人为做古的区别的分辩才是判别它真伪的关键! 灰与色是否自然以前讲过12法也有描述,注;工沁顺序先分。请参考运用! 酸腐与水腐是不同的 烧色与內质质变是不同的 这两点有显微教材都去找找在哪个贴中. 对一件器的真伪分辩要有硬指标.分析方法与着眼点在何处,这很能考验体现自已的水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记住很重要特征----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1135#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记住很重要特征----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1136#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1137#
 楼主| 发表于 2011-6-9 15:16: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晚期玉器大家会认了,红山文化中早期也要学会认宝才不会与我们失之交臂 孙守道先生:“万不可拿发掘的红山文化玉器种类样式来限制、约束我们对传世品中红山玉器的鉴识与研究,而是要科学地将发掘品与传世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以求得益彰。应当说,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真正识别与考古发掘不过是近十多年才开始的,而红山文化玉器的传世却起码有一、二百年了,无论在数量上或在种类上都要比现有发掘品多得多,因而在研究上绝不能对其传世品等闲视之。” 孙守道先生:“高水平的鉴定与深层次的研究分不开。与红山文化玉器鉴定密切相关的,就是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已达到了怎样的程度,我以为目前仅仅迈出了第一步,仍处于开创阶段。一方面,已发现的几批红山文化玉器远不是它的全部,发掘出土的也仅是它的一部分。可以说近十年来,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积石冢墓地发掘出土的玉器,仅仅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红山玉器的全面,全貌和全系列,这是肯定的。有迹象表明,一些未知的器类与式样,还有很多需要有个认识,研究的准备。”
1138#
发表于 2011-6-9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1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9:04:00 | 只看该作者
114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11:06:00 | 只看该作者

36计

回复 支持 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3 03:19 , Processed in 0.0637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